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帝國史:從奧古斯都即位到西羅馬帝國滅亡(華文全球史)
- (愛爾蘭)托馬斯·凱特利
- 12910字
- 2023-04-12 17:45:44
第2章 奧古斯都(公元前8年至公元14年)
精彩看點
提比略——放逐大尤利婭——提比略對日耳曼人的戰爭——瓦魯斯的慘敗——奧古斯都駕崩及其性格——羅馬帝國的形成和條件
自從奧古斯都戰勝馬克·安東尼成為羅馬的最高統治者,二十一年已經過去。在此期間,奧古斯都的外甥馬塞勒斯、高貴的繼子大德魯蘇斯及兩個最能干、最親密的朋友阿格里帕與梅塞納斯相繼離世。奧古斯都現在可以寄托希望的有兩個外孫兼養子蓋烏斯·愷撒和盧修斯·愷撒以及小阿格里帕——他是蓋烏斯·愷撒和盧修斯·愷撒的弟弟,是阿格里帕的遺腹子,他繼承了父親的名字。此外,奧古斯都還把希望寄托在提比略的身上,以及大德魯蘇斯之子日耳曼尼庫斯的身上。
羅歷746年(公元前8年),蓋烏斯·愷撒十三歲,盧修斯·愷撒比蓋烏斯·愷撒小三歲。在成長過程中,兄弟二人逐漸形成的性格讓奧古斯都很苦惱。他們生于“紫衣寢宮”,得到了所有人的極力奉承巴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兩位王子恃寵驕橫也就在所難免。對于提比略,雖然奧古斯都清楚地認識到他性格中的缺點,但不得不給他安排一個職位,因為提比略年富力強,經驗豐富,完全有資格獲得一個重要職位。因此,大德魯蘇斯去世后,奧古斯都把日耳曼戰爭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提比略。羅歷746年(公元前8年)和羅歷747年(公元前7年),提比略率領羅馬軍團渡過萊茵河進攻日耳曼,但這次日耳曼人沒有抵抗。羅歷748年(公元前6年),奧古斯都授予提比略五年保民官的權力。適逢亞美尼亞局勢動蕩,奧古斯都便派提比略前去平定。
然而,提比略決定暫時淡出政壇。起初,他的借口是自己早已厭倦榮華富貴,希望能夠過上一段平靜安逸的日子。后來,他又說自己退隱的真正原因是不想妨礙蓋烏斯·愷撒和盧修斯·愷撒接受鍛煉,因為他們正向成人邁進。另外,提比略妻子大尤利婭行為放蕩也是他離開的一個原因。也有可能他認為通過暫時離開政壇,在國家要求他回歸時,他就有了增加自己權力的砝碼。甚至有人說他之所以退隱,是因為密謀陷害蓋烏斯·愷撒和盧修斯·愷撒而被奧古斯都驅逐出境。但要想獲得母親利維婭和繼父奧古斯都的許可來實施自己的退隱計劃并非一帆風順。我們了解到,提比略為達目的,以絕食相威脅,而且實際上他已經絕食四天了。最終,奧古斯都勉強同意了提比略的請求。提比略帶著幾個隨從悄悄前往奧斯蒂亞,然后他們乘船沿著坎帕尼亞海岸前進。途中提比略聽到奧古斯都患病的消息,立即停止前行,但他又意識到,如果奧古斯都駕崩,此時返回羅馬會讓人們認為他覬覦皇位。盡管當時天氣條件并不適宜航行,但提比略還是起航繼續前往羅得島。
早在羅歷735年(公元前19年),提比略從亞美尼亞返回羅馬時就曾游歷過羅得島。羅得島氣候舒適宜人,環境有益健康,深受他喜歡,所以他決定隱居在此。他深居簡出,所住房間不大不小,舉止彬彬有禮,對待周圍居民也都一視同仁,平等相待。那些前住亞細亞的行省總督和雷加圖斯也都會去拜訪提比略。羅歷753年(公元前1年),蓋烏斯·愷撒奉命管理亞美尼亞政務,提比略特意到希俄斯島等候他。提比略是蓋烏斯·愷撒的繼兄,年長于蓋烏斯·愷撒,所以一開始蓋烏斯·愷撒對提比略非常尊重。但在馬庫斯·羅利烏斯——奧古斯都配給蓋烏斯·愷撒的軍師——的挑撥下,不久,蓋烏斯·愷撒就同提比略疏遠了。
提比略的保民官任期結束后,他請求回到羅馬,聲稱當初之所以隱退是希望擺脫自己同蓋烏斯·愷撒和盧修斯·愷撒爭奪權力的嫌疑。因為兩位皇子已經長大成人,并且自己能夠保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提比略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再待在外面了。提比略希望獲得允許,能夠再次回到羅馬拜訪自己的親朋好友。然而,他的請求被直接拒絕。提比略的母親為了挽回兒子的顏面,給他弄到一個雷加圖斯榮譽。提比略在羅得島又待了兩年,直到蓋烏斯·愷撒同意他的請求。為此,蓋烏斯·愷撒還和馬庫斯·羅利烏斯吵了一架。羅歷755年(公元1年),提比略得到允許,回到了羅馬,但前提是不得參與國事。
