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簡要介紹一下這些英雄們(希望大家可以看完這里)

(放在作品相關沒人看,這我感覺不太好,所以夾在中間了就)

安西督護府自唐貞觀十四年設立,守衛西域168年。教科書并沒有告訴我們安西督護府的結局,可能是史書的記載沒有詳盡。這也是作者查閱了新舊唐書都沒發現的。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從中國銀聯的一則視頻廣告說起。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轉賬》時長16分13秒,一則視頻廣告被拍成了令人淚奔的藝術短片。

萬里一孤城

盡是白發兵

生是漢家人

死亦大唐兵

歷史記載只是寥寥數筆,但是這段歷史我想我們大家都應該了解一下。

說起來,也有許多詩人描寫過西域風光。

當初岑參到達西域的時候,恰逢飛雪漫天的8月。

安西大將封常清改任北庭節度使,專門聘請岑參做節度判官,幫他寫寫材料,處理一些文案事情,那是公元754年。

前任的武判官和岑參交接妥當之后,收拾包袱,準備離開西域返回長安,岑參幫忙拎著行李,一路送到輪臺東門。

凜冽的寒風吹起雪花,砸在岑參的臉上。他顧不得搓手跺腳,按照慣例,岑參要給武判官寫一首送別詩。

抬頭看看雪花,前方是沒有盡頭的路,而眼前的人即將踏上東歸的旅途,岑參說了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裘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此時是大唐在西域最輝煌的時期。

安西四鎮有駐軍2.4萬人,北庭都護府也有近2萬人,數萬大軍共同守護著帝國的西陲邊疆。

高仙芝率萬余人翻越蔥嶺,經過帝國墳場阿富汗,一舉擊敗吐蕃屬國小勃律,震驚的西北諸國紛紛歸附,后來封常清又逼的大勃律投降??芍^形勢一片大好。帝國雙壁在西域開疆拓土,東方是無雙的大唐盛世。

岑參和無數熱血男兒一樣,懷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信念來到大唐邊陲,用微不足道的熱血和忠誠,為盛世添磚加瓦。

只是他們都不知道,以后將要面臨什么。

僅僅一年后,“安史之亂”爆發。

高仙芝和封常清雙雙被處死,安西和北庭的駐軍大部分被調回中原,只留下不足萬人留守孤城。

公元757年,岑參追隨唐肅宗回到長安,卻發現長安已不是曾經的長安,大唐也不是當年的大唐。

至于西域,即將成為吐蕃的天下。

長安城西北的開遠門外,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寫著“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昭示大唐疆域有萬里之遙。

走出長安,便踏上絲綢之路。

貨物和銅錢在路上川流不息,極大繁榮了河西隴右的經濟,這是一塊肥肉,高原上的吐蕃垂涎已久。

西北大軍調往內地以后,留守的少量軍隊不足以守護絲綢之路,幾乎成為真空地帶。

吐蕃軍隊迅速北上,全力攻打河西走廊,想把大唐的西北經濟帶據為己有。

但是問題也很明顯。

絲綢之路是西域和大唐的貿易,吐蕃在旁邊打打秋風也就算了,真讓他趴在那里吸血,還真的搞不定。

因為貧瘠的吐蕃,沒有足夠的貨物能夠進入流通。它占了貿易線想坐地收租,卻發現好端端的河西走廊,慢慢變窮了。

吐蕃人抓破腦袋也想不明白,大唐朝廷能明白。

公元765年,既為了收復失地,也為了恢復貿易線,更為與吐蕃進行博弈,郭子儀上書唐代宗:“請遣使巡撫河西及置甘、涼等州長史?!?

