- 探索宇宙書系(套裝共10冊)
- (美)阿默斯特媒體公司等
- 2442字
- 2023-05-12 18:51:25
Chapter 3 恒星、超新星和行星狀星云

恒星是一團球狀的發光等離子體。恒星被它們自身的引力束縛在一起。我們能看到恒星是因為它們內部的熱核聚變反應。恒星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特征的電磁輻射。
超新星以及行星狀星云是特定大小的恒星衰老后產生的。當恒星到達生命終點的時候,所發出的驚人的可見光使得其從極其遙遠的地方都可以被觀測到。正因為它們如此明亮,才成為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主要觀測目標。
N6946–BH1變成了一個黑洞
N6946–BH1,一顆質量為太陽25倍的恒星,在2009年突然變亮,然后消失了。科學家們用大型雙筒望遠鏡(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LBT)、哈勃空間望遠鏡以及斯皮策空間望遠鏡進行觀測后得出的結論是,這顆恒星肯定變成了一個黑洞。通常情況下,當一顆超巨型恒星變成超新星時,它會很容易看到的。N6946–BH1看起來是向內爆炸了,藝術家根據哈勃這一研究成果繪制了右邊的想象圖。

藝術家想象圖:成為黑洞的N6946–BH1
圖片來源:NASA/ESA/P. Jeffries (STScI)
PIAO3519:仙后A
PIAO3519,也被稱為仙后A,是一個超新星殘骸,位于仙后座,距離我們大約1萬光年。大約320年前,這顆超新星在夜空中肉眼可見。現在,唯一剩下的是一顆勉強可被探測到的中子星。這是一張結合了哈勃以及NASA的另外兩臺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合成的假彩色圖像(下圖)。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的紅外線數據是紅色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可見光數據是黃色的,而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數據是綠色和藍色的。

仙后A的假彩色圖像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STScI/CXC/SAO
恒星形成的跡象
一片發著光的星云通常是新的恒星正在誕生的標志。這張超新星殘骸的圖像(下圖)來自哈勃的第二代大視場行星照相機,是大麥哲倫星系中一顆爆炸的超新星的遺跡。超新星爆炸的殘骸通常會成為恒星的搖籃。

大麥哲倫星系中一顆爆炸的超新星的遺跡
圖片來源:NASA/JPL/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環狀星云(M57)
這張拍攝于1998年的圖像,是哈勃用第二代大視場行星照相機拍攝的,視線直接穿過一顆瀕死恒星的中心。星云的邊緣有長條的團塊狀物質聚集。圖像是用三張黑白圖像合成的,每一張圖像被重新賦予了不同的顏色:藍色的中心,是由熾熱的氦組成的,圍繞著中心瀕臨死亡的恒星;綠色顯示為離子化的氧;而紅色部分為離子化的氮氣,來自于冷卻的氣體。這些氣體都被來自于明亮的瀕死恒星的紫外輻射所激發照亮。

一顆瀕死恒星——M57
圖片來源:NASA/JPL- Caltech/ESA,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恒星和博克球狀體
這張IC2944的圖像由哈勃的第二代大視場行星照相機攝于1999年,是半人馬座一片恒星形成區域里的博克球狀體(暗星云)及明亮的恒星。這些球狀體是由天文學家A.D.薩克萊(A. D. Thackeray)發現的,通常和氫發射及恒星形成區有關聯。其中的兩片暗星云看起來有重疊。這些球狀體看起來是新的恒星形成過程的一部分。IC2944離我們相對較近,大約5900光年。

博克球狀體及明亮的恒星
圖片來源:NA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NASA, and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Acknowledgment: Bo Reipurth (University of Hawaii) (STScI/AURA)
原行星狀星云
恒星生命周期的原行星狀星云階段的典型標志,就是外層的物質被驅散出去形成星云,并被內部恒星的紫外光所照亮。原行星狀星云很罕見,因為它們僅僅是恒星在形成行星狀星云之前很短暫的一個階段。這些難得一見的圖像有助于我們研究恒星演化的這一階段。

