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本書導讀

1952年,在文壇沉寂近十年的海明威突然靈感爆發,創作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這部優秀著作剛剛出版,立即在歐美文壇乃至世界文壇引起了轟動。聶珍釗在2009年發表的《〈老人與海〉與叢林法則》中曾描述《老人與海》問世時的情形。當時,《紐約時報》書評的專欄作家哈維·布雷特稱之為“一部偉大而真實的小說,既動人心弦,又讓人震撼;既是悲劇性的,又是樂觀的”;著名的《海明威傳記》作家、普林斯頓大學的文學教授卡洛斯·貝克也在美國時事及文化周刊《星期六評論》上發表文章說:“就其悲劇形式而論,它接近《李爾王》的故事。”卡洛斯·貝克文中提及的《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講述了年事已高的國王李爾王退位后,被虛偽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趕到荒郊野外;成為法蘭西皇后的三女兒率軍救父,卻被兩位姐姐殺害,最后李爾王傷心地死在三女兒身旁。卡洛斯·貝克將《老人與海》與《李爾王》相提并論,自然有其獨到的文學視野。從諸多文學批評家的觀點可以看出,《老人與海》之所以引人深思,更多的是基于圣地亞哥老人在戰勝大馬林魚后,卻遭受了被成群結隊的鯊魚“洗劫一空”的失敗命運。圣地亞哥老人為了捕捉大馬林魚,在左手傷痛和極度疲倦的狀況下差點兒死去,當他歷盡艱辛終于成功捕殺大馬林魚后,又接連遭到鯊魚毀滅性的進攻,最終拖回去的僅是一副大馬林魚的殘骸,這樣的結局真算得上一場悲劇。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海明威創作的《老人與海》確實繼承了莎士比亞悲劇作品的藝術風格。作品通過圣地亞哥老人的悲劇性命運,引導人們深入思考現實生活中的順境與逆境、勝利與失敗,以及人性的善良與邪惡、豁達與卑怯等深刻的主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與魯迅選入《吶喊》中的《藥》這篇文章的創作手法有極為相似之處。《藥》中,魯迅在革命者夏瑜的墳頭上留了一圈白花,象征著犧牲的革命者后繼有人、革命事業充滿希望;海明威也在《老人與海》中涂抹了數處亮色,如筋疲力盡的老人回來大睡了幾天后又準備繼續出海,逐漸成熟、善良體貼的小男孩馬諾林返回圣地亞哥老人的身邊,老人與小男孩相互探討、總結經驗、準備行裝的情形都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下次出海捕魚的勝利曙光。同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相比,《老人與海》似乎更讓人感覺到奮爭的意義,對未來充滿希望。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晚期作品,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老漁夫圣地亞哥整整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在第八十五天獨自出海打魚,這一次歷經艱辛,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是由于出海太遠,回家途中勝利成果卻被成群結隊的鯊魚撕咬得精光,最后只剩下大馬林魚“十八英尺長”的白色脊骨。《老人與海》篇幅短小,全文不到10萬字,主要記述的是圣地亞哥老人與小男孩離別、孤獨一人捕殺大馬林魚的艱苦歷程,以及圣地亞哥老人與成群結隊的鯊魚作殊死搏斗的經歷。故事結構、情節可謂簡單,但作品的思想內涵極為豐富。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福克納曾這樣評價《老人與海》和海明威:“那個老人,一定要逮住那條魚然后又失去它;那條魚,一定要被逮住然后又消失;那些鯊魚們,一定要把魚從老人的手里奪走;是他創造出這一切,愛這一切,又憐憫這一切。這一次,他找到了上帝。”藝術史家貝納德·貝瑞孫也高度贊揚這部小說:“《老人與海》是一首田園樂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倫式的,也不是麥爾維爾式的,好比出自荷馬的手筆;行文像荷馬史詩一樣平靜,令人佩服。”當代作家何三坡曾這樣評價《老人與海》:“看過《老人與海》的,是一種人;沒看到過《老人與海》的,是另一種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編選的是《老人與海》的第二部分(關于圣地亞哥老人與鯊魚展開殊死搏斗的過程),初學者往往只能淺層次感受或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題,例如: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主要塑造了一位同鯊魚進行殊死搏斗的硬漢子形象圣地亞哥,賦予了大海中各種魚類不同的象征意味,讓我們充分體察到老漁夫背后的作家海明威的思想境界,從而領悟到小說“你可以消滅我,卻不可打敗我”的深刻主題,等等。