唐代宗都同意了。

郭昕是郭子儀的侄子,也參加了這次出使。他接到任務后到達安西,和留守的安西將士并肩作戰,逐漸成為安西四鎮留后。

郭昕成功了,可大唐失敗了。

此時的大唐已經有藩鎮割據的苗頭,朝廷也沒有足夠的財源組建新軍,自顧尚且不暇,哪有精力開拓西域呢。

慢慢的,河西走廊全部落入吐蕃之手,安西和北庭成為大唐的飛地,朝廷以為軍隊都戰死了,土地也被吐蕃占領。

朝廷不知道的是,唐軍一直在堅守。

安西留后郭昕和北庭節度使李元忠,聯合回鶻和沙陀,艱難的守護著大唐的國土,吐蕃久攻不下。

他們參軍時都是青蔥少年,如今紛紛步入中年......沒有援軍,沒有退路,甚至沒有多余的糧草,有的僅僅是一腔熱血。

任何國家的強大都不是英雄奇謀善戰,而是無數小人物的信念匯聚,小人物的信念不滅,國家不亡。

公元781年,郭昕和李元忠派遣使者繞道回鶻,回到長安向朝廷匯報工作。

此時的大唐已經是唐德宗坐江山。

皇帝已經換了4個,安西北庭旗幟依舊......朝廷大臣聽說后無不黯然落淚,唐德宗也感動的痛哭流涕。

朝廷封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所有將士全部升遷七級,國運衰微,還能干成什么樣呢?

他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7年后北庭和于闐陷落,安西大都護府麾下只剩下三鎮,國運如此,人力豈能扶將傾之大廈。

龜茲城破之日,滿城盡是白發兵。

西域陷落的時間已經不可考,不過有的學者認為是808年。長安的唐憲宗正在謀求元和中興,長安以西卻皆非唐土。

他們一生都沒有等到援兵,也沒有受過朝廷恩典,依然不離不棄,把一生都奉獻給心中的大唐。

這種小人物的信念和驕傲,是大唐的底氣。

郭昕和白發老兵堅守孤城的時候,玉門關內的沙州誕生了一個嬰兒,父親給他取名為張議潮。

沙州就是敦煌,張氏是豪族。

雖然我在之前的文中經常說門閥士族,但是不得不承認,豪族往往是地方的核心力量。

在漢唐的年代,任何地方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得到豪族的支持。如果地頭蛇說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而豪族的利益和本地深度綁定,是最徹底的本土地域主義者。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種現象。

漢唐時期開疆拓土的力度非常大,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土地豪族具有十分強大的凝聚力。

外敵入侵時,他們也是抵抗的中堅力量。

再不濟也能和南北朝一樣,豪族組建塢堡,庇護當地的百姓和流民。

宋朝以后沒有豪族,一旦朝廷癱瘓地方就沒有凝聚力,往往被外敵一沖就跨。

張議潮在沙州就是這樣的角色。

家族勢力龐大,讓家族成員的修養素質也高,很適合做官和干大事,本地的其他幾家豪族也差不多。

但是吐蕃占據河西走廊后,根本不懂合作。

他們發現絲綢之路的財富驟減,沒有想辦法疏通商路,也不拉攏當地豪族,只知道搶劫殺人。

簡單粗暴,很吐蕃。

不僅普通百姓沒有生命保障,豪族也經常遭到擄掠,所有漢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吐蕃軍隊抓走青壯漢人當奴隸,砍掉老人的手腳拋在路邊,嬰兒是用來殺戮取樂的。

有次1萬漢人被擄掠南下。

走到一座懸崖邊時,漢人自發向東方跪拜,辭別故土大唐。有人哭暈在路邊,有人寧愿跳下懸崖求死。

唐文宗年間,去西域的使者路過河西,見到各地城邑如故,城中百姓也夾道哭泣:“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

他們依然說唐語,穿唐衣。

在這樣的環境中,張議潮和所有人一樣,痛恨吐蕃的殘暴不仁,又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

張議潮聯合沙州豪族和僧人,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在公元848年發動起義光復沙州。

緊接著,張議潮派出10隊使節,懷揣10份一摸一樣的報告奔赴長安,只要有一隊能成功,就足以讓朝廷知道:

