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黎明內省燈光耀耀
- 海上蓮花生
- 醒江湖
- 2003字
- 2023-04-22 06:37:00
正在說著話時,凌雪昇過來了,手里還拿著手機到處拍。
“快給一個鏡頭快給一個鏡頭!”凌雪昇大叫著。
“英俊瀟灑的男神音樂家你要做什么啊?”果秋問出了慶昊的郁悶。
凌雪昇舉起手機解釋說:“師父叫我拍一些鏡頭給他,他要發到網絡專輯上。”
師父還有網絡專輯的啊?
凌雪昇拍好了照片,就趕著陽光正好到別的崗位去拍了。
晚上依然是吃的小灶。
這次做的全部都是新鮮的各種各樣的炒菜。一大盤一大盤的擺在貴賓房。
剛到廚房,果秋就自告奮勇地要煮米飯。
果秋果然是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今天米飯依然是剛煮一會就自動跳閘了。果秋認真的按著開關,直到電飯鍋里發出香噴噴的米飯味道,開關按無可按了,還特意詢問了潔霄,確實是飯已經熟了,才松手。
飯菜很豐盛,擺了滿滿一大桌子。估計都有三十多斤食材。除了新鮮,關鍵是都是小鍋現炒的,熱騰騰的飯菜,都是婆婆們做好了直接送到桌子上。雖說跟師父們一起過堂吃的飯菜也是做得很用心做得極好的,到底是大鍋菜,給大家一路打到碗里都需要時間,還要念著佛號經咒。
堆得跟小山一樣的木柴,磚砌的土灶,需要按著的電飯鍋……所有這一切都在訴說著寺廟條件的艱辛。可是就是這樣的艱辛,師父們、義工老奶奶們在誦經禮佛、經營寺廟的同時,還是做出了這么多可口溫馨的飯菜,這背后的付出豈能用文字表達!慶昊是窮苦出身,也受過苦的。想想所有這一切,自己有資格享受這一切么?古語說“德不配位必主災殃”,真的是細思極恐,端著的飯碗越發沉重。
慶昊甚至很小人的猜想:婆婆們也許在討厭著慶昊:難得來做一次義工,還住貴賓房,吃小灶。本來婆婆們都把師父們當做自己的孩子們一樣,好吃的都留給師父們。沒想到師父們沒有吃,都給慶昊們吃了。當然,從婆婆們的言行,還有飯菜的味道,可以感受到婆婆們早就已經修得大慈悲心,并不介意這些身外的東西。可是慶昊還是有些慚愧的!
吃完飯,連洗碗的機會都沒有,就還是給浩彬帶到客堂前繼續處理鞭炮:今天的鞭炮大部分都是拆了的,只能趕緊擺好處理了。
共修果然是佛家經典《地藏菩薩本愿經》。
大家一起念了一部,慶昊都要哭了:這上面說的錯誤慶昊犯了不少啊!佛經上所講的對應的懲罰真的是后果很嚴重!
由于佛經很長,念了也就很晚了,師父就叫大家休息。一群人都有點害怕,除了浩彬、了諾兩位修行有功底的,不僅不害怕,還很釋懷,仿佛清理了很多垃圾,身心都輕松通泰了很多。
整晚上都睡得不是很好。估計在丑時就給憂慮恐嚇醒了,渾身都是濕濕漉漉的冷汗。
既然嚇醒了,就再也睡不著,思緒如同發了瘋般不可控制地胡思亂想起來。
今天就是初六了。必須決定回公司怎么做---一周的寺廟義工,已經讓慶昊感悟到逃避不是辦法,寺廟不是痛苦的避風港。所謂相由心生命由己造,性格決定命運,一切都在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他人對自己是好還是壞全都是自己心里和行為的反映。
想來想去,實在是睡不著,索性起床。
簡單洗漱了,穿上從客堂借來的海青,出了寮房門,依著明亮的燈光,拾級而上就到了大雄寶殿前面的廣場上。
天穹悠遠深廣得瞧不見分毫黎明的征兆。頭頂一輪新月如鉤,遠處萬佛塔燈光璀璨,明亮如同玲瓏燈雕。報恩寺內亦是燈光如晝,古樸厚重的大紅燈籠蜿蜒在主臺階的兩邊,給寺廟平添了一些活潑的韻味。
從左右兩邊延綿的群山輪廓平和舒展,勾勒出蒼茫的天際線。
晨風陣陣,寒露正濃。
想想等會天亮了還會站很久,慶昊想找個地方坐下。
記得通到韋馱殿的臺階是有一個亭子的,平時只覺得古色古香,給報恩寺的整個建筑群渲染了一些詩情畫意,倒是還沒有坐過,現在倒是個好時機。
來到韋陀殿前的亭子,亭子的欄桿都是鐵制,沾滿了厚厚的雨露。依著欄桿擺了三條長條椅,雖然沒有給露水打濕,此時卻也是冷冰冰的刺骨涼。
坐在長條椅上,擺著客堂威儀圖上的坐姿,端端正正規規矩矩地坐好。
在這濃露微涼深夜,明明亮亮朦朦朧朧的各種各樣的燈光相互輝應,襯托得報恩寺愈發蒼茫神秘。慶昊一時覺得自己好像很歡喜,卻夾雜著隱隱的恐懼,覺得自己很渺小很害怕。
做了個深呼吸,刺鼻的冷空氣刮的鼻膜生疼。
慶昊揉揉本就不高的鼻子,努力地整理思維。
過去的時間里,慶昊不記得發出了多少香,可是,每一次香客接過香上去禮佛時開心燦爛的笑容,還有虔誠的眼神,都在內心里引發了深深地震撼。
這一周跟師父師兄們的相處,還有香客的互動,已經改變了慶昊的心情,原來的不快在不經意間慢慢淡化。
佛弟子,只是一種職業,猶如教師一般,也如同銷售,互聯網等等。只是這種職業是一種關乎內心的文化形式。佛學的生活,遠不是人想象的只是青燈古佛,暮鼓晨鐘,梵唄如潮,整天打打坐念念經。也不是大家以為的一襲長衫閑庭信步,寫寫書法作作畫。很有意境很有品味。當然,這些也是有的,但是,這些只是佛弟子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佛弟子的生活無關乎風月,更多時候還是要身體力行,用佛法的理論思想,用慈悲與智慧回報社會。在這種回報里獲得身心的升華,得到自己的應有的成就。
原來,幸福真的不是索取多少得到多少,而是付出多少奉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