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古代史(第四卷):波斯、希臘與西地中海地區(約公元前525年—前479年)
- (英)J.博德曼等
- 3511字
- 2023-03-30 23:10:29
序言
本卷述及的是地中海東部從古風時代向古典時代的過渡,標志是波斯阿契美尼帝國與希臘諸邦沖突的重大事件,這些事件使希臘人的自由觀念和異族人的專制觀念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但是,即便戰事至為膠著的那兩年——公元前480年與前479年——前后,沖突仍未阻止雙方的相互影響。
本卷開篇為波斯帝國的發源地——伊朗高原的地理及其早期歷史;現今已不同以往——僅僅利用考古資料來佐證文獻的記載。在此過程中,日益清楚的是,我們對居魯士所推翻的米底王國所知甚少。但是,居魯士作為偉大統治者的聲望則可更緊密地置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其子岡比西斯也會較之以往得到更為公允的評價。
波斯帝國之所以持續不止一代,功在大流士。他使帝國免于分裂,并建立了穩固的制度,這些制度使帝國度過了其子薛西斯所遭受的種種挫折。波斯波利斯的考古發掘及新的文獻有助于構建出這些制度及其附屬文化的概況,而此前對波斯文化、制度的研究則通常憑借希臘著作家之見。
波斯帝國包括眾多不同的區域,其中一些區域的歷史悠久,本卷第三章探討的是波斯統治的影響以及這些區域反過來對波斯帝國的影響。第六卷對這些區域的歷史另有進一步論述。
波斯帝國在公元前6世紀的最后幾十年變得日益壯大之際,希臘大陸正彼此混戰,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海陸作戰經驗。及至世紀之交,兩個城邦脫穎而出,其一是新興的雅典。在庇西特拉圖及其子的長期專制下,雅典的繁榮為徑直向克里斯提尼所構想的、健全平穩的民主制的發展打下了經濟基礎。雅典公民因在新制度下享有自由而充滿激情與活力。他們在陸上擊敗了諸鄰邦,越過歐里普斯海峽進而占領卡爾基斯,在海上遏制住了埃吉那。但此時雅典只有一個屬邦普拉提亞。另一大邦斯巴達則是一個龐大城邦聯盟公認的領袖,其公民兵在對陣戰中素有所向無敵的美譽。在公元前6世紀的最后十年,斯巴達改變了與盟邦協商結盟的方式,這使其大獲成功,以至于在公元前481年斯巴達被眾城邦一致推舉為抵抗波斯入侵的領袖。這些事件的進程見本卷第四章至第六章。
希臘人所捍衛的文明截然不同于歐洲原始部落國家的習俗以及近東與埃及更古老的文明。第七章所論為希臘文明的各個方面:宗教、政治、社會、文學以及哲學、藝術、建筑、經濟和商業。這一文明的創造者不僅是希臘本土及愛琴海諸島上的希臘人,也有外部世界的希臘人。希臘人直面自身問題,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并成熟起來。的確,小亞細亞的伊奧尼亞諸城邦及其附近島嶼在海上貿易、造幣的發展、紀念性建筑、技術工程以及思想解放方面均居于領先地位。追求真理、不拘于成規和偏見的理性思考亦源于伊奧尼亞。西部的希臘人則奠定了醫學理論的基礎,他們解剖動物并意識到人類大腦是知識的儲備庫。
希臘城邦與波斯國家最大的反差在于公民個體的自由及其在政治決策上的權利。任何一位希臘城邦公民只要崇拜的是城邦神祇,即可自由崇拜任何一位男神或女神,只不過其行為要服從城邦法律。此外,公民團體有權修改這些法律,而且可以指導本邦的對外政策。波斯國家盡管認可多神崇拜,但需首先認可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在塵世的代理人波斯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君王在宗教、法律和政治上對其所有臣民擁有絕對權威。一個城邦也許會覬覦鄰邦的邊地,但波斯王的野心是無止境的。他自稱“萬國萬民之王”,目標是把所有人置于其治下。在波斯王的轄地,統治并不十分苛刻,但對其權威的服從卻是無條件的,反抗必遭嚴懲。
當波斯王在帝國內的希臘城邦中支持或者直接任命親波斯的獨裁者時,希臘的自由與波斯的專制間的反差愈加凸顯。世人對這些獨裁者的出現與立足有著切身的恐懼,因為盡管俄羅斯南部的斯基泰人躲過了波斯王的統治,但波斯王的軍隊卻輕而易舉地深入到奧林波斯山一帶,其船隊也出海攻擊了愛琴海中部的納克索斯島。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欲求自由,不行動則機會盡失。這些城邦奮而反抗,但最終告敗。然而起義并非徒勞,因為這使得希臘本土各城邦意識到其信念受到威脅,而且意識到波斯這一戰爭機器也有自身的弱點。故此,當大流士要求希臘諸邦臣服時,大多數城邦均予以拒絕,它們迎戰且贏得勝利。這些城邦阻止了專制統治的浪潮,由此西方世界方能以個人奮斗和政治自由為原則鑄就自己的未來。那些史詩般的戰役會在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中加以詳述。
