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知識問與答(新版)
- 思遠主編
- 528字
- 2023-04-23 20:07:11
什么是恒星?
恒星是指自己會發光,且位置相對穩定的星體。恒星都是十分龐大的天體,其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在700℃以上的高溫下,恒星內部的物質會相互作用,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與氫彈爆炸的原理一樣。在恒星內部,每時每刻都有許多“氫彈”在爆炸,使恒星長期不斷地作為一個熾熱的氣體大火球而發光發熱,并且,越往內部,溫度越高。即便是恒星的外表,溫度也十分驚人,最低溫度為200℃以上,最高溫度可達40000℃。恒星表面的溫度決定恒星的顏色。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成員,對于任何恒星個體來說,它既有產生的一天,也有衰老死亡的一天。但一批恒星“死”去了,又會有一批新的恒星誕生。
恒星是由大團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星云收縮而成。在星云的收縮過程中,星云物質的熱量會增加,部分熱量輻射到外部去,其余熱量使星云物質內部的溫度升高。到中心溫度達15000000℃時,恒星內部所產生的熱量與向外輻射的熱量相當,這時候它會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恒星,并進入成年期。這一時期是恒星最穩定的時期,它約占恒星一生90%的時間。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恒星絕大多數處在成年期。人類的衣食之源——太陽——這個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如此。

恒星(太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