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核武器在杜魯門政府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定位

NSC68號文件是一份全面的長篇報告,它首先確定美國最基本目標是“確保我們建立在尊嚴和個人價值基礎上的自由社會的完整和活力”。同時,報告對蘇聯及共產主義集團的基本構想的判斷是“維持和鞏固它們的絕對力量,首先是在蘇聯,其次是在那些處于它們控制之下的區域。在蘇聯領導人心中,這一構想的實現要求急劇擴展它們的權威,最終消除對它們權威的任何有效反抗”。報告認為,這一構想建立在“徹底推翻或是破壞非共產主義國家的政府和社會結構,并代之以從屬且受控于克里姆林宮的政黨機器和結構之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蘇聯竭力控制歐亞大陸的大多數人民。美國是非共產主義世界中的主要實力國家的中心和反對蘇聯擴張的堡壘,因此成為蘇聯最主要的敵人。蘇聯要想實現其基本企圖,就一定會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推翻或破壞自由世界的完整與活力”1

可見文件認為戰后美蘇沖突是必然的,雙方在價值觀和國家目標的追求上是完全相對的,所以雙方間的沖突是多方面的,包括意識形態、政治和心理、經濟乃至軍事。美國的應對戰略也是全面的,除了適當運用軍事力量,還要能夠同等地運用經濟、外交和心理的遏制力量和手段。其中單就軍事方面來說,NSC68號文件對當時美國的軍事力量與潛力有著明確的認識。文件肯定了美國擁有最大的軍事潛力,同時也指出了當前階段美國相對于蘇聯仍有一些劣勢。美國相對蘇聯所具有的軍事弱點包括現存力量和總人力方面存在數量上的劣勢。在現存力量處于弱勢的同時,美國還缺乏一個在戰時可以利用的永久性戰略基地,以便于運用現存的和即刻可以使用的力量和武器裝備。總之,美國擁有的軍事力量與其承擔的義務是“極不相稱的”。當然,文件還是對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潛力保有信心,提出:“如果美國和盟國的潛在軍事力量能得以迅速有效的發展,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擁有足夠的力量來威懾戰爭;或者,如果蘇聯選擇了戰爭,這種力量也足以反抗蘇聯最初的進攻,控制住其牽制性進攻行動,同時實施反擊,以期對蘇聯的能力造成更大的破壞和影響。但是,若從軍事角度看,這不僅要求我們具備必要的軍事力量,同時還要開發和儲備各類先進武器。”2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從常規力量的角度來判斷,美國與西方存在一些劣勢,需要開發自己的軍事潛力來應對蘇聯,而這些潛力就應該包括核武器。這說明,杜魯門政府并沒有完全忽視核武器的影響,因為他們在分析自己面臨的危險時,也認識到美蘇都擁有原子彈之后的現實及其可能的風險。該文件指出,“對立的大國每一方都擁有了原子武器,任何一方都不會(出于各種原因)信任另一方,這就增加了蘇聯對我們突然襲擊的可能。蘇聯同樣增加了更多的暴力行為,并通過冷戰殘酷地執行蘇聯的計劃。特別是,如果克里姆林宮注意到我們不可能只進行防御戰爭的話。核武器還助長了蘇聯對其他國家的蠶食式擴張。他們認為,除非我們遭到直接進攻,否則不會升級到核戰爭。”3可見,杜魯門政府也認識到核武器給國際關系特別是方興未艾的冷戰帶來的重要影響,他們對核武器問題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NSC68號文件專門提出了美國當時對核軍備及其戰爭的看法。文件認為,美國現在已經具備相當的核能力,包括頗具規模的數量和投彈能力。如果其能得到有效利用,將足以對蘇聯發動戰爭的能力造成嚴重打擊。然而,當時美國的核能力相對于蘇聯集團的總體軍事力量來說,并不足以成為決定性力量。所以文件又指出,即使這種打擊對預定目標系統造成了徹底破壞,是否會迫使蘇聯談判,或者是否能阻止蘇聯在西歐目前能調動的地面力量的抵抗下占領西歐,尚不能確定。除了對本國現有核力量信心不足之外,當時的美國決策者還意識到,蘇聯在不久的將來存在具備巨大核打擊能力的情況。文件指出,若要有效遏制蘇聯的核能力,除了其他措施之外,還必須大大增強空中預警系統、防空體系,以及發展和使用已經和軍事防御體系完全融合的民防工程。4