羅歷752年(公元前2年)提比略離開羅馬期間,大尤利婭行為放蕩,人盡皆知,傳到了她父親奧古斯都的耳朵里。在作為阿格里帕的妻子時,大尤利婭就行為不檢,當時她的情夫遍布羅馬的整個貴族階層。最后,她變得愈加寡廉鮮恥,夜晚在廣場上狂歡作樂,喝得酩酊大醉,甚至在公共演講臺上行為放蕩。奧古斯都雖然早就懷疑大尤利婭行為不端,但當他親眼看見大尤利婭墮落的樣子時,依舊怒不可遏。奧古斯都將“家丑”外揚到元老院,并且要將放蕩的女兒大尤利婭流放到位于坎帕尼亞海岸的潘達達里亞島上,由她的生母斯里柏尼婭陪同。嚴禁大尤利婭享用美酒佳肴、珠寶華服;不經奧古斯都特準,任何人不準探望大尤利婭。奧古斯都完全不理會提比略為大尤利婭寫的求情信,還以提比略的名義送去一紙休書。對于人們不斷要求召回她的請求,奧古斯都一概拒絕。有一次人們的請求極其迫切,奧古斯都便公然祈愿:蒼天啊,大地啊,但愿你們也攤上這樣的妻女!大尤利婭經歷了長達五年的放逐后,奧古斯都終于允許她離開潘達達里亞島,搬到位于大陸利基翁的小鎮上,待遇也稍有改善。
大尤利婭的情夫中有一個叫尤魯斯·安東尼的人,他是后三巨頭同盟成員之一馬克·安東尼和富爾維婭的兒子。奧古斯都一直待他不薄,還將自己姐姐屋大維婭的女兒許配給他,給予他無上的榮耀和地位。然而,尤魯斯·安東尼做出這種忘恩負義的事情,實在罪不可赦,尤魯斯·安東尼最后以死謝罪。其余與大尤利婭有染的人,如森普羅尼烏斯·格拉胡斯、昆可提斯·克里斯皮努斯、阿庇烏斯·克勞狄等,要么被處決,要么被流放。
家門不幸和家庭變故給奧古斯都帶來一次次的打擊。羅歷755年(公元2年),奧古斯都的外孫盧修斯·愷撒在去西班牙的路上一病不起,在馬薩利亞去世。羅歷757年(公元4年),蓋烏斯·愷撒返回意大利時,在呂西亞與世長辭。奧古斯都現在僅剩下一個外孫——與阿格里帕同名的遺腹子小阿格里帕。奧古斯都于同一天收養了小阿格里帕和提比略,他對提比略說:“我這樣做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同時,奧古斯都命提比略收養了弟弟大德魯蘇斯的長子日耳曼尼庫斯。實際上,提比略有自己親生的兒子,是他與第一任妻子所生,名字也叫德魯蘇斯,以下稱他為小德魯蘇斯。
提比略又被授予另外五年的保民官權力,隨即被派往日耳曼戰場。此前,羅馬同日耳曼人的戰爭已持續了三年。第一次作戰,提比略率軍渡過威悉河,成功控制威悉河,一直持續到12月。提比略命部隊駐扎在利珀河上游的冬營地,自己則返回羅馬。羅歷758年(公元5年),提比略率領部隊接受了喬坎斯部落的臣服,并擊潰了日耳曼最兇猛的部落——倫巴第。隨后,提比略率羅馬軍團向易北河岸挺進。同時,提比略的船隊也安全地從萊茵河口駛入易北河口,與陸軍部隊協同作戰。
羅歷759年(公元6年),羅馬對日耳曼人的作戰計劃可謂氣勢恢宏。日耳曼中的馬科曼尼人放棄了故土,占領了位于赫西尼亞大森林中心的波希烏姆。馬科曼尼人的首領叫馬羅波杜斯。他擁有杰出的才能,憑借智慧而非蠻力使自己在馬科曼尼人中確立了無可爭議的權威,并且用武力征服或者游說的方式使周圍各部落歸順。后來,馬羅波杜斯麾下共有步兵七萬,騎兵四千,同時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馬羅波杜斯的南下部隊距離阿爾卑斯山脈只有兩百英里。因此,他能夠迅速派出大批軍隊進攻意大利。馬羅波杜斯時時刻刻準備支援日耳曼或伊利里亞行省的叛亂。作為政治家的提比略深謀遠慮,他預料到這種危險后,準備對馬科曼尼人發起聯合進攻。于是,他命令蓋烏斯·森提烏斯·薩圖尼努斯率軍從查塔人的北方進攻波希烏姆,而提比略自己則率領伊利里亞軍隊從查塔人的南方進攻。這支軍隊是他在諾里庫姆的卡農圖姆早已集結好的。
但羅馬人宏偉的作戰計劃因達爾馬提亞人發生大規模叛亂而遭受挫折。達爾馬提亞人不堪忍受羅馬人施加的重稅。此時,他們剛好發現境內的羅馬駐軍撤離去參加日耳曼戰爭,同時他們接到命令要籌備一支輔助軍隊。達爾馬提亞人意識到自己的兵力數量和作戰能力同羅馬軍隊相比也許并不遜色。于是,在首領巴托的帶領下,達爾馬提亞人決心爭取獨立。此時,潘諾尼亞部落中的布雷坎人挑起了事端,后來加入了達爾馬提亞人的隊伍。于是,很短時間內,所有潘諾尼亞人都加入了反叛的隊伍。
