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人文、人文底蘊與深圳文化

有關“人文”“人文底蘊”等問題的研究,國內外學術界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里有必要對“人文”“人文底蘊”這兩個關鍵詞進行簡要的脈絡梳理和學術界定。

漢語中“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中: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齊書·文苑傳序》: “圣達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宋代程頤《周易程氏傳》卷二對《易經》賁卦的彖辭做出說明: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

中國古人認為“天文”與“人文”異質而同構,“天文”與“人文”若合符節相互印證,悟透“人文”之道的人是圣人,所以只有圣人,才有資格“立言”而教化天下民眾。西方“人文”一詞的內涵是: 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所謂“人文關懷”也即將人作為類來思考,因此這種思考、關懷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存在。可見東西方的“人文”都可以理解為關于人性的道理——人之道,以人為本,然后推而廣之涉及人類自身以外的客觀存在的存在之道。通常所謂的“人文素養”“人文水準”是指個人在文學、史學、哲學、宗教、藝術等有關形而上方面的知識積累。“人文底蘊”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人文素養”“人文水準”,不過,“人文底蘊”除了可以指個人的“人文素養”“人文水準”之外,還可以指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人文文化積累。考慮到“人文”一詞所具有的“人之道”的形而上色彩,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蘊”或者一座城市在人文文化方面的底蘊還應該特別指其精神層面的具體內涵,比如說“深圳人文城市底蘊”除了指深圳的歷史文化積累之外,還應該特別指深圳這座現代化城市精神層面的具體內涵,如目前已經提出來的“深圳十大觀念”。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發展和代表性成果的現代化城市,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是中國目前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線城市之一。四十多年來,深圳經歷了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能完成的發展歷程,近年來更獲得“國際花園城市”“設計之都”“知識城市”等文化品牌稱號;2011年舉世矚目的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深圳成功舉辦,進一步提升了深圳的國際影響力。深圳在物質文化成就和制度文化建設兩個層面上,已然走在全國的前列,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深圳在這兩個層面,完全有可能趕上甚至超越亞洲“四小龍”中的城市國家新加坡。但正如深圳本地和外地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深圳的精神文化建設滯后于它的物質文化成就和制度文化建設。

正是因為如此,早在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即提出“文化立市”的戰略構想,時至今日,當年設定的文化內涵和戰略目標逐步實現,深圳城市競爭力逐步上升;文化體制改革成為全國試點城市之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惠及全市人民,成為全國先進典型;市民文化大講堂等文化形式創新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引起國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和集中宣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深圳“設計之都”稱號。

深圳在精神文化建設層面加大投入力度,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深圳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發展,依然會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而城市文化建設,人文底蘊積淀的速度和規模,能否盡可能地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和諧共進,則是深圳未來發展不可回避的理論和實踐命題。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國際性大都市的內涵實質必須包含高度發達的人文城市底蘊和人文特色,紐約、巴黎、倫敦、東京、新加坡、香港、首爾等莫不如此。因此,繼續大力推進“文化立市”和“文化強市”的戰略路線,積極探討研究深圳將來城市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建構路徑,建構與現代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深圳文化形象,對于深圳乃至中國的未來文化建設都有客觀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著名文化學者劉夢溪先生在深圳接受當地學者采訪時指出: “當市場經濟發育到一定階段之后,必然會呼喚文化建設的跟進”“深圳所具有的中華文化共通性因素和它的嶺南文化特征,是深圳文化的血脈和淵源,然而,深圳是一個移植文化區,是全國各個地區的文化、各個方面的文化乃至各種不同的文化系統進行嫁接和移植的特殊區域”“深圳文化是一個與現代文明的嫁接點,它可能比較容易同國際上的各種文化系統接軌。深圳這個文化區雖有根淺的弱點,但優勢與潛力都相當大。深圳可以說是一個新興的‘文化開發區’”。1 以劉夢溪先生的觀察為代表,說明早在深圳取得改革開放階段性成果的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已經有學者關注深圳文化并對深圳文化內涵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歸納。

如果說是在時代的呼喚之下,基于深圳政府和民間有識之士的文化自覺,深圳產生了“文化立市”的主動訴求,并且在十多年之內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文化建設成就,那么,在深圳已經具備了充分的物質文化成果和制度文化積累的當下,探討深圳的人文歷史內涵,通過對比研究梳理出深圳的人文精神文化的個性特征,闡釋深圳理念的價值所在,總結深圳的人文建設成就和文學藝術創作成果,闡發深圳制度文化建設成就及其人文背景,通過規模性、整體性的研究和整理,發掘深圳城市人文底蘊以及對于深圳乃至全國都具有啟示意義的人文價值觀,在此之上建設性規劃深圳文化建設的未來走向,這樣的研究工作頗具建設性意義。

