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命名的分歧

晚清的人們對小說改良社會寄予厚望,并為各種小說貼上名目繁多的類型標簽,以此表達對小說社會功能細化的期待,所謂“一種小說,即有一種之宗旨,能與政體民志息息相通”1。然而,盡管“科學小說”與“偵探小說”“政治小說”等一道,作為在中國文學傳統中缺席、為時代所需要的新類型而被著重推介,但當時尚未出現“科學幻想”一詞。實際上,“科幻小說”在中國以較為獨立的文學品種出現是很晚的事2,其概念的歷史演變,不但涉及法、英、日、俄、漢等多語種間的“跨語際實踐”,更關乎中國現代化進程不同階段中人們對“科學”和“文學”的內涵和功能的不同理解,這一復雜的過程目前遠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因此,該用何種概念指稱晚清那些分散在不同標簽下、與“科幻”似像非像的作品? 對此,不同的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第一種是直接采用現已較為通行的“晚清科幻”一詞。這樣只要能給出一個合理的定義,就能以開放的姿態遴選作品,而無須在名實之辯中糾纏不清。但在給出自己的定義前,許多論者往往先簡要回顧一遍世界科幻史,就中西“科幻”定義做一番概述,不僅造成無益的重復勞動,也引出疑問:“科幻”這一概念本身就不乏歧義,該采納哪家說法作為標準,審視晚清小說? 其合法性何在? 晚清若有“科幻”,則明代、宋代是否也有“科幻”? 即便是對具體作品的甄別,論者也時有猶豫。以《新中國未來記》(1902)為例,梁啟超自稱是“政治小說” ,其中也確無對科技的展望,但它首次將線性時間觀下的“未來”視野引入中國小說,以六十年后盛世場景開篇,含有烏托邦意味,能否歸入“晚清科幻”范疇? 對此,同一論者亦有說法不一之時:吳巖在《科幻文學論綱》 (2011 )中稱之為“未來小說”,而在《科幻六講》 (2013)中又認可它是“以政治科學為主題,暢想中國未來政治發展和政治未來的科幻小說”。3

為避開上述疑慮,一些論者采取第二種策略,即以“科學小說”來指稱研究對象??瓷先?這更貼近歷史本來面目,且從字面上看,“科學小說”也可視作“ Science Fiction”的直譯,故具有涵蓋“科學幻想小說”的潛力。但這樣做仍要面臨篩選的問題:何為“科學小說”? 是否以作品在當時被實際貼上的標簽為判據? 下面兩個例子有助于說明此方案在文學史研究中遇到的困難。

在《小說林社研究》中,欒偉平雖采納“科學小說”一詞,但也注意到晚清劃分小說類型的隨意性:同一種小說,經常被不同出版社或在同一家出版社的不同時期被劃分為不同類型。 “科學小說的劃分更是混亂,曾被歸入理想小說、冒險小說、工藝實業小說、滑稽小說等多種類型中?!彼约核^的“科學小說”必須包括科學和幻想兩種成分。 “單純宣傳科學原理或者只配有簡單對話的科普文章不是科學小說;純粹的幻想故事,而無絲毫科學成分的,也不算科學小說?!?a href="#annot9" id="ref9">4不過,被如此重新定義過的“科學小說”,與今天所理解的“科學幻想小說”已無實質區別。這種處理,固無不可,卻不能說比“晚清科幻”更嚴謹,因為“科學小說”也確實曾被用于指稱“單純宣傳科學原理”的小說。以吳稚暉的《上下古今談》(1911)為例,這部作品沒有幻想色彩,卻曾被當作典范:“中國還沒有一部可取的科學小說,除了吳先生的《上下古今談》上編以外。”5《晨報副鐫》記者的這種極端態度,說明他和欒偉平所想的并不是同一種“科學小說”。

林健群的兩篇論文,同樣反映出研究者選擇概念時的猶疑。在碩士論文中,他采用“晚清科幻小說”一詞,并承認:從語法層面上看,“科學小說”與“科學幻想小說”本應指涉不同類型作品,但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它們又常指同一類作品。至于晚清的“科學小說”,其推動者的初衷在于科學知識的傳播,與當代的“科幻小說”不甚相符,但就作品實際面貌而言,它又涵蓋了幻想成分較重的作品。6 不過,到了博士論文中,他又改用“晚清科學小說”,試圖回歸小說家的創作初衷。但是,該如何解釋其附錄“清末民初科學小說編年目錄(1851—1919)”中出現了《新中國未來記》這樣的“政治小說”呢?7