“河西人心如故。”

其中9路使節都死在路上,只有一路僧人繞道回鶻到達河套,然后在天德軍節度使的護送下,從陜北抵達長安,不過已經是2年后的事情了。

派出使節不久,張議潮休整兵馬,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收復河西十州,再加上沙州大本營,總共收復十一州的國土。

公元849年8月,張議潮的兄長張議潭、女婿李明振等29人,捧著河西十一州的地圖和戶口,奔赴長安告捷。

唐宣宗專門設置歸義軍,并以張議潮為節度使,統帥河西十一州故地。

此后多年,張議潮帶領歸義軍北擊回鶻,南抗吐蕃,在河西走廊經營的甲兵充足、僧侶繁盛,逐漸恢復了沒落多年的漢家文化。

歸義軍的兵鋒一度抵達西州,那里是吐魯番,曾經北庭都護府鎮守的重地。

眼看著西域就要恢復,可大唐掉了鏈子。

在長安為質的張議潭去世后,為了讓朝廷相信歸義軍的誠信,張議潮于867年親自到長安任職。

沒幾年,大唐境內便爆發了黃巢起義,緊接著就是五代十國。

河西成為沒人管的野孩子,西域更是遠離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

漢家子弟再次進入西域,已是千年之后。

土地依然是那片土地,卻什么都變了。

西域的地緣板塊很獨特。它的本土有廣袤的沙漠,不適合大規模農耕,也不適合大規模放牧,農牧經濟都只能沾一點。

這樣的地方不能自發形成獨立的文化。

西域又處于大國博弈的交匯點。

漢朝和匈奴爭鋒,西域的小國是墻頭草,哪國強大就向哪邊倒。南北朝時期,東方沒人去搭理他,于是自己形成幾個大的邦國,但是突厥人強大以后,西域又成為西突厥的地盤。

唐朝崛起,就在西域設立安西和北庭都護府。

所以安西和北庭都護府處于四戰之地,東北方是突厥和回鶻,東方是大唐,南方是吐蕃,西方是大食(阿拉伯)。不論哪方強大,都會進入西域參與國際博弈,而國力衰落之后也勢必會退出。

首先退出的是大唐。

緊接著吐蕃衰落,也全面退出西域,回鶻汗國崩潰之后西遷,成為西域土地的新主人。

但回鶻是沒什么文化的。

他不信佛不信道,也沒有儒家的禮義廉恥,每天放牧烤羊吃飽就睡,精力旺盛的時候就起來打架。

可是人活著總有一點精神需求吧,聽聽音樂講講故事,對吧。

后來歸義軍逐漸被回鶻和西夏吞并,北宋又沒有實力及時跟進,所以西域的千里佛寺消退,幾百年間完成文明更替。

公元1222年,丘處機到八魯灣覲見成吉思汗。經過的回紇城、昌八刺城、阿里馬城幾乎沒有任何中原文明的景象。

往事越千年。

宋朝的西線邊疆止步于陜西,元朝時西域為察合臺汗國,明朝大部分時候都停頓在嘉峪關內。直到清朝徹底擊敗準噶爾,中原王朝的軍隊才再次見到胡楊林,乾隆皇帝取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并派伊犁將軍管轄。

進入19世紀,列強視中國為肥肉。

李鴻章主張重點防御海疆,防止英、法、美、日等國從大海而來,擾亂大清的財賦重地。

而左宗棠主張“海塞并重”,因為西邊有強大的俄國,和從印度來的英國。

這就是晚清的“海防與塞防之爭?!?

平心而論,二人堅持的立場都有道理,大清國一點都不能少。但是李鴻章卻主張放棄新疆:“咱國土太大,不要了。”

這下就把“鋼鐵硬漢”左宗棠惹火了,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說不要就不要了?敢情不是李中堂家的地。

于是,左宗棠給朝廷寫了一封萬言書: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幸好,還有明白事理的人,一個是軍機大臣文祥,另一個就是慈禧太后。不管后世給老太太什么評價,但是涉及自己利益的問題,慈禧態度還是很堅定的。

64歲的陜甘總督左宗棠,披掛上陣。

當時的新疆,早已被阿古柏割據,建立“洪福汗國?!?