這樣理解還稍顯簡單和淺陋,如果在此基礎上再閱讀《老人與海》全篇及《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及相關評論文章,用心的讀者就能充分認識到:《老人與海》具有更為豐富多樣的主題、個性鮮明的意象內涵,以及獨具特色的“冰山原則”。

文學主題

關于《老人與海》的主題,文學界曾有過熱烈的爭論,最有代表性的結論是“硬漢子形象”論和“叢林原則”論。

在《老人與海》中,作者塑造了許多富有象征意蘊的形象,如:圣地亞哥老人象征努力奮斗、永不言棄的硬漢子,小男孩象征人類美好精神的詮釋者、傳承者,大馬林魚象征人類追求的美好理想,鯊魚象征人生道路上邪惡、冷酷的破壞性力量,大海象征各種力量匯聚的社會現狀,大海的變化無常象征人類社會的復雜多變,老人夢中數次出現的獅子象征勇武健壯、仇視邪惡和能創造奇跡的強大力量,等等。我國海明威研究專家董衡巽先生在1999年出版的《海明威評傳》一書中說:“作為讀者,讀了《老人與海》,各人可以有自己的體會、自己的理解,不過從海明威一貫表現的主題來考察,我以為《老人與海》‘硬漢子’精神的表現,是海明威式的英雄主義的贊歌。這個寓言式故事說明,人在同外界勢力的斗爭中逃避不了失敗的命運。這外界勢力可以是戰爭、是黑社會,也可以是自然界不可阻擋的異己力量,在這些強大的對手面前,孤立無援的人免不了失敗,但是海明威強調的是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這一主題。”美國批評家利奧·顧爾科評論說:“海明威的大多數小說強調人不可為之事,解釋世界的局限、殘酷或固有罪惡。但《老人與海》卻突出地強調了人的可為之事,強調了在世界這個競技場上英雄行為是可能的。”因此,以往的評論大多把老人圣地亞哥看成人類的“硬漢子”代表,把他出海捕魚的遭遇看成人類同厄運不斷抗爭的象征,把老人看成一個遭受不幸但沒有被打敗的英雄形象。

但是,另一位海明威研究專家聶珍釗則持不同觀點,他在2009年發表的《〈老人與海〉與叢林法則》一文中提及,“如果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分析,就會發現‘獅子’意象表達的象征義并非老人的英雄品質或硬漢精神,而是老人的叢林法則意識。”

叢林法則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存競爭的基本法則,是維護自然秩序的規律。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曾闡述了生物進化和生存競爭的規律,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典型特征的叢林法則。《老人與海》的主題更大程度上符合叢林法則的特征。小說中反復提及老人夢見獅子的情節,作者并不是把獅子意象作為圣地亞哥老人堅忍頑強、永不言敗的硬漢子形象的象征,而實際上是借雄健有力的獅子意象揭示潛藏于老人內心的一種生存競爭的倫理意識。在老人看來,大馬林魚顯得高尚偉大和富有力量,但是老人一定要像雄健有力的獅子一樣制服它,以此來顯示自己比大馬林魚更有智慧和更強大,因而在老人與大馬林魚以及成群結隊的鯊魚展開殊死搏斗時,他總是想到獅子,期盼從強健有力的獅子身上汲取力量,獲得繼續搏斗下去的勇氣。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而言,老人同大馬林魚的搏斗是一個生存競爭的生動范例。

上鉤的大馬林魚用盡一切力量,仍然無法擺脫老人的控制;老人歷盡艱辛,差點死去,但努力堅持,最終使出全身力氣將魚叉扎進大馬林魚的心臟。這就是叢林法則——自然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原則。老人是這場生存競爭中的強者——猶如獅子,他按照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同大馬林魚搏斗,用殺死大馬林魚的行動證明了自己像獅子一樣強大。