我們注意到已經有學者對深圳文化的相關研究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如2007年深圳開展城市人文精神大討論過程中,署名孫琬發表于《深圳晚報》4月24日的文章《人文精神: 一座城市的時代光芒》,就已經開始對深圳的人文城市精神產生的背景、內核進行探討,指出“附著在這座城市的文化痕跡是誕生新人文精神的文化土壤”,以人為本是深圳的人文城市精神的內核,具體講就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該文將深圳人文城市精神的特征歸納為: (1) 敢闖與創新;(2) 開放與包容;(3) 務實與理性;(4) 關愛與感恩;(5) 奮斗與寬容。黃發玉在《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城市文化發展模式》一文中總結深圳的文化創新和文化成就,歸納為五點: (1) 文化理念的創新;(2) 文化體制的創新;(3) 文化內容的創新;(4) 文化形式的創新;(5) 文化業態的創新。段亞兵在《特色鮮明的深圳文化現象》一文中,將深圳的文化歸納為“古老的深圳文化、語言文化、移民文化、交流文化、文化軟實力(軟文化)五個方面”2。吳俊忠在《深圳文化三十年: 民間視野中的深圳文化讀本》前言中歸納深圳文化研究十大論題,分別為: (1) 文化沙漠論;(2) 底蘊不足論;(3) 現代文化名城論;(4) 文化立市論;(5) 高品位文化城市論;(6) 兩城一都論;(7) 文化權利論;(8) 文化創新論;(9) 特色地位論;(10) 文化綠洲論。吳俊忠指出: “時至今日,深圳文化仍客觀存在著文化積淀不厚、文化韻味不足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是由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所決定的。文化積淀需要時間的延續,文化韻味源自文化內涵的豐富。深圳文化建設的決策者所能做的是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切實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重視人文的積累,重視人文學科的建設,促進學術文化的提升與發展,使深圳真正成為具有一流品位的國際化大都市。”3此外,深圳學者王京生的《建構深圳文化的理論形態》,楊宏海的《深圳建成現代文化名城的目標選擇》,樂正和王為理的《深圳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的意義、內涵與目標》,李小甘的《關于深港文化關系的思考》,胡經之和黃玉蓉的《深圳文學三十年》,黃玉波的《數字內容產業監管體系構建研究》,田歡發表于《南方論叢》2007年12月第4期的《城中村文化與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設研究》等學術論著都對深圳城市人文精神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上述研究為本書內容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學術基礎。

深圳走過了四十多年的輝煌發展歷程,雖然有的學者認為深圳的大發展大繁榮,并非得力于文化的積淀,而是得力于“文化的流動”所帶來的文化創造4,這種理論不無說服力,并且在理論探索上表現出了“敢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但是,我們認為,一方面,文化既是流動的、沖撞的,在這種多層面多維度的流動、沖撞過程中實現文化的“綜合創新”或曰“集成創新”;另一方面,文化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積淀,通過量變引起質變,然后由新質變引爆新的量變,如此周而復始,無有窮盡。如“深圳十大觀念”就是深圳特區建立三十年深圳的文化選擇和文化積淀的成果,“深圳十大觀念”是深圳的文化河流在歷史的重要關頭的“積蓄”“積累”“積淀”——通過這個積淀的文化理念、價值意識,引發新的文化創新,在若干年之后,復積淀為高度濃縮的文化理念和價值意識,并引發更高層次或更高境界的文化量變。深圳文化以至全球所有的文化中心城市,大到民族國家以至人類的文化進路,必然依循這樣的演化規律。

近年來,深圳提出的構建“深圳學派”的未來愿景,顯然是深圳人試圖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的“精神性”訴求,屬于深圳人文城市底蘊建設的探索性目標之一,雖然有關深圳學派的內涵和外延尚在討論之中,但是,圍繞著“深圳學派”所采取的一系列創新行為,如學派命名、學術研討、深圳學派叢書出版等,都可以被看作是深圳已主動邁出了人文城市底蘊積淀的第一步。在不斷擺脫各種負面輿論影響之后,深圳的現代化、都市化、市場化進程不斷提速,在深圳人以及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合力互動之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深圳,這個人們印象中的“文化不毛之地”“文化邊緣之域”,其精神文化、高雅文化、學術文化也會實現跨越性的成長和加速度的積累,實現文化軟實力的騰飛。文化學者于平認為,“深圳學派”命題是深圳面向未來的文化吁求。“深圳學派”作為面向未來的文化吁求,其實也正大踏步實踐在深圳的文化建設中,也正通過深圳的文化實踐在梳理自己的學術主張并凝聚自己的核心理念。5

1 吳俊忠.深圳文化三十年: 民間視野中的深圳文化讀本[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 289-291.

2 吳俊忠.深圳文化三十年: 民間視野中的深圳文化讀本[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160.

3 吳俊忠.深圳文化三十年: 民間視野中的深圳文化讀本[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 287-291.

4 同①.

5 于平.深圳學派: 面向未來的文化吁求——現階段文化建設需要關注“深圳學派”[J].藝術百家,2013(1): 83-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城市| 台湾省| 开阳县| 临澧县| 什邡市| 淳安县| 台湾省| 合肥市| 佛冈县| 安福县| 平阳县| 桐城市| 凤翔县| 韩城市| 贵定县| 屏东市| 宁德市| 荣昌县| 修武县| 邵武市| 耿马| 宕昌县| 班戈县| 永城市| 化德县| 师宗县| 廉江市| 清丰县| 新干县| 宜宾市| 通州市| 泾川县| 曲阳县| 阿瓦提县| 策勒县| 宣城市| 张家界市| 桐庐县| 金溪县| 邛崃市|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