鎮壓潘諾尼亞人的戰爭持續了三年,迫使羅馬動用了十五個軍團和同等數量的輔助部隊,被認為是自漢尼拔時代以來最驚心動魄的對外戰爭。這次戰爭的主戰場毗鄰意大利的邊界,因此奧古斯都在元老院公開宣布,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措施,那么敵人不出十日就能攻到羅馬城下。潘諾尼亞人十分了解羅馬人的語言、藝術和知識等。他們組織了龐大的叛亂聯盟,據估計,約有步兵二十萬,騎兵九千。叛亂首領的領導能力出眾,擅長主動出擊。為了在兵力上不遜于敵人,奧古斯都不得不召集所有退伍軍人重新入伍,雇用獲釋奴隸參軍,并從奴隸主手里購買身體強壯的奴隸入伍。但不幸的是,羅馬當時正遭受著嚴重的饑荒,艱難困苦由此可見一斑。
提比略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是一位杰出的將軍,日耳曼尼庫斯——奉奧古斯都之命參戰——也在戰爭中為自己日后的聲望奠定了基礎。羅歷762年(公元9年),戰爭勝利結束,從亞得里亞海到多瑙河,從諾里卡到色雷斯和馬其頓,盡歸羅馬帝國版圖。
這場危險的戰爭剛一結束,就有消息傳來:位于日耳曼行省的羅馬軍團遭受重創。羅馬人在萊茵河北岸占領了部分日耳曼領土后,派軍駐扎于此,并建立了堡壘。在長期接觸過程中,日耳曼人逐漸學到羅馬人的禮儀和制度。日耳曼人如果能夠得到妥善安撫,本可以受到文明的教化,成為有用的臣民。但當時擔任日耳曼行省的軍隊指揮官是瓦魯斯。他曾擔任敘利亞的總督,早已習慣了人們無條件地服從他,忽略了溫順的敘利亞人和野蠻的日耳曼人之間的區別。瓦魯斯仍套用管理敘利亞的經驗,苛刻地對待日耳曼人,并征收重稅。重壓喚醒了日耳曼民族的戰斗精神。他們秘密制訂計劃,試圖擺脫外來壓迫的桎梏。他們的主要領導人是阿爾米尼烏斯。阿爾米尼烏斯的父親西吉默是切魯斯坎部落的首領。西吉默曾長期在羅馬軍團服役,獲得了羅馬公民和騎士身份。阿爾米尼烏斯和西吉默的計劃是把瓦魯斯誘騙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假裝欣然接受瓦魯斯下達的所有命令,誘使瓦魯斯離開萊茵河并進軍威悉河地帶。西吉默和阿爾米尼烏斯一直跟隨瓦魯斯,贏得了瓦魯斯的完全信任。即使查塔人賽格斯特斯向瓦魯斯透露了這個陰謀并建議瓦魯斯逮捕阿爾米尼烏斯等人,瓦魯斯也拒絕相信,根本不理會賽格斯特斯的建議。
一切準備就緒后,阿爾米尼烏斯向幾個偏遠的日耳曼部落下令,要它們做好隨時作戰的準備,以便在襲擊瓦魯斯時多一層安全保障。在瓦魯斯準備進軍威悉河地帶時,阿爾米尼烏斯借口募集軍隊,同其他人暫時留在后面。他答應隨后與瓦魯斯的隊伍會合。瓦魯斯剛一離開,阿爾米尼烏斯就率領軍隊撲向瓦魯斯駐扎在各處的分遣隊,肆意殺戮。隨后,阿爾米尼烏斯召集了一支龐大的軍隊,跟在瓦魯斯的軍隊后面,意欲在某個地方趕上瓦魯斯的軍隊,執行他的計劃。
瓦魯斯率領的軍隊由三個羅馬軍團組成,配備了必要的騎兵和輔助部隊,共計兩萬四千多名男性士兵,隨軍出行的還有婦女和兒童,馬車、牲口、輜重等緊隨其后。途經一個友好的國家時,羅馬軍團的行軍紀律放松下來,不像平時那樣井然有序。這時,它們前行至一個四周山丘環繞、遍地沼澤、叢林茂密的地方。為了保證順利通行,羅馬軍團不得不伐木取道。適逢天氣惡劣,風雨交加,軍隊在泥潭中踉蹌前進,伐木后留下的直立樹樁和倒下的樹干阻擋了前行的道路。這時,羅馬人突然發現深陷日耳曼軍隊的包圍圈中。日耳曼人從四面八方突襲而來,羅馬軍團遭受了幾輪攻擊后損失慘重。終于,羅馬人找到了一處干地扎營過夜。他們燒毀并丟棄了大部分輜重。第二天依舊風雨大作,羅馬軍團試圖穿過樹林,但頑強的敵人沒有給他們任何喘息的機會。最后,瓦魯斯和主要將領意識到生還無望,與其被野蠻人俘虜或屠殺,不如親手了結自己。軍隊士氣全消,一部分士兵效仿他們的長官選擇自裁,另一部分則放棄抵抗,被活活屠殺或淪為俘虜。要不是日耳曼人忙于搶奪財物,恐怕沒有一個羅馬人能逃脫被俘或被殺的命運。雷加圖斯努米尼烏斯·瓦拉帶領一大部分騎兵部隊,殺出一條血路,向萊茵河方向倉皇逃竄。

●瓦魯斯率領的羅馬軍團遭到日耳曼人襲擊