自然,老人捕殺了大馬林魚,但這不是一場弱肉強食的結束,而是另一場生存競爭的開始。因為捕殺了大馬林魚的老人又遇到了成群結隊的鯊魚,老人最后趕走了鯊魚,但是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老人要保護自己的勝利果實,鯊魚要搶奪老人的勝利果實,在這場老人與鯊魚的生存競爭中,老人被打敗了,因為老人雖然趕走了鯊魚,最終還是失去了與鯊魚相互爭奪的食物大馬林魚。叢林法則是動物界在自然生存中形成的規則,是動物界的生存倫理。《老人與海》集中要體現的是老人的叢林法則意識,這是另一類代表性觀點。

一部作品可作多主題解讀,正是《老人與海》的魅力之一。在本書解讀中,我們還是傾向于“硬漢子形象”論。

形象內涵

本書主要從“硬漢子形象”論的主題角度來分析圣地亞哥老人和小男孩馬諾林形象的內涵,探究大海中各類事物的象征意義,并結合時代背景和相關評論來分析、探究圣地亞哥背后的海明威老人的人格特征,以求充分理解《老人與海》的作品內涵,走進海明威生活的時代,走近現實生活中獨具個性的作家海明威。

第一位要賞讀的是圣地亞哥老人這一細膩純真、富有智慧的硬漢子形象。具體方法是,創設問題情境,從外貌描寫、精湛的捕魚技藝、與鯊魚殊死搏斗的奮斗歷程以及細膩純真的內心世界等角度走近老漁夫,體察這位渾圓立體的硬漢子——圣地亞哥。

簡要解析及導讀如下:老漁夫圣地亞哥的形象塑造緣起于海明威在古巴海域結識的一位好朋友。有一次,好朋友那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在遠海捕獲了一條大魚卻最終沒能成功運回的經歷讓作者深度體察到了漁夫們的艱辛,也極大地激發了海明威的創作靈感。《老人與海》開篇就向讀者呈現了一位“獨自在灣流里捕魚的老人”,一位“倒了血霉八十四天都沒捕到一條魚”的老漁夫,但這是一位細膩純真、富有智慧的硬漢子。文章有兩次出現老人的外貌描寫。第一次描寫著重寫老人臉上的褐斑和傷疤,展現一位“消瘦”“憔悴”“布滿滄桑”,而又“堅韌”的老漁夫;第二次描寫則著力描繪老人“非常老邁”“頭很蒼老”、肩膀卻依然很強健的形象,將一位衰老、飽經滄桑卻有著強健體魄甚或強健內心的老漁夫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接著,文章著力描寫老漁夫如何布餌布鉤,如何吃鲯鰍汲取營養與積攢體力,如何拉鉤、放鉤與馬林魚周旋,如何成功捕殺馬林魚的歷程,再次凸顯了一位技藝精湛、富有智慧的老漁夫形象,至此,古巴海域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漁夫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具體體現老人硬漢精神的是圣地亞哥老人與鯊魚作殊死斗爭的場景描寫。當一條饑餓無比的扁頭鯊、兩條兇殘嗜血的鯨鯊,以及其他成群結隊的鯊魚從海底鉆出,拼命撕咬大馬林魚時,老漁夫奮起反擊,舉起麻木、幾近殘疾的雙手,拼死守護馬林魚。人與鯊魚的對抗意味著以渺小的力量與巨大的合力作較量,但是,老人在力量懸殊的對抗中永不放棄,展現了一位孤膽英雄獨有的氣概和力量。這就是作家海明威筆下塑造的“硬漢子”形象:你可以消滅我,但你永遠打不敗我。

海明威筆下的硬漢子形象并不是一個扁平單一的人物形象,而是一個情感細膩、單純天真的渾圓立體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位敢于同惡劣環境和強大勢力搏斗的“硬漢子”——堅強、剛毅、勇敢、無畏地面對痛苦和死亡,又是一位細膩關心小男孩馬諾林的老父親,一位不停地自言自語排遣孤獨、總結捕魚經驗、砥礪抗爭意志的樂觀的老漁夫,一位熱愛大海不忍殺害大馬林魚卻又為了生計不得不向大馬林魚舉起屠刀的情感豐富的捕獵者。

