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邏輯視角下陳那因明研究
- 許春梅
- 2454字
- 2023-04-21 20:37:11
自序
因明在漢地是一門非常薄弱的學科,絕大多數高校都沒有開設這一門課,研究者亦是寥寥可數。筆者碩士、博士分別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和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邏輯學,對因明也鮮有耳聞,身邊多是研究西方邏輯的學者。因緣際會,筆者在北京高校未能謀到一個專業對口的教職后,經由通智法師(樓宇烈先生的博士生)、成建華老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引薦,于2015年7月很榮幸地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魏道儒老師的一名博士后,方向是因明與西方邏輯的交叉學科研究。至此,筆者與因明正式建立了不解之緣,并從零開始學習因明。這個過程可謂痛并快樂著。
漢地傳承的是陳那因明,《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為陳那因明的代表著作。《因明正理門論》有玄奘、義凈兩種譯本。《集量論》則有現代學者法尊《集量論略解》和呂澂《集量論釋略抄》等譯注。由于漢譯本極精練而難懂,所以筆者舍近求遠,先從近現代學者所發表的論文入手。然不看則矣,一看更是茫然:雖然清楚了學者們所探討的問題,但是五花八門的解答似乎都有道理,而彼此又相對立,這使初學者(特別是對因明一無所知的人)往往摸不著頭緒。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緣故,筆者當時挑了一個學界難題,即“陳那同、異品是否除宗有法”的問題。筆者研究了一年才發現這個問題牽涉既廣且深,非回到陳那原著取經不可,于是痛下決心回過頭來,一字一句一標點地精讀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玄奘漢譯本)。直至2016年冬的一天,筆者胸中豁然開朗,好像找到了該問題的出口,即邏輯與論辯的相對獨立性。在這個框架下,似乎因明(特別是陳那因明)的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且似乎還能將其說得很清楚。從2017年至今,筆者陸續發表了一些論文,多是圍繞陳那因明中的邏輯和論辯這兩方面的。為此,筆者萌生了寫書的念頭,似乎非書不能承載陳那邏輯思想及其應用的全貌。
在邏輯與論辯相對區分的框架下,全書分為8個部分,緒論為第1章,邏輯篇為第2—5章,論辯篇為第6—8章。邏輯篇是本書的研究重心,論辯篇則是前者的延伸。前者主要任務是整理、分析陳那因明的邏輯思想,一方面嘗試厘清其邏輯思想產生之基礎、背景,另一方面是對其思想本身的研究及歷史地位的評價。后者則側重于陳那邏輯的應用,一方面整理、研究其邏輯成果是如何應用于論辯,另一方面又展示其因明論辯的獨特性。
邏輯篇的展開基本循著這樣的思路,即一個思想或理論的產生必有其基礎、土壤,不可能出現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現象。陳那的邏輯思想產生也必有其理論基礎、文化背景等等。較之以往的因明,陳那因明在邏輯上已有了巨大的飛躍,其推理性質已非往昔能比,實現了類比推理向演繹推理的飛躍。演繹推理至少需要具備兩個客觀的必要條件,否則絕無有可能發生。這兩個必要條件就是概念分析法(或抽象思維)和結構形式分析法。類比推理囿于具體事物,演繹推理則基于概念、抽象、形式來展開推理;類比推理囿于句子或命題,演繹推理則基于句子結構形式及其可拆分性,進而通過分析各部分間關系進行推理。這兩種分析方法在大乘佛學時期都已具備。此外,大乘佛學有普度眾生的“悲愿”,而古因明時所用的五支論式又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明改革恐怕與此亦不無關系。這就是第二部分新因明改革的迫切性及其理論基礎的主要內容。第三部分主要探討陳那邏輯的初始概念,即同品和異品。關于這對概念,特別是對其是否要除宗有法這一問題上,學界多有分歧,不同的解讀將導致對陳那邏輯及其性質的不同判斷。對此,該部分一方面給予解答,并對學界研究作評述;另一方面試圖回答三個問題:(1)關于陳那另起爐灶來構造這對概念的意圖問題;(2)關于這對概念的內容問題;(3)關于這對概念在陳那邏輯中所起的作用問題。第四部分是整理、研究九句因理論,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理論基礎問題。九句因理論本質上是探討因法與所立法間的關系問題,而陳那之所以能直接地在一般意義上去討論它們,主要是因為他已將這兩個概念限定在總相(或者抽象概念)的基礎上了。這就是九句因理論的直接理論基礎。第二,關于理論本身的問題。九句因理論有兩個面向:一是因法與所立法的關系;二是宗法與所立法的關系。前者較之于后者,是在更一般的意義上探討;后者的宗法是一種特殊的因法,即必須是宗有法的法。這就使得后者亦涉及有法、因法和所立法等三個抽象概念間關系的推理。第三,以現代邏輯方法的視角探究九句因本質及其推理性質。第四,關于第五句因的解讀問題。這是學界爭論比較多的一個問題。本書在邏輯與論辯相對獨立的思想指導下,也嘗試給出了一種解答。第五部分是因三相理論,主要是從其含義、獨立性、作用、研究述評以及陳那與法稱在因三相上的比較等多個方面展開研究、論述。
論辯篇之所以是邏輯篇的延伸,主要是從其對邏輯的應用角度來說的。首先介紹三支作法,三支論式是陳那利用其邏輯對古因明五支論式所改造的典范:一方面,陳那規定了每一支的正確格式、要求;另一方面,他還指出了每一支的錯誤形式。這就為論辯正確建立論式和反駁提供了范式,便于操作。這是第六部分的主要內容。有了建立正確論式和識別錯誤論式的能力,便可以進行論辯中的立、破活動。立、破是論辯的兩大立場,一方面可牽涉立、敵雙方及其認知;另一方面亦可為同一辯論主體所兼任,可先破后立,亦可先立后破。第七部分試圖做兩個工作:一是試圖整理陳那因明中的立破理論,二是從錯誤的反駁視角反觀三支論式的優勢。第八部分是關于辯經方面的研究。辯經是古印度因明傳入中國,而后經歷了本土化的過程所形成的獨特論辯形式。由于其在思維訓練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和普適性,所以至今仍廣為流傳和應用。該章試圖解答兩個問題:一是關于立、敵雙方在論辯中所遵循的規則問題;二是關于辯經的形式問題。
以上就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它粗略地勾勒出了陳那因明邏輯思想的系統和全貌,基本實現了筆者寫這本書的初衷,能對自己前期的研究有所交待。然筆者畢竟所學有限,對于一些問題的研究、分析、回應都顯得比較粗糙、膚淺,只能留待來日。對于書中存在的不當、錯謬之處,敬請讀者朋友不吝賜教。
許春梅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