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本書導讀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散文家,19世紀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家,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1885年5月22日,雨果因患肺炎不治去世,享年83歲。

雨果去世前兩年在他的遺囑中加上了一條修改附錄:“我送給窮人們五萬法郎,我希望能用他們的柩車把我送往墓地。我拒絕任何教堂為我做禱告,我請求所有的靈魂為我祈禱。我相信上帝。”

雖然他要求窮人葬禮,但總統儒勒·

格雷維還是在6月1日為雨果舉行了國葬,舉國致哀,超過兩百萬人參加了葬禮游行。他的遺體由窮人的靈車拉著緩緩地被運送到了香榭麗舍大街盡頭的凱旋門之下,棺上覆蓋著黑紗,在由巴黎歌劇院的設計者加尼埃建造的巨大的停靈臺上停放一夜。之后,雨果被安葬在先賢祠,與大仲馬和左拉同眠。

維克多·雨果在文學創作以外,還積極參與法國的政治運動,致力于法國歷史建筑的保護,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許多法國城鎮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雨果不僅是一代文豪,更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懷的作家。他博愛,為正義吶喊,在中國遭受英法聯軍侵略時,以筆為劍,討伐不義的侵略者。對雨果自己而言,他只是做了人文主義者應該做的事。雨果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同情人民疾苦,鞭撻黑暗,贊頌真善美,極具浪漫主義情懷。

人民文學出版社《巴黎圣母院》譯者陳敬容,于1946年到上海專事文學創作和翻譯,主要譯著有《安徒生童話選》、普里什文《太陽的寶庫》、雨果《巴黎圣母院》、伏契克《絞刑架下的報告》等。

創作緣由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創作的第一部長篇浪漫主義小說。作者創作這本書只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幾乎稱得上是一氣呵成,成就的卻是一部史詩級的作品。雨果在書中生動地還原了中世紀巴黎的風貌,呈現了一幅從國王到乞丐的法國人民的全景圖。今天的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這么出名,與這部小說有著密切的聯系。

關于這本書的創作緣由,雨果曾經在1831年寫了一篇類似前言的文章。

這篇前言非常短,主要解釋了作者寫這本小說的靈感來源。按照雨果自己的說法,數年前,他在參觀巴黎圣母院時,在一座尖頂鐘樓的陰暗角落里,發現墻上手刻的字:’ΑΝΑΓΚΗ(命運)。這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歷經歲月侵蝕,黑黝黝的,深深嵌進石頭,這些難以描狀的符號,尤其是它們所蘊藏的宿命和悲慘的意義,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

他左思右想,這苦難的靈魂到底是誰,非把這罪惡的烙印,或者說這災難的烙印留在這古老教堂的額頭上不可,否則就不肯離開塵世。參觀完后,那面墻壁被粉刷和打磨,刻在圣母院陰暗鐘樓上的神秘字跡也就隨之消失了,如今已蕩然無存,它所概括的那段催人淚下、不為人知的命運,也煙消云散了。在墻上寫下字的人,連同字,都從人間消失了。

那時候,圣母院前有露天的咖啡館,他在那兒喝著咖啡,一直坐到夕陽落山,看晚霞的色彩在圣母院白色的石墻上均勻涂抹。聽著鐘樓傳來的悠悠鐘聲,輕輕撫摸那一塊塊被歲月雕刻上“命運”的石頭。鐘樓上神秘的文字情不自禁地跳入腦海,他心里緩緩升起一股崇高而痛楚的情愫,于是開始構思這本聞名遐邇的巨著。

時代背景

首先,在雨果創作這部小說時,巴黎中世紀的建筑正在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破壞。就連深深刻在石壁上的給他寫作靈感的’ΑΝΑΓΚΗ,也幾經粉刷打磨,消失殆盡了,永遠留在了他的記憶里。因此,雨果不無悲哀地預言:“就連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從地球上消逝……”雨果的這句預言也對也不對,不對是因為他的小說賦予了巴黎圣母院不朽的靈魂,也讓它的生命從此得到更好的保護,物以文傳。

