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貓之路:一部絢爛的大熊貓文明史
- 考拉看看
- 7字
- 2023-05-05 16:13:31
第一篇 洪荒往事
第一章 中新世的足音
令人驚喜的發現
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誕生于一場大爆炸。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發生爆炸,不斷膨脹,形成宇宙,這一事件發生在138億年之前。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地球漸漸形成了,地球的初始狀態與今天看到的相差甚遠——巖漿劇烈活動,火山頻頻爆發,地表被大量“巖漿海洋”覆蓋。
地球這個太陽系中獨特的行星,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對于這顆奇跡之星,人類始終保持高度的好奇。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使時間與地層學結合,為描述地球歷史大開方便之門。
太古代時,生命開始出現,經過幾十億年演化,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生命之河奔涌不息,在漫長的時光里,無數物種誕生、繁衍、衰落、消亡,一些印記深埋地底,等待被喚醒,這些印記被稱為化石。
化石是一種特殊的石頭,忠實記錄著曾經出現在地球上的生物的秘密。化石的形成條件極為苛刻,有三個最為基本的因素:其一,對于有機物來說,必須有堅硬的部分,例如貝殼、硬骨、牙齒或木質組織等;其二,生物在死后必須免于被毀滅;其三,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很快地掩埋起來,如軟泥、流沙等。這些形成不易的珍貴化石,成為科學家破譯遠古生命密碼的關鍵鑰匙。我們的故事,就從這些潛行于地下的生之靈火開始。

始熊貓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繁衍至今,成為動物界當之無愧的活化石。作為一種孑遺至今的旗艦物種,大熊貓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追捧,對于這一物種的起源地,科學界好奇不已。現如今,中國的六大山系是大熊貓最后的棲息地,而在過去,它們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
1942年,科學家在位于歐洲中部的匈牙利潘諾盆地哈萬地點的沼澤相地層中,發現了食肉類動物的第3前臼齒至第2臼齒化石,克雷佐(M.Kretzoi)對這些化石標本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研究,訂立了一個新屬、新種,叫作葛氏郊熊貓。科學家發現,這種動物的牙齒特征與大熊貓相似,應該屬于熊貓類的早期代表,其地質時期距今700多萬年。此后,人們將葛氏郊熊貓視為大熊貓的祖先,一時間,大熊貓“華籍歐裔種”之說大為盛行。
中國的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判斷一個物種的起源,不能僅僅依靠少量的材料。僅憑借數量稀少的化石來確定大熊貓的起源,難以令人信服,大熊貓的真正起源,有待科學家繼續研究。20世紀50年代,一項重大發現讓學術界向真相邁近了一大步。
1956年12月,一個叫覃秀懷的廣西柳州農民在村邊的巖洞里尋找“龍骨”賣錢。“龍骨”是一些還未完全石化的多種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常被用作中藥。《本草綱目》就有“凡用龍骨,先煎香草湯浴兩度,搗粉……入補腎藥中,其效如神”的記載。覃秀懷從小就聽說附近的石山有無數巖洞,巖洞中除了大量可以當作肥料的巖泥,還有一些值錢的“龍骨”,因此,他經常在巖洞中翻找。這天,他在楞寨山硝巖洞洞口附近尋找巖泥,尋找到大量的泥塊,泥塊中夾雜著“龍骨”。
12月25日,覃秀懷收拾了一擔“龍骨”,挑著擔子前往當地的合作社收購站。他在收購站遇到了銀行營業所的主任韋躍社。一番閑聊,韋躍社對覃秀懷擔子里一塊類似人類下頜骨的“龍骨”產生了興趣,動員覃秀懷把這塊“龍骨”獻給政府,告訴他,這說不定能發揮更大的價值,為科研工作貢獻一分力量。
覃秀懷將這塊“龍骨”送到了柳州市文化局,一場驚人的大發現就此誕生。柳州市文化局一接收到這塊“龍骨”,就覺得它大為不凡,為了確定它的價值,文化局與當時正在廣西南寧考察的以裴文中為首的華南洞穴考察隊取得聯系,隨即又派人將標本送到南寧。在古人類研究方面建樹頗豐的裴文中先生一眼就確定,這正是考察隊多方尋找的巨猿下頜骨。考察隊立刻前往柳州,展開調查。
1957年,針對硝巖洞的發掘工作正式展開,發掘歷時7年,一共發掘出數千件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化石中,有3件巨猿下頜骨,上千枚牙齒。在第一塊巨猿下頜骨出土的地方,發掘出了10枚小種大熊貓牙齒;在第二塊巨猿下頜骨出土的地方,世界上第一個小種大熊貓的完好下頜骨驚現于世,出土的小種大熊貓化石共計79件。
盡管小種大熊貓化石的地質時間為距今200余萬年,遠遠比不上葛氏郊熊貓的地質時間,但數量如此眾多的大熊貓化石在中國出土,對于“華籍歐裔種”的說法無疑造成了沖擊,中國的科學家因此大受鼓舞,繼續堅持不懈地探索大熊貓的真正起源。
197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考察人員來到云南,在祿豐縣石灰壩第三紀褐煤層化石發現地展開發掘工作。早在20世紀60年代修筑成昆鐵路時,這里就挖出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但出于種種原因,直到1978年,考察人員才對這片區域進行發掘。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脊椎動物化石被發現了,除了一些古猿顱骨、下頜骨等珍貴化石,考察人員還找到了大熊貓祖先的化石!