戰場上慘敗的消息傳來,這對羅馬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羅馬城內人心惶惶。自克拉蘇時代以來,羅馬軍團還從未遭遇如此不幸。人們擔心日耳曼人會乘勝入侵高盧,甚至威脅意大利和羅馬,但如今羅馬城防空虛,已無御敵之兵。奧古斯都同樣感到無比震驚。他悲憤地撕扯自己的衣服,向朱庇特發誓,如果國家能夠重獲安全,他將舉辦盛大競技活動來紀念朱庇特。奧古斯都在城中增加了一倍的警衛,并延長了各行省總督的任期。他發布了征兵令,卻發現適齡青年無一人應征入伍。于是,他采用抽簽的方法來組建軍隊:三十五歲以下的人群,抽取五分之一;三十五歲以上的人群,抽取十分之一。有違此令者,沒收其財產并使之身敗名裂。然而,此時羅馬人已經墮落得不可救藥,嚴格的命令也未能奏效,軍隊人員缺口依然很大。因此,奧古斯都決定以死刑作為懲罰手段。最后,他在退伍軍人中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人選,同時千方百計征募更多的獲釋奴隸,組建了一支軍隊。奧古斯都命令提比略率領這支軍隊馬不停蹄地奔赴日耳曼。同時,他命令所有在羅馬城的高盧人和日耳曼人離開,并把日耳曼籍的士兵轉移到沿海一些島嶼以防他們叛亂。羅歷763年(公元10年),提比略率軍渡過萊茵河,但沒有遇到任何敵人。羅歷764年(公元11年),提比略和日耳曼尼庫斯再次來到日耳曼,但與上次一樣,仍沒有任何作戰的機會,日耳曼軍隊一下子消失得無蹤無影。羅歷765年(公元12年),在奧古斯都的授權下,提比略采用慣常的作戰方法,取得了潘諾尼亞戰爭的勝利。
奧古斯都晚年的變故雖然不算多,但注定要經歷一系列家庭不幸。他將外孫女小尤利婭——阿格里帕與大尤利婭之女——許配給盧修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小尤利婭像她母親一樣肆意放蕩。奧古斯都只能如法炮制,將其流放。小尤利婭的弟弟小阿格里帕,性情古怪,脾氣暴躁,奧古斯都宣布與他斷絕關系,將他安置在蘇倫圖姆,不準他參與任何政務。但小阿格里帕變本加厲,最終奧古斯都將他流放到靠近科西嘉一個叫普拉尼亞的小島上,加派守衛監視他。
針對奧古斯都的陰謀從來沒有間斷過。奧古斯都的生命安全仍舊受到很大的威脅。羅歷757年(公元4年),一場陰謀浮出水面,主犯科尼利厄斯·秦納是龐培的外孫和獨裁者蘇拉的孫子。奧古斯都長期以來一直思忖應該如何采取行動來打擊這些陰謀,從以往經驗來看,殺掉一場陰謀的主犯并不能阻止另外一場陰謀的出現。最后,利維婭說服奧古斯都對陰謀者寬大處理。奧古斯都把這些陰謀者叫到面前,進行了一番告誡,赦免并遣散了他們。他甚至在羅歷758年(公元5年)任命科尼利厄斯·秦納為執政官。奧古斯都如此寬宏大量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在奧古斯都余生中,再無人密謀造反。
在提比略取得潘諾尼亞戰爭勝利的第二年,奧古斯都獲得了第五個十年期的最高統治權。接著,他又任命提比略為保民官,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羅歷767年(公元14年),奧古斯都派遣日耳曼尼庫斯管理日耳曼行省,同時派遣提比略去處理伊利里亞行省的事務,然后打算在貝內文托解除提比略的職務。按照計劃,日耳曼尼庫斯和提比略會去協辦那不勒斯的競技活動。該活動是為紀念奧古斯都每五年舉辦的慶典活動。奧古斯都自己則沿陸路前行,遠行至阿斯圖拉。一天晚上,奧古斯都一改平時的做法,離開原地,棄轎納涼。沒曾想偶遇風寒,引起腹瀉,但他并沒在意。奧古斯都登上船,悠閑地沿著坎帕尼亞海岸航行。他在卡普里埃島待了四天,然后回到那不勒斯,觀看了競技賽。接下來,奧古斯都來到貝內文托。在此解除了提比略的職務后,他回到了諾拉。后來,奧古斯都的病情更加嚴重,他又派信使召回提比略。據說,奧古斯都與提比略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私人會談。之后,奧古斯都就不再處理任何國事了。駕崩那天,他讓人拿來一面鏡子,捋了捋頭發,鼓鼓兩頰,問在場的人:“如果人生如戲,眾人皆為演員,那么我是否演好了自己角色?演出結束了,我能得到觀眾的掌聲嗎?”隨后,他便讓眾人退下了。在場的人中有從羅馬趕來的,奧古斯都向他們詢問了大德魯蘇斯女兒的病情。奧古斯都在利維婭的懷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氣,臨死前嘴里還說著:“永別了,利維婭
。希望你能把我們的婚姻銘記于心。”據說,奧古斯都去世時所在的房間正是七十二年前他父親去世時的地方。