罕見的原行星狀星云

圖片來源:NASA/JPL
最熾熱的白矮星之一
行星狀星云NGC2440中包含的白矮星,是已知最熾熱的白矮星之一,表面溫度達到幾乎20萬攝氏度。非圓形的外形說明它周期性地向不同的方向拋射出大量的物質。
在這張圖中,藍色標志著高濃度的氦,藍綠色為氧,紅色顯示的是氮和氫。

像蝴蝶一樣的行星狀星云NGC2440
圖片來源:NASA/JPL/STScI/AURA
貓眼星云:美麗的塵埃外殼
這是一張NGC6543的細節圖像(下圖),它也被非正式地稱為“貓眼星云”。這是一片形態復雜的星云,也是最早被發現的行星狀星云之一。它有同心的氣體殼層,高速氣體的噴流,以及沖擊波導致的氣體團塊。基于這些觀察,科學家認為中心恒星在一系列規律性的間隔中噴射出大量的物質,從而形成了這些同心的塵埃殼層。

貓眼星云
圖片來源:NASA/ESA/STScI
螺旋星云:PIAO3678
一個類似地球大小的白矮星居于這個行星狀星云的中心,它放射出的巨量紫外輻射將其拋出的氣體加熱。由來自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可見光數據)和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的數據(紅外線數據)合成了這張假彩色圖像(下圖)。圖像中心的藍色區域最熱,黃色次之,紅色是溫熱的。人們確信,出于某種機理,紫外線在紅色區域受到了遮擋,從而使這些區域可以保持冷卻。

螺旋星云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ESA
船底座海山二星:雙星
這張圖像由哈勃空間望遠鏡上的空間望遠鏡成像攝譜儀(STIS)所攝,圖中顯示了一對巨型恒星——雙星,其中一顆比另一顆更為巨大。圖中可以看到來自它們爆發產生的離子噴流。這些爆發在過去的200年中被持續地觀測到,有時甚至肉眼可見。雙星在1858年后亮度逐漸減弱到不可見,在20世紀90年代再次出現,并且它的亮度在1998年和1999年再次翻倍。

雙星,可以看到它們爆發產生的離子噴流
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the Hubble SM4 ERO Team
恒星之死:葫蘆星云
葫蘆星云也被稱為臭雞蛋星云,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硫,而硫化氫(原文僅僅提到硫,但是考慮到氫在宇宙中的普遍存在,顯然那里也存在硫化氫。臭雞蛋的臭味來自于硫化氫,而不是硫,盡管硫也有不同的刺激性味道。——譯者注)聞起來就像是臭雞蛋。這片星云是一顆紅巨星在臨近死亡時向行星狀星云轉變的結果。恒星正在向周圍的太空噴射出它的外層氣體和塵埃。它正處于一個被稱為原行星狀星云的短暫階段,最后會變成一片真正的行星狀星云。

葫蘆星云
圖片來源:ESA/Hubble & NASA, Acknowledgement: Judy Schmidt
蟹狀星云脈沖星和超新星遺跡
位于星云中間的中子星(右圖中間兩顆最亮的星星中位于右邊的那顆)就是蟹狀星云脈沖星,和我們的太陽具有相同的質量。但是它的直徑僅僅幾英里,比起我們的太陽渺小如芥子微塵。蟹狀星云脈沖星最早于1054年由中國人觀察并記錄下來。現在,通過業余天文望遠鏡都可以觀察到它。脈沖星發射出脈沖式的電磁輻射和帶電粒子,其中一些帶電粒子形成細絲狀的結構。它每秒鐘自轉30次,擁有一個極其強大的磁場,是當初SN1054超新星的遺跡。之所以被稱為脈沖星,是因為從地球的角度觀察,當它自轉時,它的電磁輻射掃過地球看起來就像是高頻脈沖。天文學家可以利用這樣的脈沖星來研究引力波。

蟹狀星云脈沖星
圖片來源:NASA and 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