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選調生:90后青春故事會
- 陳寶劍主編
- 6124字
- 2023-04-07 18:25:16
“90后”是時候可以上了[2]
◎邵子劍
個人簡介
我取這個標題,不僅因為自己是“90后”,更想表達的是,第一批“90后”其實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整個社會,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曾經當自己還是“寶寶”,但客觀來看,“90后”再不上,什么時候上?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有不少反思,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力量的強大、中國制度的自信。
力量之源、制度之基,其實是人,是無數個站立在前線和后方,在各行各業為著同一個信念,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拼搏、奮斗的人賦予的。經此一役,“90后”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工作狀態、責任擔當等等,全方位地展現在社會面前,“90后”經受住了考驗,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肯定與稱贊。
危難關頭,我的同齡人,確實非常了不起。我能做的,就是向他們學習、看齊,然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想想我又能為這個國家和社會做些什么。
2017年從北大畢業,我以選調生的身份加入上海公務員隊伍。在單位,“90后”確實是最年輕的一批干部,既對未來有焦慮和憧憬,也努力在現實中學會成長。經驗是歲月洗禮和沉淀的產物,而我的經驗還太少,不足以和大家分享。因此,我只是跟大家講講故事和見聞,講講我所看到的、所經歷的、所思考的,與大家共勉。
在上海,城市治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如何更好地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值得深入探討和持續探索。在上海的基層,有一大群人在為之奮斗。希望我們和這座城市的相遇與互動,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拿起溝通“金鑰匙”
我工作的單位是宣傳部門,具體業務是推進基層黨的建設。關于工作內容,沒有必要多說,一方面是因為上海的體制架構和其他省份略有不同,有一個“大口”的概念在;另一方面,體制內大部分工作內容基本是共通的,歸結起來無非三大事——“辦文”“辦會”“辦事”,而貫穿在其中的,是不斷協調、反復溝通。所以,我著重談談對“溝通”的理解。
溝通能力,可能是我們離開校園后面臨的最大的坎。
無論處在哪個層級,我們都可能面臨“想干也能干、能干卻不想干、想干卻不能干、不想干也不能干”四種人。在基層工作中,這些情況或多或少都存在。有時候,我們的大量溝通就是要讓想干的人能干、讓能干的人想干,“忽悠人”自主干,“號召人”跟你干,這些都很不容易。所以,千萬不要非常“書生氣”地覺得,作為上級部門,下個指令,別人就會乖乖執行了,更不要覺得我們說的話、做的事、寫的文字,別人都能理解、也會理解。
有時候,我們發個通知,明明已經寫得非常清楚了,但總是會有收文單位打電話來咨詢,有些是因為沒有仔細看文件,有些是看了文件但沒明白,有些是純粹訴苦、抱怨,感嘆說干不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得有耐心去溝通、解釋,最終得到認同和理解。
作為公職人員,面對老百姓的時候更要學會溝通——說別人聽得懂的話,做別人看得慣的事。“接地氣”大概是我們離開校園,成為公職人員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熟悉基層、了解基層,進而才能理解基層、指導基層,才能將溝通這件事做到位,做到別人心里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從“書生氣”向“接地氣”轉變,大概就是拿起了溝通的“金鑰匙”。

基層鍛煉期間邵子劍參與組織社區公益活動
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們在“接地氣”的同時,永遠不要忘記在課堂上學習過的“圣人之道”、培育起的“家國情懷”,尤其是在別人很不理解、你倍受委屈的時候,依然能夠“曲線救國”地、想盡辦法地朝著時代潮流預示著正確的方向堅持前行,為你的服務對象做更多的好事,進而“蝴蝶效應”般地影響社會,甚至影響整個國家。
因此,不厭其煩地提升溝通能力,其實就是增長工作本領、砥礪意志品質,在溝通中將每件事做好、鍛煉起強大的內心并努力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
著力培養“繡花”精神
2017屆上海選調生的兩年基層鍛煉,第一年在城市基層,第二年在本單位的下屬基層單位。因為沒有很重的脫貧任務,第一年基本被安排進城市社區,我那時候去的是社區居委會。盡管在城市生活了很久,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年輕人對社區居委會其實沒有明確的認識。兩年多前,我剛到社區的時候也是“一臉懵”,的確不知道居委會都有誰、要做什么,待了段時間才領會一個詞——“小巷總理”,管的地方不大,但要處理的事情卻千頭萬緒。

社區專項事務協調會現場
當時,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務是整治“五違四必”,通俗點說,就是拆違章建筑,“拆違”的主力放在了基層街鎮和社區。那時候,我所工作的街道有一條街,沿街39戶全是違章建筑,已經存在了很多年。按照我們的理解,違章建筑本來就不合法,一聲令下,它們不就轟然倒下了嗎?但正如我一開始就談到的,做成任何一件事,中間都會有不少需要溝通的環節,實際工作的推進往往并沒有這么順利。
其實也很好理解,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拆違”后居民認為自己“丟了幾十萬”,政府也沒有任何經濟補助,同時,上海市區不少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空間很小,有時候搭出來也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我是后來才加入拆違宣傳隊,工作組跟我講,一開始他們連門都進不了,掛電話、不開門,根本不跟相關負責人談。
街道工作組負責人(后來被評為上海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就給大家鼓勁:“要工作到極致,努力到感動自己。”在這樣困難的初始條件下,以這種飽滿的精神狀態,他們去跟每一戶居民談,了解困難,了解需求:有居民生病了,他們送上慰問品;有居民提出想吃什么,他們驅車去買;有居民生活困難,卻不了解政策,他們解釋政策、幫忙協調補助等等。但凡合理訴求,基層干部都是隨叫隨到,很多花銷,都是自掏腰包。
這時候,我才明白,城市基層的群眾工作其實沒什么秘訣,說到底就是將心比心的精細化,精細到極致,細致到極致,在潛移默化、一點一滴中打通人心。群眾和公職人員成了朋友,有什么事情不能溝通、不能做好呢?