公元14年8月19日下午,離七十六歲生日還有一個月的時候,奧古斯都駕崩了。自從亞克興戰役以來,奧古斯都在羅馬行使最高權力已經有四十四年了。奧古斯都本人的體型并不魁梧。他的面容總是非常安詳和寧靜,他的眼睛總閃著一種特別的光芒。奧古斯都不關心自己的外表。生活方式非常簡單樸素,他只吃最普通的食物,只穿妻子、姐姐和女兒織成的衣服。在家庭中,他表現得十分善良和深情。奧古斯都既是溫和寬容的領導者,也是忠實的朋友。他喜歡觀看競技場的公開表演,盡管他這么做可能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受歡迎。他也會賭博取樂,但他賭博不是為了獲取利益,因為他并不索取錢財。人們認為奧古斯都最大的缺點是他太過清心寡欲。但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這種說辭明顯夸大了事實。
作為羅馬帝國的元首,在人們看來,沒有哪一位元首能比奧古斯都更值得稱贊。在奧古斯都執政的四十四年時間里,他沒有實施過任何暴行或苛政。事實上,他始終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中。因此,在羅馬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執政者像奧古斯都一樣,能夠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愛戴。羅馬人自然將其尊稱為“國父”,這只是他們對奧古斯都真切愛戴的表現罷了。
然而,近代的一些作家普遍將奧古斯都視為專制君主,認為他摧毀了自由制度,一心只為控制權力而去奴役整個國家。事實上,自由早在奧古斯都時代之前就已經從羅馬消失了。我們可以確信,比起無政府的動亂社會,人們當然更喜歡社會安寧、天下太平,而安寧太平是由奧古斯都一手締造和維持的。奧古斯都的繼任者未能像他那樣維持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只能歸因于羅馬的不幸而非奧古斯都本人的過錯。奧古斯都推舉提比略為繼任者乃不得已而為之,非真心所愿。事實上,他最想讓高尚的阿格里帕即位,以示他對國家的拳拳之心。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出奧古斯都處世謹慎,天性善良,溫和謙遜,由于環境所迫,他進入最高權力的殿堂,但他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臣民謀取幸福罷了。
奧古斯都貴為羅馬帝國的君主,但其生活方式與古往今來的君主都有所不同。他出行不講鋪張排場,沒有衛兵前呼后擁。他生活簡樸,沒有成群的管家仆人。他喜歡與老朋友一起談天說地。像其他人一樣,他到法院聽證,在元老院以普通元老的身份參加投票。他位高權重,擔任了國家幾乎所有最重要的職務。他擔任“大祭司”,對宗教事務有著絕對的權威。作為監察官,他規范社會各階層的道德品行。作為終身執政官,他享有最高的民事、司法和軍事權力。他還被授予保民官的權力,其本質是從制度上制約執政官的權力,因而他的權力不受法律限制。他的頭銜有:元首、奧古斯都、凱旋將軍、主宰者、愷撒等。他最喜歡的稱號是“元首”,最不喜歡的稱號是“主宰者”,所以有人用此稱呼他時,他總是生氣地拒絕,而“愷撒”則是他家族的姓氏。
也許奧古斯都認識到在君主政體中保留適當貴族階層的必要性,但更可能的是,每一個羅馬人懷有保留古代制度根深蒂固的情結。奧古斯都不能不受此影響。無論如何,奧古斯都清楚,如果元老院要繼續成為新政體的一部分,其成員既要品質高潔,又要腰纏萬貫。因此,正如我們所見,他兩次清除元老院中不合格的元老。雖然元老院中人數沒有減至奧古斯都預定的數目,但在他獨攬大權時,元老院的人數已減至一半,元老資格在財產上的準入要求提升到一千二百賽斯特斯。奧古斯都規定元老院只需在每月的月初和月中舉行會議,但在容易暴發疾病的9月和10月兩個月不必召開會議,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通過抽簽選出一個委員會來頒布法令。為了使元老的行為舉止更加端莊,奧古斯都命令每個元老在就任之前,要面對神壇焚香獻酒。他下令每場公開演出的第一排座位要專門留給元老。他允許元老的兒子身著元老院服裝出席元老院的會議。元老的子嗣入伍后,不僅能很快晉升為軍事保民官,還可以擔任騎兵高級指揮。因此,當時的元老院其實是貴族團體機構,相當于現代意義上的國務委員會、高等法院或立法議會,在某些方面類似于英國上議院,在其他一些方面則類似于法國參議院。為了盡可能多地將國家的榮譽和薪酬分給貴族和元老,奧古斯都設立了許多新的職位,增加了執政官的人數,并采用了候補執政官的方法,即除了每年正常的執政官,額外選出相應的候補執政官。