科學工作者對祿豐出土的熊貓類化石標本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它們應為一種形態原始、個體小的大熊貓類動物所有,其頰齒齒列長約為現生大熊貓的三分之二,在前臼齒的形態上,與大熊貓類似;臼齒的形態則更接近熊類,長度稍大于寬度,牙面上有明顯的釉質褶皺,與現生大熊貓臼齒寬大于長,牙面上有大小不等的凸起或棱脊的形狀不同。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動物應該介于祖熊與大熊貓之間,是一個新屬、新種,并將其命名為祿豐始熊貓。祿豐始熊貓的地質時間大約距今800萬年,遠超葛氏郊熊貓的地質時間。在形態上,祿豐始熊貓明顯小于葛氏郊熊貓,其牙齒齒尖高度也低于葛氏郊熊貓,齒冠面皺紋也多一些。兩者的差別表明,祿豐始熊貓與葛氏郊熊貓不處于同一演化水平,葛氏郊熊貓應該是熊貓類一個早已滅絕的旁支,并非現生大熊貓的祖先。
此后不久,元謀始熊貓化石的發現,為大熊貓起源于中國的說法再添力證。
1986年10月的一天,云南元謀一個小山村里,一個叫李自秀的彝族少年無意間撿到了一些美麗的“龍骨”。消息很快傳開,11月初,云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的江能人教授也聽說了這件事。這會不會與研究所一直四處尋覓的古猿化石有關?江教授立刻趕赴李自秀所在的物茂鄉德大村找到這位少年,表明自己對他手中“龍骨”的好奇。李自秀沒有遲疑,將“龍骨”交給了江教授。一顆古猿牙齒的化石在這些化石中熠熠生輝,江教授激動極了。

現生大熊貓和小種大熊貓的頭骨區別
云南省文物部門對這一新發現高度重視,針對這片區域的考察行動很快展開。這次發掘工作自1986年12月開始,于1990年1月結束,成果頗豐,除了發現了大量古猿化石,還收獲了始熊貓化石。
古動物學家宗冠福對這次發現的始熊貓化石進行了研究,并將研究結論發表在1997年出版的《元謀古猿》一書中。宗冠福認為,新發現的化石在個體上小于祿豐始熊貓,牙齒形態和祿豐始熊貓基本相似,前臼齒在形態上比祿豐始熊貓更接近現生熊貓,地質時間距今大約700萬年,晚于祿豐始熊貓,其進化水平與祿豐始熊貓相比,稍顯進步,故而應為一新種,將其命名為元謀始熊貓。祿豐始熊貓化石和元謀始熊貓化石的重大發現,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大熊貓的演化進程,也證實了現生大熊貓起源于中國的觀點。
但是大熊貓起源于歐洲的說法并未就此告一段落,漫長的時光里,無數生物活動的痕跡都消失無蹤,而化石的形成條件又極為苛刻,人類只能依靠僅有的化石發現來揭示遠古生命的奧秘,這也使無數秘密難以為人所知。
2012年5月,古生物學家Abel la等人在西班牙發現了熊貓類化石,經過研究,證實為大熊貓祖先的一個新類屬,將其命名為克氏熊貓。克氏熊貓的地質時間距今約1160萬年,這一發現將大熊貓家族史提前了近400萬年。
2017年10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人類學家大衛·貝根(David Begun)在匈牙利發現了一組1000萬年前的牙齒化石,并在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德·博尼斯等人的幫助下對這些化石進行了研究,根據這些牙齒化石的形狀,判斷它們屬于古大熊貓。研究者之一胡安·阿貝拉表示:“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可能來自亞洲,但與歐洲更古老的種類也有著聯系,這是它們已經滅絕的旁支。”
熊貓類近親化石在歐洲幾次出現,表明亞洲與歐洲這兩個大陸在中新世時期(距今約2330萬年至530萬年)存在大量生物遷徙現象。但是,這些更為古老的熊貓家族成員,究竟是不是始熊貓的直系祖先?目前科學家只能確定它們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學術界普遍認為,發現于中國的始熊貓是現生大熊貓的祖先。
大自然是一個杰出的謎語制造者,將無數謎題掩藏在大地的各個角落,其中一部分人類已成功破譯,但更多的謎題依舊存在,靜待好奇的人們去探索。無數秘密深埋地底,或許永遠不會被發現,或許明天就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