關于波斯人、希臘人及其所屬的世界,小亞細亞哈利卡納蘇斯的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利用的信息。希羅多德因此書而聞名,一些人奉其為“歷史之父”,認為他是那個時代的忠實探究者和記錄者。也有人指責希羅多德的敘述過于簡單、充滿偏見,甚至歪曲歷史。另外,對希羅多德的評價還會根據他所記述的主題而有不同。因此,本卷作者對《歷史》的評價各異也是無法避免的。編者以為,提出或強加編者觀點之舉亦難稱妥當。
第三部分所涉及的是地中海西部各國,其早期史前史在第二卷第二部分第三十七章已有述及,本卷第十二章述及的是從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過渡以及意大利歷史的開端。第三部分的關注點轉為注定要在西部地區起重要作用的意大利,而在西部,腓尼基人和希臘人正互爭雄長。歷史前進的動力源于三個富于進取心的民族,他們是埃特魯里亞人、迦太基人和西部希臘人。
學界對埃特魯里亞人的了解原來幾乎全部基于系統考古發掘的成果。自這一主題在本卷1926年版相關章節中論述后,對于埃特魯里亞人的認識已有了長足進展。現在已能確切地判斷這一才能出眾的民族是來自意大利本土,還是如希羅多德所認為的那樣來自地中海東部地區。第十四章對于這一古意大利民族的研究和第十五章對其語言的研究均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而且這些研究或可使我們對羅馬興起的古意大利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正是在古意大利的背景下,羅馬作為一個擁有非凡生命力和管理能力的城邦出現在歷史舞臺,這是第七卷第二部分的主題。
腓尼基和希臘的定居者到達地中海西部及其殖民點的發展在第三卷第三部分已有討論。本卷述及的是迦太基成為腓尼基主要城邦之后的歷史,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希臘人與希臘大陸和小亞細亞希臘人所共有的獨特文明。在地中海世界,腓尼基人和希臘人有史以來即為對手。薛西斯入侵希臘大陸當年,迦太基人入侵西西里,二者的敵對此時達到頂點。腓尼基城邦聯手對抗希臘人,但希臘諸邦卻因在意大利和西西里的內斗而削弱了自身的力量。這種內訌的結果之一就是專制統治者在眾多城邦中利用局勢不穩和雇傭兵而攫取權力。他們也互相攻殺,正是其中兩位統治者才招致迦太基人的入侵,但迦太基人的入侵以失敗告終且損失慘重,因為世代聯姻的敘拉古統治者蓋隆和阿克拉伽斯統治者泰隆在希麥拉合兵一處,獲得大勝。西西里希臘各城邦的自由自此得以保證,經證實延續長達70年之久,直至迦太基人再度進犯。
本卷所及范圍在某些方面與1926年版有所不同。梭倫和庇西特拉圖的活動并未包括在內(詳見第三卷第三部分)。筆者認為,以庇西特拉圖家族的僭主統治開篇,會更易理解波斯西進和希臘大陸主要城邦對威脅日重的關注之間的相互關系。1926年以來,出版了一些適用的希臘和拉丁文學史與希臘哲學史著述,故本卷并未采用第一版單列章節論述文學和哲學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把文學和哲學的一些理念融入本卷及下幾卷有關各個時期文化發展的章節中。借此筆者希望把政治和軍事事件更緊密地與其文化背景聯系起來。第一版的參考書目很少。本卷的參考文獻更為豐富,涵蓋了過去60年中的大量學術出版物。在一些問題上,例如希波戰爭,本卷不欲面面俱到;1926年前的研究成果,讀者可查閱第一版。至于此前所述不多的主題,本卷提供的參考文獻較為全面。出現在索引中的地名,本卷照例標出與地圖相關的信息,并未另編索引。
I.E.S.愛德華茲博士與E.蘇倫貝格博士幫助策劃了本卷內容,編者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同時也感謝E.T.薩門教授,他在M.W.弗雷德里克森先生不幸辭世后承擔了第十四章的撰述。他本人也希望表達對A.拉里賈那博士(羅馬)、加布里拉·德亨利博士、G.德本尼迪斯博士(坎坡巴索)以及A.亞當斯特諾博士(萊切)等鼎力相助的深深謝意。同時,我們對C.M.克瑞博士的去世深表哀悼,并向D.納什和M.J.普萊斯表示謝意,他們修訂了第七章中克瑞博士所撰述的部分。在本卷付梓之際,L.H.杰弗里博士辭世的噩耗讓我們深感悲痛。J.D.雷博士也希望向I.E.S.愛德華茲博士與A.B.勞合博士提出的建議表示感謝。M.奧斯特瓦爾德教授亦希望表達他對霍默·A.湯普森教授的感激之情,感謝他在考古問題上的襄助。鮑林·海爾女士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其他員工對我們相當關懷和體貼,這大大減輕了我們編撰的負擔。
貫穿本卷的線描圖有助于對正文的理解。與本卷主題相關、更詳盡的插圖見第四卷圖版卷。
編者再次感謝考克斯制圖公司的大衛·考克斯先生提供地圖;感謝馬里恩·考克斯制作本卷的大部分插圖。
本卷索引由露西·波拉德編制。
J.鮑德曼
N.G.L.哈蒙德
D.M.路易斯
M.奧斯特瓦爾德
識于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