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古今有何不同
- 王驥撰
- 1905字
- 2023-04-12 17:47:14
第二十一章 禍福,所倚所伏
(今本58章)
【帛書復原本】
其正閔閔〔一〕,其民屯屯〔二〕;其正察察〔三〕,其邦夬夬〔四〕。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五〕。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六〕。人之迷也〔七〕,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八〕,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今本】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12處不同,突出的是:
1.“其正閔閔”的“正”字,帛書甲本毀損,帛書乙本為“正”,“閔閔”二字取用傅奕本與范應元本文字。今本等版本為“其政悶悶”,意思大變。雖然“正”同“政”,但不完全等于“政”(嚴遵就將“人主之政”與“人主之正”分開),此章的前三個“正”字,是對上一章“以正治邦”的承接與對本章“正復為奇”的印證,帛書整理小組校勘為“政”字不妥,故此處用“正”字最合原意。《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余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懼以待時。”“閔閔”意為憂愁、關切。《素問·靈蘭秘典論》:“閔閔之當,孰者為良?”王冰注:“閔閔,深遠也。”所以,“閔閔”比“悶悶”(糊涂的意思)更符合古貌,更恰當。
2.“其民屯屯”句,帛書甲本毀損,取用乙本,今本等版本改為“其民淳淳”,失去原貌。“其邦夬夬”句,帛書甲本如此,乙本基本毀損,今本等版本改為“其民缺缺”,意思大變。“廉而不刺”的“廉”字,帛書甲本缺失,帛書乙本為“兼”字,帛書整理小組校勘為“廉”字,“刺”字取用帛書乙本。“光而不耀”的“耀”字,帛書甲本缺失,帛書乙本為“眺”字,帛書整理小組校勘為“耀”字,與今本等版本相同。
3.“是以方而不割”句,今本等版本添加了“圣人”二字,把老子主張的治國方針的辯證思想,指定在了圣人身上,變成了圣人個體的行為原則。
【譯文】
以正治國做得深遠,人民就會淳樸仁厚;以正治國做得明晰,國家就會強盛剛健。災禍,幸福依傍其上;幸福,災禍藏伏其中。誰知道它的極限呢?這里并沒有確定的標準。方正轉化為機巧,善良轉變為邪惡。人們對它的迷誤,由來已久。所以要方正而不固執,謙虛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能太過。
【注釋】
〔一〕正:正直。閔閔:深遠,關切。
〔二〕屯屯:仁厚。
〔三〕察察:明辨、清晰。
〔四〕夬夬(guài):果決、強健。
〔五〕其:代指福、禍的變換。正:合乎法度,此處為標準、確定的意思。此句意為:它們并沒有確定的標準。
〔六〕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惡。
〔七〕人之迷:指人在禍、福之間迷惑。
〔八〕割:割傷,意為生硬、固執。
【闡釋】
本章承襲前一章“以正治邦”的思想,進一步深入探討相關主題。所以,這里的“正”被今本等版本改為政治的“政”,完全是對老子思想連貫性的一種曲解與誤導。老子用了三個層次來講述“守正”的道理。
首先,老子用了兩組排比句,分別闡述“守正”做得深遠扎實和做得明辨清透,會對國家和民眾帶來哪些好處。
接著,老子講了一個著名的辯證思維案例“福禍相依”,這個福禍轉換的極限,是人們很難辨析和把控的,人們迷誤其間由來已久。既然“福禍關系”如此難以辨析和把控,又是個與人形影相隨的長久性問題,那么,我們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對付它們了呢?老子在此機智地提出一個高明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回歸“守正”的主題,這也是所謂“允執厥中”的智慧和高度。
最后,老子順勢而下,闡釋了“守正”的具體操作方法,文中歸納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方正而不固執,謙虛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能太過。這都是兩千多年來后人修身的重要內容、方法和智慧。
注意,本書很多章節都分析了老子是如何向讀者呈現觀點、如何剖析問題,以及如何謀篇布局的。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盡可能地還原老子梳理問題的方式與思考問題的邏輯模式,期求盡可能地接近老子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力求把事情看得準確些。
另外,關于“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的翻譯,爭議很大。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翻譯是:“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可能主要采用了今本的內容進行翻譯。第二種翻譯是:“對能否以正治國憂心忡忡,人們就會仁厚;對以正治國一味標榜,國家就會剛愎自用。”不過,筆者經過反復考量,認為“閔閔”的意思應該是深遠,“察察”的意思應該是明辨、清晰,而“夬夬”的意思應該是果決、強健。那么,本句的翻譯就變成了:“以正治國做得深遠,人民就會淳樸仁厚;以正治國做得明晰,國家就會強盛剛健。”這就與之前所有版本的翻譯都不一樣甚至發生矛盾了,讀者如有異議可以提出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