顯然,完全依從當時人的用法,并不會減少理論上的困難。因此,又有第三種策略,即別立名目。王德威的《被壓抑的現代性》挑選了Science Fantasy(中譯本為“科幻奇譚” ) ,以此強調傳統神魔元素與現代科技交織帶來的類型混雜特征。8 這固然突出了作品敘事效果的自我背反(宣稱科學卻大談神秘),但不足以彰顯作家們的敘事初衷(傳播科學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這一用法背后仍暗含了一套何為“科幻”的預設,乃是以1930年代才開始在英語中流行的“ Science Fiction”為標準來考評1900年代的漢語寫作實踐,若由此得出晚清科幻“成色”不足的印象,則實為一種錯位。

也有學者提出“未來小說”的概念。9 但“未來小說”一詞同樣不曾在晚清出現過,學理上并不更為周嚴。況且,“未來”本是“科幻”重要而非唯一的主題,只要定義適當,“晚清科幻”完全可以容納同時代的“未來小說”,反之卻無法成立。

總之,晚清那些想象新奇科技和未知時空的作品,標簽各異、雜處共生,不論將其追認為“科幻小說”,還是以“名從主人”的姿態堅稱其為“科學小說”,或別立名目,都難以在理論上做到無懈可擊。因此,為說明本書采用“晚清科幻小說”這一提法的緣由,有必要先簡要考察幾類親緣關系較近的小說標簽在晚清的使用情況,以呈現“科學幻想小說”在中國近現代的萌發及生成邏輯。

1 邱煒萲:《小說與民智關系》,見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47頁。

2 在《論科學文藝》(1980)中,葉永烈認為“科學幻想小說”只是“科學小說”的一部分,后者又是“科學文藝”的一部分。 1985年10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其中已有“科學幻想小說Science Fiction”這一條目,但在該社于1986年11月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Ⅰ》中,“科學幻想小說”仍只作為“科學文藝”這一條目的一部分得到介紹,該條目的撰寫者正是葉永烈,他似乎沒有參考《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相關定義,而是延續了自己之前的論述:“科學幻想小說是通過小說來描述奇特的科學幻想,寄寓深刻的主題思想,具有‘科學’‘幻想’‘小說’三要素……”這一定義至今仍被許多論者采納。不過,隨著這類作品在中國的繁榮,其獨立性開始逐漸加強,出現了專門雜志和較穩定的讀者群,與之相應,其簡稱“科幻”也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2009)中,“科學文藝”的條目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幻想”“科幻小說”“科幻片”等條目,相關介紹明顯襲用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但不知為何,“科學幻想”對應的卻是“Science Fantasy”,“科幻小說”則用了“Science Fiction”。見葉永烈:《論科學文藝》,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0年,第10、92—94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譯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4),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第72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文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353—354頁;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第12-563、12-564、13-5頁。

3 吳巖:《科幻文學論綱》,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年,第158頁;吳巖:《科幻六講》,南寧:接力出版社,2013年,第24頁。

4 欒偉平:《小說林社研究》(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205—206頁。

5 《訪吳稚暉先生》,《晨報副鐫》1923年第86號(4月6日),第4版。

6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1904—1911)》(碩士學位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第16—22頁。

7 盡管使用了“晚清科學小說”一詞,林健群卻不得不在英文題目中將其譯為Science Fic-tions in Late-Qing Dynasty。若晚清作品不宜被稱為“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s這一翻譯便成了問題。林健群:《賽先生來之前——晚清科學小說中的科學譜系》(博士學位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

8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93頁。

9 在《中國的未來小說》中,趙毅衡認為:“未來小說常有科幻內容,但并非科幻小說。有強烈文化內容的科幻小說,即所謂‘社會科幻小說’(Social Science Fiction),可以歸入未來小說討論?!备鶕@一表述,可以得出“‘社會科幻小說’并非科幻小說”的矛盾結論。另外,趙氏沒有說明除去“社會科幻小說”以外的“未來小說”是什么,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未來小說”最終仍只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子集。參見趙毅衡:《中國的未來小說》,《花城》2000年第1期;趙毅衡:《二十世紀中國的未來小說》,《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12月號(總第5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木兰县| 鄢陵县| 宁阳县| 武陟县| 梁河县| 铜川市| 营口市| 崇仁县| 丰宁| 昆山市| 增城市| 玛沁县| 布拖县| 黄冈市| 凌源市| 黔西县| 山东| 迭部县| 恩施市| 太湖县| 巴林左旗| 永寿县| 广丰县| 嘉峪关市| 商城县| 通州市| 丽江市| 南城县| 山阳县| 青州市| 海南省| 绥中县| 法库县| 太康县| 信丰县| 东明县| 甘孜县| 藁城市| 瑞安市|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