杜魯門政府當時對擁有核武器之后的蘇聯有可能實施突然襲擊的情況是十分警惕和緊張的。他們認識到核戰爭條件下,采取主動行動與出其不意的打擊的優勢很大。而蘇聯作為一個生活在“鐵幕”之后的國家,由于有必要的安全保障且決策高度集中,更易將這種優勢發揮到極致。基于以上判斷,文件認為當前美國的核報復能力大概足以阻止蘇聯對我們和其他自由國家蓄意發動軍事進攻。然而,他們也很快意識到,當蘇聯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核能力對美國實施突然襲擊以削弱美國的核優勢時,蘇聯可能無法抵御這種“快速而秘密打擊的誘惑”。 “處于這樣一種關系當中的兩個核大國,其結果很可能不是遏制戰爭,而是引發戰爭。”5NSC68號文件很早就提出了核威懾的初步思想,并認識到,核力量的劣勢容易招致對方先發制人的打擊。杜魯門政府此時已經建立了一種觀念,那就是保持核優勢以及良好的防御能力才能威懾或遏制戰爭,否則會容易招致戰爭。

因此,一方面該文件決定美國有必要進一步增加核武器的數量及威力來確保任何核報復的有效性,但它不認為僅靠核武器就能決定軍事力量對比的結果;另一方面,文件也要求美國有必要大大增強陸海空三軍實力及防空和民防體系,既能確保承受蘇聯核打擊造成的損傷,又能保護和增強美國及其盟友的反擊能力,以至于可能將蘇聯認為發動進攻最有利的時機推遲,從而使美國贏得額外時間,以便其促使蘇聯體制改變的政策發生效果。6文件還要求盡可能迅速地增進美國和盟國的陸海空總實力,使西方陣營在軍事上不那么嚴重地依賴核武器。這表明該文件對當時美國已變得過分依賴原子武器作為威懾手段有所擔憂。7所以最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要阻止和扭轉這一傾向,恢復常規軍事力量的規模、能力、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以認定,杜魯門政府沒有把核武器作為美國遏制戰略的關鍵工具,而是一種輔助的、防御性或者威懾性的工具,其政策的重點是以各種軍事力量(核力量與常規力量)為后盾,通過政治、經濟和軍事乃至文化方面的全面遏制政策來促使蘇聯自己發生改變,而不是以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去摧毀蘇聯。當然美國必須在軍事方面特別是核力量方面保持優勢,威懾蘇聯第一次打擊的選擇。因此,NSC68 號文件并沒有放松對核武器的重視,支持在蘇聯打破美國核壟斷之后,杜魯門總統繼續發展熱核武器(氫彈)的決定。8因為,該文件認為:“如果蘇聯在美國之前發展了熱核武器,那么整個自由世界遭受蘇聯日益增加的壓力的威脅將大大增強,美國遭受進攻的危險也將大為增加。如果美國在蘇聯之前發展了熱核武器,美國就能夠暫時對蘇聯施加更大的壓力。”9

盡管NSC68號文件很重視核武器的價值,但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并非核武器的狂熱支持者,他們只是理性面對美國與蘇聯都已經擁有了核武器的現實。杜魯門政府一方面認為“消除核武器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另一方面也認識到,這一目標難以實現,他們別無選擇,只有像對待其他必須考慮的事一樣盡快發展核力量。然而不管從哪方面看,美國都必須盡快增強陸海空力量,同時把盟國的陸海空力量也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使美國在軍事上擺脫對核武器的深度依賴。10

杜魯門政府之所以不愿意過度依賴核武器,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受到公眾意見的約束。 NSC68號文件指出,只有在使用核武器的必要性十分明確,形勢迫不得已,并得到絕大多數人同意的情況下,美國才能夠動用這種軍事力量。另一方面是蘇聯也擁有核武器的事實造成了美蘇相互威脅的形勢。文件認為,考慮到美國面對蘇聯進攻時的脆弱性,一旦爆發戰爭,美國無法保證蘇聯不會隨時使用核武器。只有在美國獲得了核力量和制空權的絕對優勢后,蘇聯才可能因受到遏制而無法使用核武器。11杜魯門政府又一次提到了核武器在遏制蘇聯方面的作用,所謂的“核遏制”實際上就是后來出現的核威懾思想,寄希望于核武器發揮威懾作用,從而避免核戰爭的發生,然后通過美國常規陸海空軍的建設來贏得可能的常規戰爭,這就是杜魯門政府在原子時代追求的關鍵目標。