1868年,英國就贈送了大批軍火,維多利亞女王還寫了親筆信,向阿古柏致以親切的問候。

1872年,俄國也與“洪福汗國”簽訂了條約。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很嚴重。在“安史之亂”以后,新疆已將近千年不與中原交流,直到乾隆時期才再次收復。

到此時也不過100多年。

如果沒有左宗棠的強硬態度,新疆恐怕比外蒙古更早脫離中國,我們今天真的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了。

既然下定決心,那就干吧。他親手制定了西征的戰略:緩進速決。首先是錢。左宗棠預計需要800萬兩白銀的軍費,但實際到帳只有500萬兩。怎么辦呢?他準備向外國銀行借錢應急。

朝廷也還算給力。

在左宗棠借錢之后,朝廷看到左宗棠的決心,也大手筆支持。據統計,從1876—1880年,收復新疆共花費5000萬兩,平均每年要用1000萬兩,占朝廷年收入的15%。

然后是武器。左宗棠向洋人買、朝廷要,費盡心機為西征軍弄來了劈山炮、來福大炮、后膛槍等裝備。

英國歷史學家包羅杰說:“這支軍隊基本近似一個歐洲強國的軍隊。”

中國最優秀的統帥、視死如歸的軍隊、世界一流的裝備、朝廷的大力支持,此時的阿古柏,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1876年3月,左宗棠離開蘭州,揮師西進。

戰斗過程毫無懸念,1878年1月,盤踞新疆12年的阿古柏軍事集團被全殲,新疆收復。

在一路向西的行軍路上,左宗棠命人隨時種植楊柳樹,僅甘肅就種活26萬株,老部下楊昌浚為此寫了一首詩:

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時隔整整一千年,郭昕和白發老兵,終于等來援兵。西域終于回家!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轉賬》的創作人員,還在豆瓣上寫了一篇創作手記,其中幾句話讓很多人特別有感觸:“我們八零九零這代人,成長于‘躲避崇高’的時代......生活在段子里插科打諢,在小品里嬉笑怒罵,詩歌與愛全是消費品......我們為一切崇高的概念而羞恥,承認一切高于本我欲望的價值都應該煙消云散。”

確實如此!我們一度不相信愛國、不相信感動、甚至感覺崇高的價值都很虛偽。

這是經濟發展特定階段的正常現象,但不會是新的價值觀,當經濟發展走過群魔亂舞的時代,一切都會沉淀。

那些解構和戲謔,可能不會失去市場,但崇高的價值觀一定會回潮,最終和欲望達到互相平衡的狀態。

到那時就不一樣了。

我們看到新疆的地圖,會為遺失的文明而嘆息,會為安西北庭的老兵而流淚,也會為匹馬戍涼州的張議潮而熱血澎湃。

午夜夢回,能感受到身上的熱血。

戲謔的價值觀不可能承載復興的重擔,唯有白發老兵和湖湘子弟信念,才是感動歷史的力量。

唯有小人物的信念,才是大國的底氣。

大唐如此,中國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沙河市| 诸暨市| 西平县| 栾城县| 延津县| 阿克| 兴山县| 大宁县| 越西县| 怀集县| 佛山市| 芮城县| 广丰县| 句容市| 台中县| 胶南市| 肇源县| 井研县| 任丘市| 迭部县| 天祝| 杂多县| 鹤庆县| 合水县| 延寿县| 尖扎县| 潼南县| 江都市| 高台县| 铁力市| 韩城市| 吴旗县| 社旗县| 盖州市| 阿拉善盟| 抚宁县| 渭源县| 通海县| 东阿县|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