由于長期內戰,奴隸數量銳減。此時,羅馬平民的素質與共和國繁榮時期相比已遜色不少。這一時期,羅馬城幫派林立,動亂頻仍。卑鄙下流之輩有之,奴顏婢膝者有之。因此,羅馬總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時刻準備鎮壓人們的“過分行為”。同時,奧古斯都通過贈送禮物和舉行娛樂活動來維持社會穩定。政府對羅馬谷物的供應十分謹慎,保證定期從其他行省運送足夠的谷物到羅馬。在糧食稀缺時期,奧古斯都以極低價格或免費向人們提供谷物,也時不時給人們分發錢財。在廣場、競技場、斗獸場、劇場或其他公共場所,奧古斯都為人們舉辦各種娛樂活動。有時,羅馬公民聚集在一起觀看角斗士的血腥搏斗,或觀看不太血腥的摔跤比賽。有時,他們以觀看戰車或跑步比賽為樂。有時,他們獵殺從帝國其他地方帶回的野獸。即使是遙遠的尼羅河的鱷魚也會被帶到羅馬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人們樂見它們垂死的痛苦模樣。人們甚至在戰神廣場挖了一個湖泊來表演海戰。同時,奧古斯都努力凈化羅馬人的心靈,提升他們的品質。另外,他還設置奴隸解放障礙,謹慎授予非羅馬人公民權。
裝飾和美化羅馬城是奧古斯都的宏偉目標。通過自己的努力及與朋友合作,他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己的心愿。因此,駕崩前,奧古斯都自豪地說,以前羅馬只是一個用磚砌成的城市,而現在的羅馬在他的手中變成了一座用大理石裝飾的城市。羅歷726年(公元前28年),奧古斯都在帕拉丁山建造了阿波羅神殿,神殿內設有柱廊和圖書館;在卡比托利歐山建造了朱庇特神殿。此外,他還新建廣場,廣場設有戰神馬爾斯神殿。建筑多以奧古斯都的妻子和其他家庭成員的名字命名,如利維婭柱廊、屋大維婭柱廊、馬塞勒斯劇院、蓋烏斯柱廊和盧修斯巴西利卡等。提比略建造了康考迪亞神殿、卡斯托和波呂克斯的雙子神殿;馬修斯·菲利普斯建造了大力神赫丘利神殿;穆納提烏斯·普蘭庫斯建造了薩圖爾農神殿;盧修斯·科爾尼菲西烏斯建造了月亮之神狄安娜神殿;阿西尼厄斯·波利奧建造了自由女神中庭會堂;斯塔提烏斯·托魯斯建造了宏偉的圓形劇場。阿格里帕的建筑作品此前已列舉過,此處不再贅述。
為了保證城市免受洪澇災害,奧古斯都下令清理臺伯河道并拓寬河床。他首先把羅馬分成十四個區域,然后再以街道細分為街區,通過抽簽從居民中選出官員對每一街區實施管轄。針對城市火災頻發的情況,奧古斯都組建了巡夜人隊伍和消防隊伍。為了交通暢通和出行有序,他整修了所有公共道路。由于內戰造成的社會混亂,非法組織和強盜團伙恣意妄為,奧古斯都采取必要手段實施打擊和鎮壓。因此,和尤利烏斯·愷撒一樣,除了保留傳統的行會,奧古斯都把其他行會一律解散。他在適當的地點布置哨衛,以防發生攔路搶劫事件。奧古斯都下令對全意大利的奴隸作坊進行檢查,防止有人綁架和囚禁旅行者——有時也綁架獲釋奴隸或類似奴隸身份的人——來逼迫他們進行勞作,這種綁架事件在當時頻頻發生。為了便于開展司法工作,他將普通的官司延長了三十天,還擴充了原來的十人陪審員的法定人數,并且下令將陪審員的最低法定年齡從二十五歲降至二十歲。此外,他還親自參加法庭聽證會,主持公道。
每位英明的君主都希望自己的臣民擁有正統的宗教信仰,奧古斯都自然也對這一問題十分關注。他重建或修復了那些倒塌和被燒毀的神殿,重新確立并修訂了各種各樣被廢止的古代風俗習慣,如疾病占卜、獻祭朱庇特、百年祭典、牧神節等。奧古斯都還增加了祭司——特別是維斯塔貞女的數量,授予祭司更多的榮譽和特權。他收繳了當時流行的占卜書籍兩千余本,除了西比萊神諭,奧古斯都將其他占卜書付之一炬。之后,他對西比萊神諭仔細修訂,整理出兩大箱子后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帕拉丁的阿波羅神像之下。然而,奧古斯都的苦心經營并未得到相應的回報。出軌私通及隨之產生的道德淪喪在社會上大行其道,無論是奧古斯都還是立法者都無法抑制這種現象。面臨即將到來的更加純粹的信仰和教義,希臘和羅馬的多神教體制注定轟然倒塌。