作者細致描述了老漁夫捕魚過程中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如描寫老漁夫對棒球隊隊長迪馬吉奧的仰慕、夢見獅子的各種情境等,呈現了古巴海域一名老漁夫細膩純真而又真實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一位硬漢子背后的溫存柔軟,展現了一個老漁夫真實原始的“童性”。《老人與海》塑造了一位細膩純真、富有智慧的老漁夫,一位有血有肉、渾圓豐滿的硬漢子形象。讀懂圣地亞哥的硬漢子形象,是讀懂《老人與海》、讀懂作家海明威的關鍵環節。

第二位要賞讀的是小男孩馬諾林,那位圣地亞哥“硬漢子”精神的詮釋者和傳承者。具體人物分析計劃:創設問題情境,主要從三個典型情節(小男孩返歸老人身邊的曲折歷程、男孩自覺抵制貪睡誘惑、小男孩的三次痛哭等)入手,去體察圣地亞哥老人“硬漢子”精神的詮釋者和傳承者——馬諾林的內心世界。

“小男孩”形象確實是《老人與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有專家曾將小男孩比作是老人圣地亞哥“硬漢子”精神的化身,這種觀點頗有見地但稍顯模糊,我認為男孩形象是老人“硬漢子”精神的詮釋者和傳承者。限于導讀篇幅,只列舉三個情節加以說明。

第一個動人的情節是小男孩返歸老人身邊的曲折歷程。文章開篇就交代了老人的窘境,頭四十天沒有捕到一條魚,小男孩聽從了父母的吩咐,離開了這位“倒了血霉”的老人后,頭一個禮拜就捕到了三條好魚。但小男孩沒有忘記老人,他總為老人的“顆粒無收”而難受,時常過來幫助老人收拾船只和捕魚工具,向老人解釋自己離開的原因,并且明確表示自己愿意同老人一起出海,替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遭到老人理性的拒絕后,他又幫助老人準備晚餐、魚餌,并祝福老人好運。當老人歷經艱辛、身心俱疲、遍體鱗傷地回到漁村時,小男孩流淚了,他精心照顧老人起居、飲食,反復提醒其他漁民不要驚醒老人;當老漁夫醒來時,他堅決地表示要回到老人身邊,繼續向老漁夫學習捕魚,并要將好運氣帶給老漁夫。

第二個動人的情節是老人叫他起床的細節。老人深知孩子貪睡,當他為叫醒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時,小孩說:“別這樣說,男人就該如此!”簡短的一句話,卻擲地有聲,表現了一個小男孩堅強的內心:他可以坦然地面對貪睡的毛病,并堅決努力去改變,那么以后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又怎能阻擋其前進的步伐!

第三個打動人的情節是老人捕魚失敗而歸時,小男孩那三次流淚。第一次流淚,是男孩為老人受盡艱辛,最終卻只能運回一條大魚的殘骸而心酸而泣;第二次流淚,是圣地亞哥老人終于用自己的行動向漁民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小男孩激動而哭;小男孩為老人的第三次流淚,很明顯是被老人并未消沉頹廢,準備整裝待發,繼續開始捕魚征程的剛毅精神感動而哭。男孩是愛著老人的,因為老人教會了他捕魚;男孩是深深懂得老漁夫的,他認為老漁夫是好漁夫中頂呱呱的一個;男孩是漁民中唯一能體悟老漁夫身上的“硬漢子”精神的,他堅決地告訴老人,鯊魚并沒有將他打敗。

我們可以將小男孩馬諾林看作是老人“硬漢子”精神的詮釋者,是老人“硬漢子”精神的傳承者,甚至也可以將其看作是圣地亞哥老人的化身。小男孩馬諾林和老人圣地亞哥是一對少年和老人的關系,其間蘊含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某種意味,象征著繼承傳統、面向未來的主旨意義。讀懂小男孩形象內涵,是解讀《老人與海》小說深刻意蘊的一把鑰匙。

第三位要賞讀的是大海各類事物的形象內涵。大海是社會環境中各類力量匯聚的大容器。具體分析計劃:創設問題情境,歸納梳理大海中的各類事物,充分感受“大海”中各類意象具體、豐富的象征意蘊,從而充分體悟小說中“人物和環境”的緊密關聯,初步探究《老人與海》創作的時代背景。