當然該文件也設定了美國兩種使用核武器的情形:一種是蘇聯首先使用核武器之后美國的核報復,另一種是美國沒有其他辦法來達到目的而不得不使用核武器。這兩種情況都要求美國使用核武器的方式、打擊目標要與美國的總體戰爭目標相一致。最后,文件否定了有人提出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選擇,因為這會使得蘇聯認為美國承認自身有極大的弱點,盟國也會將其視為美國要擺脫它們的暗示。12這些都不利于執行美國的遏制戰略。該文件也提到通過國際核監控機制來確保國際安全的選擇,美國也曾做出過努力,但這些國際管制與蘇聯為保持現有體制的努力是格格不入的。13因此,杜魯門政府在短時期內沒有寄希望于實現有效的國際核管制。隨后,美國軍方也迅速做出反應,把蘇聯的核力量作為美國戰爭計劃的優先目標。 1950年8月,參謀長聯席會議為可能的戰爭計劃設定了三個目標:(1)消滅蘇聯能夠向美國及其盟國投送原子彈的能力;(2)阻止蘇聯向西歐和亞洲推進;(3)破壞蘇聯形成戰爭能力的主要因素。14

通過對NSC68號文件對核武器問題的論述進行分析,可以就冷戰初期杜魯門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第一,當時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即遏制戰略的主要依靠力量依然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綜合力量,核力量只是其中可以利用的軍事力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政府依然更加注重常規陸海空軍力量的建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杜魯門政府軍事戰略的影響依然很深。第二,鑒于美蘇核力量都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其規模和能力都相對有限,因此當時美國并沒有形成獨立、成熟、系統的核戰略。第三,杜魯門政府認識到核報復能力在遏制對方使用核武器方面的作用,實際上提出了早期的核威懾思想。第四,杜魯門政府認識到核武器的潛力,肯定了保持核優勢的價值,推動了熱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研發,確保美國核技術發展始終走在蘇聯前面。第五,NSC68號文件已經提出了美國“核報復能力”這一說法,為以后“大規模報復”思想的提出創造了一定的理論來源。

最后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防御核打擊一早就進入杜魯門政府的議事日程。其中陸軍反導武器的研發始于二戰結束后初期,二戰末期雷達、導彈、原子彈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戰爭形態,除了已經實踐過的轟炸機攜帶原子彈的核轟炸,很多人都意識到導彈與原子彈結合的前景。杜魯門政府和軍方也對此表現出高度的重視,專門成立了制導導彈委員會( Guided Missile Committee) ,并下設多個小組委員會。 1945年8月14日,該委員會就要求其第四小組委員會專門研發地對空導彈項目,同時應對飛機和導彈。9月13日,成立防空炮委員會( Antiaircraft Artillery Board) ,研發針對飛機的AAA防空系統。由此開始了美國研發反導系統的步伐。15在這一過程中,陸軍的奈基( Nike)系列防空導彈開始嶄露頭角,并后來成為美國第一代反導系統的主力。奈基Ⅰ系統的研發啟于1946年5月。 1950年3月,AAA防空系統投入使用。16到1952年下半年,用于大陸防空的早期預警系統初步建立,1953年奈基Ⅰ防空導彈系統開始裝備美軍。此外,杜魯門政府還鼓勵各州自行開展一些民防建設,應對可能的空中打擊,減少傷亡。可見,自核時代一開始,美國就設想和探索防御核襲擊和減少損失的可能手段與相應技術,防止美國從襲擊中恢復過來的能力被蘇聯的原子彈打擊所摧毀。17