其次,這部小說的故事發生時,法國正處于教會統治下的中世紀,宗教統治黑暗,階級斗爭激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小說的時間軸主要設定在1482年1月6日至7月,第四卷插敘回溯到了1466年,故事最后結尾部分延展至1483年。故事時間聚焦法國國王路易十一在世的最后幾年。當你看完這本小說,再去查閱路易十一的相關資料,就會發現路易十一的所有重要內外舉措在這本小說里幾乎都有所體現。

對于國內政治,路易十一有著鮮明的“朕即法蘭西”的主張,想要強化君主權力,不遺余力地打擊以“莽夫查理”為代表的各封建領主的勢力。“莽夫查理”是最后一任勃艮第公爵,也是阻撓路易十一統一大業的主要勁敵。二者之間爆發過多次武裝沖突,路易十一以金錢拉攏外力與查理作戰,最終取得勝利。

在“法王路易的祈禱室”一章中,路易十一對“劊子手”的開銷慷慨大方,對民眾造反大法官樂見其成。這一章中所提及的凡爾登的主教先生,曾經一度是路易十一的寵臣,但因出賣情報給“莽夫查理”,而被路易十一囚禁14年之久。

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君主,路易十一用人也有自己的一套,他任人不拘出身、地位、品德,只看忠心與才能。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財政官奧里維是理發師出身,而居約姆·韓只是個剛城的參事和靠養老金生活的人。

總之,歷史上的路易十一在位期間鼓勵工商,打壓貴族,消滅封建割據勢力,用陰謀、外交和武力基本統一了近代法蘭西,是個老奸巨猾的專制君主,被稱為“萬能蜘蛛”。而作者雨果在書中用有限的篇幅就把他這種集狡猾、殘忍、專制、詭詐、多謀、老練、喜愛玩弄陰謀權術等多種性格于一體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

中世紀是歐洲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各個國家被教會統治,宗教成了最高權威,神學成了最高學問。人們的思想被壓制,且等級制度森嚴,底層人民被欺壓迫害。路易十一統治的王國,實際上是個人間地獄,到處都有魔鬼的奸笑和被壓迫者的哀號,書中所有不幸的人只是黑暗社會中數以萬計的無辜者和受害者的冰山一角。

有壓迫就有反抗。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卻未曾獲得真正的自由;醒悟的人民開始反抗,卻屢次被殘忍地鎮壓。

關于火炮和印刷術,這兩者在書中都有所提及,現作簡單補充。

火炮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漸漸被法國人所重視,并且成為歐洲的一種重要武器,在路易十一與“莽夫查理”的對抗中也曾被廣泛使用。

法國印刷術的發展也與路易十一鼓勵工商的政策密切相關。正是在他的統治下,巴黎有了印刷業,里昂絲織業繁榮,法國礦業興旺,資產階級也隨之發展。當然,與此同時,國王、封建領主也要從中收稅,而且稅種名目繁多。國王路易十一自然是把稅收等資金主要用在了“劊子手”身上。至于“印刷機”是否如雨果所言將扼殺教會,路易十一應當是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不過,他即使認同“印刷機將扼殺教會”也會袖手旁觀,因為像他這樣的君主是樂于把教會的權力也收攏過來的。

故事梗概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一個博學、理智的人,一直都潔身自好。在父母去世之后,他溺愛自己的弟弟,使他墮落,最終死于非命。

他收養了有缺陷的孤兒伽西莫多,讓他做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由此看來,他的心靈有善的一面。

后來,副主教看到愛斯梅拉達在街頭賣藝,就愛上了她;但是他并不是用心追求,而是想強硬地將她占為己有。他先是派伽西莫多去搶她,后來發現她另有情人,跟蹤時因為強烈的嫉妒,刺殺了她的情人并嫁禍于她,致使她被判死刑。