前文提到羅馬人普遍對婚姻抱有厭惡情緒,奧古斯都努力去改變這一現狀。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社會盛行墮落放蕩的風氣,其程度遠遠超過現代人的想象。由于貧困,即使一些出身高貴的男性也很難承擔娶妻生子和養家糊口的重擔。因此,當時,無論男女,不乏追逐遺產的貪婪之輩。他們對富人和無子女者大獻殷勤。倡導結婚一直是羅馬政府關注的重點問題。“你結婚了嗎?”是人口普查人員必問的問題之一。針對那些長期單身漢,羅馬甚至專門設立一種叫“烏奧利姆”的罰款。獨裁者尤利烏斯·愷撒曾試圖用獎勵措施來提升結婚率。第一部與此相關的法律是羅歷736年(公元前18年)實施的《尤利烏斯婚姻法》,但它在奧古斯都時期已經失去了效用。因此,羅歷762年(公元9年),羅馬通過了一項新的法案。該法案中包含了之前《尤利烏斯婚姻法》的所有規定,并且更加全面,這部法律以當時的執政官帕皮烏斯和波普埃尼烏斯的名字命名。
新婚姻法的主要內容為:一、除了元老院元老,所有人都可以同女性獲釋奴隸結婚。二、十歲以下的女童不得訂婚。三、再婚前,寡婦可以單身兩年,離婚婦女可以單身一年半。四、為人父母者可在公共場合享受更好的待遇。例如,有好的座位;優先獲得榮譽候選人和從行省獲得分配物;免除兵役和其他個人負擔等。五、單身男女只能從關系最近的親戚那里繼承遺產,而沒有子女的人只能繼承所得遺產的一半。六、如果一個女人因自己的過錯而導致離婚,那么她將失去全部嫁妝。
然而,婚姻中的邪惡行徑在羅馬已根深蒂固,也一直是人們吐槽的話題,想通過法律消除已不可能。此外,針對羅馬奢靡之風,奧古斯都頒布的禁奢令也沒發揮什么作用。他甚至沒能實現在社會上再次穿托加袍的愿望。
以上是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在民事方面采取的措施。同時,他在軍事制度方面也做了較大的調整。
和其他古代共和國一樣,羅馬的軍隊以前也是由公民組成的民兵組織。自由民達到入伍年齡后都必須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然而,由于羅馬后來長期對外戰爭,原先的民兵隊伍逐步演變為常備軍。如同現代軍隊一樣,軍人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自從蓋烏斯·馬略改變征兵方式以來,軍人的品質不斷滑坡,再加上常年內戰,軍隊士氣低迷,道德素質滑坡,與20世紀歐洲那些唯利是圖的雇傭兵相比可謂半斤八兩。羅馬帝國疆域遼闊,四周近鄰勇武好戰。因此,羅馬需要一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以確保隨時投入戰斗。歷史學家卡西烏斯·迪奧認為梅塞納斯對軍隊的改革功不可沒。梅塞納斯在演說中建議奧古斯都:“軍隊的數量要視公民、平民和同盟者的情況通盤考慮,有的地方軍隊數量要多一些,有的地方要少一些,這要根據國家的需要來調整。士兵必須全副武裝并經常參加軍事訓練。冬營地要建在最便利的地方,并規定軍人服役年限,以便士兵在年老前能擁有一段自己的休閑生活。邊境敵人如狼似虎,如果將士駐扎遙遠,就不能隨時應付突發的緊急情況。如果允許所有適齡青年持有武器并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則有可能挑起派系斗爭并引發內戰;如果禁止適齡青年持有武器并停止對他們的軍事訓練,然后又隨時要求他們服役,羅馬將面臨軍紀渙散、不堪一戰的風險。因此,我認為應該挑選那些身強力壯的人和窮困潦倒的人參軍,并對他們進行嚴格訓練,這樣才能提升士兵的戰斗能力。而其余的人則遠離武器和軍營生活,沒有兵役的羈絆,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農業、船運業和其他一些平和的職業,而不是被強制要求服役,他們的安全由他人來保障。這樣一來,最強壯、最活躍、最有可能淪為強盜的羅馬人有了合適的謀生手段,而其余的人也能遠離紛爭。”
