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說第四點,朝廷人才流失,良才和人心向邊鎮匯聚。朝廷每年科舉,只取三十三人,但即使只取這么少,朝廷也不能盡用,那些在科舉上不得志的讀書士人,往往都去投奔節度使,在那里受到重用,這些人有頭腦有思想有手段,真用心輔佐節度使,那節度使就是如虎添翼。”
張生說到這里,不免想到了自己,若能在北上廣鶴崗通遼找到高薪好工作,誰愿意去邊區支教?誰愿意去當大學生村官?
他突然很能理解那些所謂邊塞詩人,為啥要去邊關建功立業;支邊支邊,還不是在長安沒有出路,希圖去邊疆立點功勞,回來好謀個升遷的資本?
君不見安祿山幕僚中高尚、張通儒皆是在長安不得志的寒門進士嗎?
“一二三四,諸多弊端疊加,手握重兵的節度使若有不臣之心,舉旗造反,朝廷無兵抵抗,那么結果就不堪設想了。”
“現在說最要命的,第五點,氣溫會逐年下降,糧食產量逐年降低,北方有些地如今還能種莊稼。
隨著天氣逐漸變冷,降雨減少,北方原本可以種植糧食的土地,逐漸蛻變成草原,依靠這些地生存的農家不得不南遷,中原原本就緊張的土地就更加緊張,而中原的土地也在減產,人口越發密集,百姓餓肚子。
彼時朝政越發混亂,吏治越發崩壞,外有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之胡人,內有蠱惑君王排斥異己的權奸當道?!?
說到這里,張生故意停頓了一下,提高音量:“不出十年,天下必亂。”
若是鐵腕皇帝改革弊政還好辦,但要命的是如今是英明神武的唐明皇當朝,天寶年間的唐明皇,英明睿斷、勤于理政、遠離女色、選賢任能,可是僅次于安史之亂時期的唐明皇。
李亨和李泌臉色都是蒼白,張生的言論,切中時弊,句句戳在要害上,這些問題,李亨和李泌私下里不知議論過多少次,李泌雖然修道,但每次說起朝廷的弊政,都是痛心疾首,言辭激切,不過,十年內天下必亂這個話,所以雖然上次見面時張生便跟李泌說了,李泌倒沒當回事,所以回去也沒跟李亨提起過。
李亨在等候張生回來時,聽法健講張生病中說天下大亂,也以為是病中的張生說胡話,如今看來,張生說的不是胡話,至少張生自己沒覺得是胡話:“小仙長對朝廷時弊見識透徹,但天氣逐漸變冷,糧食減產,是不是有些……”
李亨顧及張生的面子,后面的話沒有說出口。
不過張生卻沒那么多顧忌,直接說:“危言聳聽,是嗎?”
李亨沒有說話,李泌也死死盯著他。
張生說:“蠶是正月生二月繭,天氣不暖和,蠶便不結繭,這幾年江南養蠶的農家,生蠶結繭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延后,說明什么?說明江南近幾年是一年比一年冷的?!?
李泌和李亨同時一愣,兩人剛剛還以為張生危言聳聽,此刻聽了張生舉出的實證,印象已經大為改觀了。
張生跟著張果云游四方見多識廣,他倆一點也意外,但張生觀察如此細致入微,從不起眼的小事中推斷出天氣轉冷,而且從養蠶吐絲這一點來看,張生的說法完全站得住腳。
“前幾年蜀中成都尚在大量種植荔枝和木棉,在成都尚可吃到荔枝,木棉花在城中隨處可見,可短短幾年的功夫,蜀中已很難見到荔枝了,也看不到木棉花了。
太子知道,荔枝只生長于酷熱之地,木棉花也是喜溫厭寒之物,這兩個在蜀中絕跡,可知蜀中整體氣候近幾年是越來越冷。
太子如果有興趣,可以問問巴州、甘州的官員,他們那里出產的柑橘,這幾年是不是種植的時間越來越推遲了,降雨是不是也比前些年少了。
范陽、平盧等地的官員進京,太子可以派人問問,那里的降雨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少,農田耕地的北界是不是一點點在向南萎縮?!?
李亨突然想起了什么,“你這么一說,巴州的柑橘是貢品,去年進貢時,確實有個官員提到過這兩年降水似乎少了,柑橘成熟的時候也比前些年要推遲幾天,本王當時還沒注意,現在……你這么一說,各地在一點點變冷,似乎也有些道理。”
張生長出了口氣,為了給太子李亨提這個醒,他可是費盡了心機。
大唐在走下坡路了,而且是不可逆的下坡路,除了官僚吏治系統性的腐敗,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隋唐暖期迎來了氣候轉折點。
后世不少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開元盛世其實也是隋唐暖期的氣溫波峰,從唐中葉開始,中原和江南的氣溫開始轉冷,農作物開始減產,而安史之亂恰好出現在這個氣候轉折點上。
綜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氣候逐漸轉冷,最典型的例證之一就是唐代中葉之前長江上游的荔枝種植北界比20世紀要高2個緯度,說明當時長江上游的氣溫比20世紀要高2度左右,但從那時以后,荔枝種植的北界就一直在向南退縮,四川盆地能種植荔枝的地域就越來越少,直到宋代,荔枝在四川盆地徹底滅絕。
蜀中的木棉花也是同理。
江南的氣溫下降,雖然唐代沒有溫度變化的量化統計數據,但可以從蠶的生長和結繭時間進行推算,蠶是正月生二月繭,對溫度極為敏感,最適宜的溫度是16-21℃,氣溫低于7.5攝氏度便會休眠,所以蠶的結繭時間也是唐代溫度變化的重要參考指標。
張生沒法科學系統用現代科學姿勢進行解釋,更沒法用隋唐暖期這些后世研究成果進行講解,畢竟唐人的世界觀仍舊是天圓地方,所以只能用一些更加直觀的表面現象舉例,直觀而容易理解。
張生趁熱下肉:“殿下請想,苛政猛于虎,百姓們本就苦不堪言,糧食一年比一年收的少,百姓再吃不飽飯了,那必然會有不忍言之事了?!?
張生還有很多話沒說,氣溫下降雖不是斷崖式的,但帶來的糧食減產卻是不可逆的,而且隨著人口流失,要想維持大唐的國運就要盡量阻止安史之亂發生,徐徐改革,就是看中醫吃中藥慢慢調理,改善腎虛,清理腎毒,治療尿不盡、尿滴瀝、尿等待……或許還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