簡要解析及導讀如下:很多讀者在閱讀《老人與海》時,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圣地亞哥老人總會自言自語地對自己說:“大海有時候是仁慈美麗的,有時又會變得極其殘酷的呢?”其實,這些話語看似是主人公的無心之言,實則蘊含深刻的內涵。細品文字,讀者會發覺,“大海”的意象在《老人與海》中具有多層面的含義,甚至可以說是老人所面臨環境的一種象征。而這種環境既包含有像“飛魚、金槍魚、鲯鰍”等他賴以生存,甚至借其汲取營養和積攢力量的一類事物,也包含與其反復周旋、最終捕殺的如同大馬林魚一樣的追求目標,更包括如成群結隊前來搶奪大馬林魚的鯊魚這一類兇狠的敵人。文中詳細描述了圣地亞哥老人如何設置金槍魚魚餌、捕殺金槍魚和大馬林魚、與鯊魚作殊死搏斗等,形象地詮釋了大海中不同魚類與老漁夫的個中關聯。而開篇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述出來的大海——各種色彩雜糅的形象內涵,則尤為值得探究。這時,大海的景致是五顏六色的,都是暖色調,但只是大海表層的印象,深藍色的海水是各種力量的匯聚。而大海的脾氣可沒有那么溫順,波浪滔天是常有的事……在老人的眼中,大海真是深不可測,大海的形象可謂撲朔莫辨。讀者可以結合作者創作《老人與海》時的背景來“知人論世”。經歷了西班牙內戰的失敗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練,作者走出了早期迷惘痛楚的心境,筆下的人物自然會分外堅定和成熟起來,他們能清醒地審視自己面臨的環境,充分認識自己身邊的朋友,也能堅定不移地與種種兇惡的敵對勢力作殊死斗爭。如果說《老人與海》中描述的“大海”象征表面平靜實則各種暗流涌動的社會環境,“大海”中生活的各類事物不正是主人公生存環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力量嗎?大海是社會環境中各類力量匯聚的容器,讀懂“大海”的象征意味,就能讀懂“老人與海”的緊密關聯,就能讀懂小說中“人物與環境”蘊含的深刻意味。

第四位要賞讀的是作家海明威,我認為他是圣地亞哥“硬漢子”形象的生活原型。具體分析計劃:創設問題情境,了解作家海明威的戰斗生涯和寫作歷程,比較探究作家海明威與主人公圣地亞哥老人形象的異同,走近作家海明威,體察作品的創作意圖。具體賞讀過程如下:李啟光在1983年發表的《〈老人與海〉賞析》一文中評論圣地亞哥老人,認為他是作家海明威在藝術上的自我寫照。言下之意,圣地亞哥老人是作家海明威投射在《老人與海》中的影子。李啟光的評價不無道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未滿19歲的海明威遠赴歐洲前線作戰,一個月內身中二百多塊彈片,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戰后的重重陰影使他極其失望、憂慮重重,《這不是我的戰爭》《永別了,武器》等小說就真切地描述了他當時痛苦焦灼的內心。但海明威并沒有放棄自己孜孜追求的理想。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爆發,他作為戰地記者,積極投身保衛民主和共和的戰爭,但最后這次正義的戰爭失敗了。海明威追求和平、正義的理想再次破滅,他無限痛苦,《喪鐘為誰而鳴》就真實地描述了他的這種生活狀態和思想感受,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又投筆從戎,據說他曾經親自率領一支法國游擊隊的小分隊,沖進了納粹德軍占領的巴黎,為法國的衛國戰爭、為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可以這樣說,海明威本身就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有著與中國南宋時期的愛國詞人辛棄疾一樣的俠骨豪情、劍膽琴心的美國現代英雄。他努力為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奮斗,又一次次遭受毀滅性的創傷,甚至有一次因為飛機失事而受了嚴重的腦傷,但是他總是能很快地從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跌倒了再爬起,繼續前行。《老人與海》中的圣地亞哥老人不正是這樣的英雄形象嗎?他努力去追求自己內心美好的理想(追捕大馬林魚),但漂流得太遠;他終于捕到了大馬林魚,但返歸途中卻遭到了鯊魚成群結隊的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襲擊;他奮力反擊,最終遭到了無可挽回的失敗;但他回來后,經歷了短暫的休息,重新振作起來,與小男孩重新計劃再次出海。“人可不是為失敗而生,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樣一位富有高遠理想、具有高超打魚技藝、具有頑強意志的硬漢子圣地亞哥老人不正是作者海明威的真實寫照嗎?讀懂了硬漢子——圣地亞哥,進而讀懂了海明威,就真正讀懂了《老人與海》,讀懂了真正的人生這本大書。