這種工作方法,在上海的城市治理中很普遍,我們稱之為“繡花”,每一針都到位,每一針都精細。為什么?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上海這座城市承擔的使命和責任都很大。后來有居民跟我講,一開始以為基層干部拼命勸拆是因為拆完有獎金,但后來才知道,根本沒有獎金,而且在一次次和基層干部的互動中也慢慢都理解了,我們的工作是為了城市發展大局。
基層工作,不是去跟居民喊口號、刷標語,而是給予陽光般的溫暖,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有困難、提出來,共產黨就在身邊。所以,后來居民們也都想通了,違章建筑拆了一時損失,但城市公共空間大了,大家受益。最終,用了38天,沿街這39戶違章建筑全部自愿拆除,創造了所有人眼中的“不可能”。很慚愧,我當時的工作,只是負責記錄下這38天工作組的故事。后來我工作的社區,需要進行高層樓道整治,我們也學會利用這種方法,這叫作“拆違不拆心”。
同樣,今年的疫情防控一樣需要精準化、細致化地工作。
疫情期間的上海,管理難度非常大,因為上海的人口密度高、人流量大,上海市民對政府工作具有很高的期待,再加上經濟壓力大、生產任務重,極其考驗城市治理“繡花”的功夫,既要精準防控,也不能“因噎廢食”。

疫情期間邵子劍(左一)參與基層社區“頂崗”
除了醫療戰線沖在最前面,很多在上海的北大校友,比如在經信部門工作的選調生,幾乎全天撲在工廠里,協調生產口罩等防疫物資;在基層街鎮工作的年輕公務員,春節起就連續上班,奮力保衛一方平安;在上海投身于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北大人,很多是新聞工作者,全身心撲在一線作報道……后來由于城市進出口(比如火車站、機場、高速路口等)和社區極其缺人,一大批機關公務員下沉,承擔測溫登記等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北大人。我問他們,苦嗎?他們說,工作不苦,本來就都是分內之事、職責所系。
我們看一場戰役,往往只記住沖鋒在正面戰場上殺敵的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想,我們不僅要看得到沖在最前面、曝光在鏡頭下的“領頭羊”,也要看得見墊在后面的、默默無聞的整個“羊群”。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背后,每一條戰線都在拼命地戰斗,做著無數和疫情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工作。所以,等疫情過后,下次再見到醫務人員、軍人、警察、邊檢、社區工作人員、基層干部的時候,我想我們一定要多一點配合,多一份理解,多一些關愛。
擦亮“北大人”標簽
剛從北大畢業的時候,無論自覺或者不自覺,我們都會認為自己很能干。到了工作崗位,也期望著單位更多的關注和認可。的確這樣,因為他們都是這么說的:“新來一個北大的,不得了啊!”在社區居委會的時候,甚至還有人煞有其事地問過我:“考進北大不容易啊,書讀得這么好啊!”
