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序
通識教育(Liberal Study或General Education)最初是針對大學教育中知識過于專門化的境況而設立的一種全科性的知識傳授體系。它涉及范圍廣泛,涵蓋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通識教育常常通過學校課程來實現,因此,通識課程也就成為這一教育體系中的重中之重。通識課程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經濟、法律、政治、社會、科學等方方面面,像牛津大學為通識教育編撰、出版的通識讀本就有六百多種,其中不僅有一般性的知識讀本,如《大眾經濟學》《時間的歷史》《暢銷書》等,也包括大量的人物傳記,如《卡夫卡》《康德》《達爾文》等。許多歐美大學也把通識課程列為必修科目,哈佛大學為其所設定的核心課程就涉及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與社會分析等六個領域,而且要求學生在這些課程中所修的學分達到畢業要求的四分之一。
如上所述,創立通識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知識過于專門化,因為各種知識間的相互割裂,很容易造成知識的單向度發展,進而也使人變得缺乏變通與融合的能力;單一的線性知識積累容易使人變得狹隘和固執,而沒有相互比較,便很難生發出一種創新的能力和反思的精神。事實上,一個沒有變通與融合能力的人,一個狹隘、固執而不夠開放、不會創新與反思的人,是很難融于社會、與時俱進的。而通識教育的出發點正是要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人生價值觀,是一種不直接以職業規劃為目的的全領域教育。它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培養出一種具有創新能力、反思精神、完備知識、健全人格以及具有職業之本的完整的人。他能夠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自我改造,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自我完善。當然,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單靠大學的通識教育乃至大學的整個教育是很難做到的,應該說,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通識教育終歸把這個問題清晰明確地提了出來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路徑和方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所謂教育就是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那些東西。這位科學巨人的話語似乎有點絕對,但仔細分析卻也不無道理。知識會被遺忘,技能也會生疏,專業可轉行,唯獨人的道德感和責任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輕易地丟棄,或許這就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其實對“通識”的認知我國古人早已有之,明末科學家徐光啟就提出過“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主張。在我國近現代的大學教育實踐中,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所倡導的“兼容并蓄”的治學理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通識教育的一種訴求。而現在的北京大學在通識教育方面更是全國高校的領頭羊,它所開設的通識課程和出版的通識教材不僅涉及面廣、水平高,而且也符合中國的國情,能滿足中國學生的知識需求,已經成為這個領域高質量的標桿。南京藝術學院作為一個百年藝術院校,一直秉承蔡元培先生為學校題寫的“閎約深美”的學訓理念,以“不息的變動”的辦學精神努力推動教學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藝術創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進入新時代,學校更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識教育無疑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和堅實平臺,故學校以優勢的藝術學科為依托、以深厚的學術積淀為基礎、以優秀的專業老師為骨干,組織策劃了一套視野開闊、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敘述生動的人文藝術類通識教材。真切地希望能通過講述人文藝術的故事,來豐富我們的知識,培養我們的品德,美化我們的人生。
是為序。
劉偉冬(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