因此,軍隊的設置應該是“永久性的”,也就是說,國家應該有常備軍。我們發現,在奧古斯都駕崩后,帝國共有二十五個這樣的常備軍團:萊茵邊境八個,西班牙三個,阿非利加一個,埃及兩個,敘利亞四個,潘諾尼亞三個,摩西亞兩個,另外兩個駐扎于達爾馬提亞保護意大利。每個軍團都配有一個被稱為“輔助軍”的部隊,其成員來自羅馬的附屬城邦或同盟城邦。在羅馬帝國早期,輔助軍的人數幾乎與正規軍的人數一致。當時的一個軍團由六千一百名步兵和七百二十六名騎兵組成。二十五個軍團共計十七萬人,再加上相同規模輔助軍的人數,羅馬帝國共計三十四萬士兵。然而,這并非羅馬帝國的全部軍事力量。除上述提到的軍團以外,帝國內還擁有一萬名衛兵,組成九支禁衛軍。此外,還有三支“城市衛隊”共計六千人。禁衛軍和“城市衛隊”的主要兵源地是埃特魯里亞、翁布里亞、拉丁姆和羅馬的一些殖民地。士兵的薪水是軍團兵的兩倍,服役時間也較短。奧古斯都只留三支禁衛軍在羅馬城,其余的禁衛軍則分配到附近的城鎮。禁衛軍有兩名指揮官,他們都是從騎士階層選拔出來的。拉韋納和米塞盧姆駐扎著羅馬帝國的大槳船隊,配備了充足的槳手,并配備了海軍陸戰隊。高盧海岸的尤利烏斯廣場附近的弗雷瑞斯同樣駐扎有船隊。船隊的船主要是在亞克興海戰中繳獲的。
軍團兵的薪酬是每人每天十阿斯,而禁衛軍的薪酬則是軍團兵的兩倍。軍團兵的服役時間是二十年,禁衛軍服役十六年可退伍。服役期滿后,士兵會收到一筆類似于現代養老金的退役金。軍團兵的退役金是三千第納爾,禁衛軍士兵的退役金是五千第納爾。
龐大的軍費開支、無數公職人員的薪水及政府其他必要花費,都需要有一筆可觀的收入來支撐。然而,自從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將馬其頓國王珀爾修斯的寶藏帶到羅馬以來,羅馬公民就不必每年繳納貢品,也不必繳納直接稅。帝國早期,羅馬向被征服的國家強征歲貢,這也是常常引發叛亂的原因。隨著向東和向西急劇擴張,每年大量財富源源不斷流入羅馬。在奧古斯都時代,僅亞細亞、埃及、阿非利加、西班牙和高盧的年度貢獻就在一千五百萬英鎊到兩千萬英鎊之間。然而,即使是這筆巨額收入也不足以應付國家的緊急需要。奧古斯都認為,不僅要繼續征收港口稅和關稅,而且有必要征收消費稅和一些直接稅。
無論哪個時代,世界上所有的商業國家都對外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這些國家可能錯誤地認為,征稅的對象應該是外國商人,而不是本國的消費者。羅馬的情況也不例外,直到米特里達梯戰爭結束時,對進口貨物征稅這一政策才被廢除,但尤利烏斯·愷撒重新恢復了這一政策。奧古斯都的政策是按照貨物價值征收百分之二點五到百分之十二點五不等的關稅。向來自東方的奢侈品,如寶石、絲綢和香料,征收最高的關稅。為了滿足軍隊的開支,奧古斯都對所有商品征收百分之一的消費稅,無論商品大小,無論商品是在市場公開出售,還是在羅馬或意大利其他地方進行拍賣。雖然如此,資金仍然不能滿足軍隊的需求。羅歷759年(公元6年),奧古斯都實行了遺產稅。除了對窮人或至親,所有遺產和遺贈都需繳納百分之五的稅收。然而,這種一視同仁的稅收政策引起了那些競相繼承遺產的羅馬貴族的強烈不滿。羅歷766年(公元13年),為了平息這樣的不滿,奧古斯都派人到元老院,要求元老院拿出能收到相同數額稅款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替代方案。元老院自然想不到好的辦法,只是聲稱除了遺產稅,貴族愿意支付其他稅。奧古斯都提出,那就用財產稅取代遺產稅。然后,他派出諸路官員對整個意大利的土地、房屋等進行評估。這一招使貴族恢復了理智,便不再反對遺產稅。
皇帝的金庫被稱為“財庫”,負責發放軍團薪酬,與“公共金庫”不同。公共金庫由不同的官員進行管理。但兩者沒有實質的區別,都是為羅馬軍團服務。
在奧古斯都英明和謹慎的治理下,羅馬由內亂四起重歸有序平和,羅馬帝國逐漸形成。雖然文明世界從此形成了一個由一人意志統治的主體,但天地萬物的統治者仍樂于將其兒子送入其中,因為他將成為一位集崇高、純潔和仁慈于一身無比崇高的宗教之祖。這個宗教的教義將逐漸蔓延到地球的最遠端。公元元年,耶穌基督在猶地亞的伯利恒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