這是別人對“北大人”的第一印象,讀書不錯,學習成績不錯。但久而久之,我們也就慢慢領悟了,讀書不錯的評價背后并不必然意味著對我們能力的認可,會考試和會做事可能是兩回事。
曾經有人說過,“北大人”這個標簽是一把“雙刃劍”——你能干,別人會說,北大畢業的,會做不是應該的嗎?你不能干,別人也會說,這都不會做,還北大畢業的啊?這當然可能是個段子,但評價一個人,如果還是在拿學校出身、拿分數成績作衡量,尤其是十八歲那個特殊節點的一場考試作為參照系,恐怕還是有點令人遺憾。
那么,從會讀書到有能力,是如何證明的呢?最簡便的檢驗辦法,大概就是讓我們寫材料,而且是越往基層,越會將寫材料的重擔交給我們。因為基層缺“寫手”,而基層要寫的材料實際并不少。材料內容五花八門,絕大部分領域是大學時期沒有涉獵過的主題。也許有的同學專業輻射范圍比較廣,能夠遇到對口的內容,但書本上的理論和操作中的實務,還是會有些距離。同樣,讓我們寫的文體也都五花八門,絕大多數是我們從來沒有寫過的格式規范。
我至今還記得,自己在不同崗位工作時寫的第一份材料是什么內容。上海選調生初任培訓,我寫的第一份材料是黨支部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的方案;在街道基層鍛煉,我寫的第一份材料是總結街道區域化黨建和實施“片區制”治理模式的成效;在市委宣傳部,我寫的第一份材料是宣傳“學雷鋒”志愿服務基地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這些工作的業務歸屬,分別是組織條線、城市基層治理條線、精神文明建設條線,覆蓋范圍非常廣泛。
“北大人”的標簽是有“偶像”包袱的。面對天上掉下一口“鍋”,你不好意思說自己不會“燒飯”,只能看現有資料、找參考文獻,先想盡辦法熟悉情況,然后自行歸納、盡力提煉、高度總結,最終迅速地付諸筆端。學術論文更加注重解釋“為什么”,黨政公文更多強調“怎么辦”。
大家或許會抱怨,這些工作都沒有干過,讓我怎么寫?說的也不錯,但世界上大部分事情其實都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閉門”能夠“造車”的前提,就是我們要學會自己想辦法去搞“圖紙”、搞“模具”,然后具備點基本常識,想想我們寫出來的東西,換成是自己,能不能做得到。這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也可能是我們在北大已經掌握的能力,更是離開校園后我們必須延續的能力。
不懂當然可以問,不懂還可以去調研,但不懂我們就說自己不懂,不知所措等著別人來教,這大概真的就是不會做事、只會考試的“書呆子”了。沒人會給我們劃重點、說范圍,重點和范圍,都是自己給自己圈的。
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黨是這樣,我們每個人也是這樣。這個世界很大,學校里學到的只是這個世界很小的一部分內容,但北大應該是這樣一所學校,讓我們每個天資各異的人能夠學習到最基本的觀察世界的方法,讓我們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更快地在干中學會,在學會后干得更好。只有依靠學習,“北大人”才能邁向更遠的未來。
不過,話說回來,我想強調的第二個重點,其實沒有那么“高大上”,建議我們都要提高一下語文水平。雖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不具備文字修養可能腿都邁不開。盡管遠離高考這么多年,我們依然不能忘了曾經學習過的遣詞造句的知識,不要寫病句,要注意標點符號,不去造不恰當的詞語搭配,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提煉能力和總結能力,再拔高一下,就是思考能力。寫文章從來不能是套“八股”、堆“詞句”,寫下來的,其實都折射出我們的思路、思維、思想。
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家都認為公務員工作穩定,但工作穩定不代表工作要求不高,尤其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視野、站位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作穩定更不意味著工作節奏穩定,比如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少人幾乎全天候住在國家會展中心附近的酒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組織部門更是天天加班,就差睡在單位了;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等等,這些重大任務背后,都是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委員會、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各條線的公職人員加班加點完成的。這些都是專項工作,還有許多常規工作。

上海城市更新對比
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踴躍考公務員呢?我想對于大多數人,尤其是北大人,是因為想做一點事情。將每一件小事做好,將每一件好事做實,將每一件實事做久。做點小事、好事、實事,實際上就是認同自己的這份工作,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事業,能夠讓這里的人過得更好一點,能夠讓這座城市、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一點,那么這份工作就是有價值的。
馬克思曾經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是信仰也好,是情懷也罷,我們平時在一起,其實也沒什么機會去談如此宏大的概念,只是在干成一件事后,自己覺得心滿意足,然后再給自己不斷“打雞血”,繼續投入下一件事。很多事是服務對象暫時不理解的,比如宣傳部門,很多人就搞不清楚我們到底在做什么。但能不做嗎?在這次疫情中就可以看到,我們不發聲,謠言很雜、謠傳變多,人們的心態就會更加緊張,穩定的社會秩序可能就會出現問題,最終反噬給我們每一個人。
所以,我個人覺得,選擇做選調生,到基層當公務員,這只是一群青年人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理想的一種途徑。在這群青年人中,北大青年從不會缺席,甚至應該沖在最前列。
人生的價值,絕不在于你走了哪條路,而在于你在這條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風景,塑造了什么樣的風景,讓別人欣賞到了什么樣的風景。無論在哪個行業、哪條戰線、哪個領域、哪個位置,我想,我們都應該充滿激情地去熱愛生活,充滿斗志地去迎接挑戰,充滿理想地去創造未來。如此,才能不辜負我們這個美好的時代,不辜負我們的青春。北大人,應該是一群能讓自己和自己身邊人過得精彩,同時也能讓這個社會、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一群人。這是與時代同行的自信,更是創造時代的擔當。
所有離開母校的人,我想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在北大的日子,真的太美好了。在校園的日子,雖然焦慮,但不足以憂慮;雖然清貧,但充滿樂趣。希望大家珍惜每一天能在未名湖畔讀書的日子,因為這是所有北大人永遠的精神家園。
最后再分享一句話: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能看到什么,我們在想些什么,我們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向陽生長,我想,春天都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