藝術特色

這里必須談及《老人與海》中體現的海明威創作中獨特的藝術特色——“冰山原則”。關于《老人與海》中的“冰山原則”,渤海大學左海嬌在2014年發表的《冰山原則在〈老人與海〉語言中的運用》一文中就談及這一特點,她認為海明威在小說中使用了不少簡單句子、常用語、卓絕語句以及電報式對話,其寫作特點是將全部可有可無的東西刪除,僅僅給讀者留下大約為八分之一的文字表面,而“海面下”深藏八分之七的“冰山”,不僅將含蓄和簡約有機融合,同時還通過含而不露的方法為讀者構建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

《老人與海》的“冰川原則”首先體現在語言非常簡潔,卻蘊含非常豐富的內涵方面。例如,在與大馬林魚周旋的過程中,老人左手抽筋、眼睛受傷、脊背疼痛,筋疲力盡幾乎就要死去,但他依然堅持,心里溫柔而大聲地不斷告誡自己,“魚啊,我死也要和你待在一起”“我對男孩說過,我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兒”。語言很短,沒有使用任何華麗辭藻,卻溫柔而堅定表白了自己的戰斗宣言,一個“硬漢子”形象躍然紙上。其他如“多希望這男孩在這里”,簡短的語句表達了老人與小男孩馬諾林相依相伴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一句“此時老人正夢見獅子”,短短一句話就交代了圣地亞哥老人失敗歸來、決心東山再起的心境,以及老人如同獅子一般強健的內心和意志。

《老人與海》的“冰山原則”還體現在小說的主題表現上。綜觀《老人與海》全篇,故事題材只涉及古巴海域的漁民捕魚、與鯊魚搏斗、看棒球比賽等內容;故事情節也極為簡單,只談及老漁夫捕獲一條比自己的小船還要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以及最后卻被成群結隊的鯊魚洗劫一空的故事,但是作者通過如此簡短、平淡的故事情節,卻展現了一位老人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塑造了一位堅毅果決的圣地亞哥老人的“硬漢子”形象,凸顯了一個關于“生存”“抗爭”“孤獨”,甚至“死亡”的核心主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全篇展現的“八分之一”的內容文字背后,我們更能感受到其他“八分之七”的內容,除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富多樣的思想內涵和主題,還有復雜多變的社會背景和作家獨具特色的生活經歷,可謂“以最簡短的情節展現最豐富的主題”。

最后,還要談及的一點是,《老人與海》的“冰山原則”還體現在作者運用非常簡單的寫作手法,就能激發讀者去展開聯想和想象,去引導讀者將其他的“八分之七”補充完整。例如,作者描寫老人與大馬林魚展開搏斗的過程,總是反復說“真希望小男孩在這里”,簡單的反復手法的運用,將老人對小男孩的深沉思念展現出來,讓我們充分想象老人當時所處的環境,感受老人失望、悲傷、振奮以及充滿期望的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作者運用非常簡潔的語言、簡短的故事情節、簡單的表現手法展現了大海豐富多變的情況,塑造了一位堅毅果決的圣地亞哥老人形象,凸顯了豐富復雜的主題,觸發讀者對人生、對人性、對事業、對社會等多方面、多層面、多方位的思考與探索,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在《老人與海》中充分體現的,閱讀時要細細品察,用心體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手游| 启东市| 南涧| 上高县| 禹城市| 琼结县| 吴忠市| 二手房| 三台县| 思茅市| 常德市| 台湾省| 兴安县| 荔波县| 巴林左旗| 靖边县| 新和县| 台南县| 丹江口市| 大荔县| 襄汾县| 云南省| 工布江达县| 大庆市| 北辰区| 浦县| 石泉县| 全州县| 革吉县| 桑日县| 永平县| 淮南市| 察隅县| 鄯善县| 南阳市| 磐安县| 突泉县| 沧州市| 吉木萨尔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