由于朝鮮戰爭的發生與持續,加上考慮到蘇聯核武器繼續發展的前景,杜魯門政府加重了對蘇聯未來短期內進一步發動更大規模侵略擴張行動的擔憂。 1953年1月16日,國務卿、國防部長與共同安全署主任(Director of Mutual Security)聯名向杜魯門提交了一份重新審視美國國家安全計劃的報告,特別提到蘇聯日益增加的核威脅,要防御這一威脅,就要涉及被動防御和主動防御。該報告認為,幾年來,美國的威懾力量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它能夠對蘇聯發動威力巨大的核攻擊。美國的打擊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在不斷增強。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愿意在發生全面戰爭的時候使用核武器,這對其戰略計劃的成功是極為重要的。然而,如果蘇聯統治者采取美國視之為敵意的行動,美國發動核打擊可能會招致蘇聯核力量的報復,從而造成嚴重的傷亡和破壞。報告估計,美國現在的民防效能只有10%—15%。因此在開發和進行任何新的民防計劃時,要將整個國家遭受打擊造成的恐慌最小化,避免將資源浪費在不可能遭受打擊的地區。至于主動防御,報告認為,美國保護本土免遭核打擊的能力極其有限。 1952 年中期,蘇聯發射的原子彈可能有65%—85%是對準美國的。現在項目中的防御措施無法提供有效的防御來對付蘇聯大規模的核打擊。在1954—1955年,蘇聯將擁有對美國展開空中打擊的能力,這將使美國的關鍵部分有遭受打擊的可能。然而,有許多其他的措施,如果能夠成功實施的話,將在物質上提高美國在1955年以后應對核威脅的能力。在不久的將來,美國不管采取何種項目計劃,都明確需要在這個領域進行密集研發。18

鑒于此,報告強調,在武器更新換代的時期,美國的最佳防御手段在于有效利用陸海空進攻性力量來威懾未來的侵略者,或者如果對方選擇進攻的話,就消滅其攻擊能力。19據此可見,在杜魯門時期也就是核時代初期,雖然美國政府已經產生了防御蘇聯核襲擊的想法并開始了相關努力,但其原有的技術能力、蘇聯核力量壯大的前景和威脅等因素使杜魯門政府無法把希望和重點放在防御上,相反他們把進攻性的威懾作為最佳的防御手段,迫使蘇聯在美國強大的核軍事力量面前不敢對美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即便蘇聯敢于冒險,美國也要保證有能力消滅對方發動攻擊的力量。所以,杜魯門政府研制出了威力更大的氫彈,開啟核武器小型化的進程,并開始研發噴氣式戰略轟炸機以及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導彈等更加先進的進攻性戰略武器,繼續確保美國相對于蘇聯的戰略優勢。由此拉開了美蘇核軍備競賽的大幕。這一競爭幾乎貫穿于美蘇冷戰的始終,影響深遠。

1 NSC68: A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by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on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pril 14, 1950, pp. 5-6. (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收藏的國家安全檔案微縮膠片)

2 Ibid., pp. 31-32.

3 NSC68: A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by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on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pril 14, 1950, p. 35. (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收藏的國家安全檔案微縮膠片)

4 Ibid., p. 37.

5 Ibid., p. 38.

6 NSC68: A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by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on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pril 14, 1950, p. 38. (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收藏的國家安全檔案微縮膠片)

7 參見〔美〕約翰·加迪斯:《遏制戰略:戰后美國國家安全政策評析(增訂本)》,第103頁。

8 杜魯門本人就持有這樣的觀點:“美國的安全和自由世界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我們在核能方面的領先。”參見〔美〕哈里·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下冊,第368頁。

9 NSC68: A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by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on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pril 14, 1950, p. 38. (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收藏的國家安全檔案微縮膠片)

10 NSC68: A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by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on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pril 14, 1950, p. 38. (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收藏的國家安全檔案微縮膠片)

11 Ibid., p. 39.

12 Ibid., p. 40.

13 Ibid., p. 42.

14 參見Michael Mandelbaum, ed., America's Defense, p. 286。

15 參見Barry Leonard, ed., History of Strategic Air and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1945-1955, Vol.Ⅰ, U. 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10, pp. 217-218。

16 Ibid., p. 223.

17 參見詹欣:《從有限遏制到全面遏制——杜魯門政府國家安全政策研究》,第187頁。

18 參見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by the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Defense and the Director of Mutual Security, January 16, 1953, in Lisle A. Rose, and Neal H. Petersen, ed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 Ⅱ,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4, pp. 213-214。

19 Ibid., p. 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青铜峡市| 社旗县| 惠安县| 随州市| 美姑县| 保定市| 南京市| 鹿邑县| 石渠县| 黄冈市| 湟中县| 灵丘县| 常山县| 方山县| 汝州市| 九寨沟县| 湾仔区| 莆田市| 永靖县| 昭苏县| 麻阳| 涡阳县| 宣化县| 正安县| 天长市| 鹿邑县| 滁州市| 桦川县| 开原市| 太保市| 兴业县| 辉南县| 安多县| 广南县| 阿克| 文登市| 出国| 濮阳县| 西林县| 喜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