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漢調進京
漢調又名楚調,后稱為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戲。漢戲演員進入北京,投身徽班,一些漢戲演員如余三勝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由于徽、漢兩個劇種長期同臺演出,彼此融匯吸收,逐漸合流,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一般將漢戲進京的時間劃在清道光八年至十二年(即1828—1832),先后進京的漢戲演員很多,見于當時文字記載的,約有四喜官、米應先(米喜子)、余三勝、李六、王貴、龍德云、童德善、譚志道等人。
漢調又名楚調,后稱為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戲。漢戲演員進入北京,投身徽班,一些漢戲演員如余三勝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由于徽、漢兩個劇種長期同臺演出,彼此融匯吸收,逐漸合流,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一般將漢戲進京的時間劃在清道光八年至十二年(即1828—1832),先后進京的漢戲演員很多,見于當時文字記載的,約有四喜官、米應先(米喜子)、余三勝、李六、王貴、龍德云、童德善、譚志道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