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把抽象的時間轉(zhuǎn)換成具象,利于孩子感知

兒童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認為,人對于時間的知覺并非天生存在,只有在大腦的推理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xiàn)。它是隨著孩子生活經(jīng)驗的累積而發(fā)展,大部分孩子的時間知覺在3歲左右才開始萌芽。

兒童心理專家不建議過早逼迫孩子去認識鐘表,但要引導孩子去感知時間。讓孩子動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去觀察、觸摸、感受抽象的時間。通過感知時間,讓孩子以后學習和認識時間打下基礎。

因為時間無法用眼睛看到、用手指觸碰,所以孩子沒辦法理解時間的具體概念。他們不清楚20分鐘之后去洗漱,半小時之內(nèi)必須把飯吃完的含義。他們也許知道昨天是過去的意思,但是不知道具體過了多長時間。

這就需要父母將時間具象化,讓原本抽象的時間變得容易被理解,幫助孩子感知時間。比如,在說到具體時間時,父母可以用筆畫出兩條代表時間長短的線條,讓孩子知道1分鐘與5分鐘的“長度”是不同的。有時候,如果知道爸爸再過10分鐘就能回家,媽媽可以告訴孩子:“等你看完1集熊出沒,爸爸就到家了?!备改高€可以用手勢來表示時間,比如在跟孩子說“再玩10分鐘就去睡覺”的時候,用雙手的食指比出一段10分鐘的距離,當食指間沒有距離時,就代表時間已經(jīng)到了,孩子應該去上床睡覺了。

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孩子的聽覺、視覺、觸覺多方位來讓孩子感知時間,讓他知道時間并非虛無縹緲,是能夠真切感受到的。

·用聽覺感知時間

象征時間的聲音有很多,父母可以通過鬧鐘鈴聲來讓孩子感知時間的存在。另外,鼓樓、寺廟的敲鐘聲、附近學校的上下課音樂鈴聲都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時間。現(xiàn)在很多汽車上都有廣播,孩子每天坐車上學時,車載電臺都會準時響起與之前相同的節(jié)目。在相同的時間段,聽到相同的節(jié)目,也能讓孩子感知上學的時間。

一些有感情的體現(xiàn)時間的聲音,會儲存在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成為永恒的溫馨回憶。比如,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聽到公雞的打鳴聲就會覺得很親切。

·用視覺感知時間

用視覺感知時間意味著孩子能夠通過鐘表、日歷或是與時間有關的一些圖書繪本,清楚直觀地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父母在教孩子認識鐘表時,注意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認知水平,做到循序漸進。孩子在5到6歲時,能夠認識表盤上30分鐘和1小時的含義。父母可以把鐘表上的數(shù)字用圖畫進行注釋,并貼在相應位置上。比如在6點處貼上小床,表示是起床時間;7點處貼上面包,表示是早餐時間等。或者給孩子一個鐘表模型,讓孩子當作玩具玩,之后再慢慢引導孩子了解時針、分針的意義。

6到7歲的時候,孩子能夠理解一小時有多少分鐘,一天有多少小時,也能知道鐘表上的兩個數(shù)字之間代表五分鐘。父母可以在家中每個房間都擺一個鐘表,平時和孩子聊天時,有意識地教孩子鐘表的每根針分別代表什么含義。在7到8歲時,孩子就能使用小時制來讀表,能知道時間早晚以及用什么詞表示特定時間。

在8到9歲的時候,孩子基本上就能夠準確讀取時間了。所以,教兩三歲的孩子去認識鐘表,根本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孩子在這時候還不具備相關的能力。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翻看日歷,告訴孩子日歷有什么作用,星期的名稱都有什么。在看日歷的時候,多和孩子交流一下每天能做些什么。比如工作日周一到周五大家都要去工作、上學,周末的時候一家人就可以去游樂場玩。通過這種方法,一步步教孩子認識時間的概念。

書店里有許多關于時間的書籍,父母也可以買一些書和孩子一起閱讀,幫助孩子學習關于時間的詞語,從而正確認識時間。比如《晚安,月亮》《好餓的毛毛蟲》《時鐘的書》等都提到了關于時間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時間。

·用觸覺感知時間

通過教孩子用手去感知時間,從而靜下心來感受時間的變化。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表盤,讓孩子閉上眼睛,用手觸碰每根針,比較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最好表盤上的數(shù)字是凸起的,用手觸摸可以知道是什么數(shù)字。這樣的話,父母可以設定好時間,讓孩子閉眼觸摸猜測是幾點幾分。

父母把抽象的時間融到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種機會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培養(yǎng)時間觀念,就可以讓孩子逐漸形成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不再磨蹭拖拉。孩子有了正確的時間觀,自然也就能夠很快做到自我管理時間,變得更加自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瑞金市| 芦山县| 太康县| 正镶白旗| 杭锦旗| 汝城县| 新邵县| 岑溪市| 昌都县| 洪雅县| 当雄县| 陇川县| 白玉县| 平江县| 吕梁市| 香港 | 卓资县| 泰安市| 青阳县| 乌兰浩特市| 龙游县| 平谷区| 兴仁县| 东兰县| 西安市| 嫩江县| 中江县| 灵宝市| 康平县| 新丰县| 阳城县| 湘潭市| 麦盖提县| 东阳市| 镇巴县| 韶山市| 凤庆县| 萨嘎县| 景东|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