敲鐘人伽西莫多在被示眾時,愛斯梅拉達不計前嫌,給他水喝。出于感激,他把她救到圣母院避難,并愛上了她。他竭盡全力地保護她,但是因為相貌丑陋,愛斯梅拉達一直都在回避和逃離。

之后,副主教把她騙出,威逼她屈從于自己。在遭到拒絕后,副主教把她交給官兵,在圣母院樓上看著她被絞死。

伽西莫多在絕望中憤怒地把副主教推下頂樓,活活摔死。自己則到隼山地窖中摟住愛斯梅拉達的尸體,與她死在一起,完成了“婚禮”,以決絕的“殉情”表達著他不為人知的愛戀。

探究主題

雨果的這部巨著的主題到底是什么?是思考愛情?是呼喚革命?是闡釋命運?是保護建筑?似乎眾說紛紜,各有側重。其實這本小說的主題是多元的,雨果想借這本書表達更多維度的思想,希望能引起讀者多維度的思考。

主題一:思考愛情

《巴黎圣母院》用“愛”這個主題詞牽引著書中的諸多人物,讓讀者加深了對“愛”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愛,該怎樣去愛,雨果借這本書給了我們啟示和答案。

弗比斯的愛——不是真愛。

弗比斯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英俊的軍官,也是女主角愛斯梅拉達的心上人,但他是一個不配擁有愛的人。他的愛可以說是對被他戲耍過的姑娘的侮辱,在他的愛中讀者感覺到的是一種游戲意味,這是對愛的褻瀆和侮辱。像他這樣的人哪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呢?

克洛德的愛——令人窒息的愛。

克洛德在小說中是一個博學多才的副主教,他收養了面目丑陋的伽西莫多,讓他在教堂做敲鐘人,這是他善良的一面。但他的另一面讓讀者深惡痛絕。他愛愛斯梅拉達,但他的愛是瘋狂的、變態的,令人毛骨悚然,令人窒息。他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休想得到,他寧愿將其毀滅。這是令人窒息的、魔鬼般的愛。

伽西莫多的愛——偉大無私的愛。

伽西莫多雖然面目丑陋,但是心地善良。他也愛慕著愛斯梅拉達,他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他為了救心愛的人勇于與一切的邪惡作斗爭;他更知道感恩,為了替恩人報仇,他把自己的養父克洛德推下鐘樓,隨后便與恩人一同化為灰燼。他的愛是無私的,是令人敬佩的。

愛斯梅拉達的愛——至死不渝的愛。

愛斯梅拉達是小說中的女主角,毋庸置疑是擁有光環的人物,小說中的男性大多以她為愛慕對象。但她也有自己深愛的人,她為了自己愛的人甘愿做一些卑微的事情。她面對克洛德那令人窒息的愛和恐怖的威脅毫不妥協,寧愿選擇絞刑架,毅然走向死亡。她這種對愛情的至死不渝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主題二:呼喚革命

小說以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通過純潔、無辜的愛斯梅拉達慘遭迫害的故事,描寫了善良的無辜者在15世紀封建專制制度下,遭受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小說表達了作者對巴黎最底層民眾的極大同情,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部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殘暴,預示著底層民眾不得不起來反抗、不得不起來革命的歷史必然。

通讀全書,在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愛恨情仇的背后,的的確確能夠看到一個不得不革命的時代。

理由一:作者在小說中生動描述了一場民眾的暴動——巴黎流浪漢們為救出愛斯梅拉達圍攻巴黎圣母院。愛斯梅拉達躲進了圣母院,但是傳聞三天后司法機關就要重新逮捕她,并且要在格雷沃廣場把她絞死。“那可憐的拉·愛斯梅拉達!”當流浪漢們得知這一消息后,一個流浪人說道,“她是我們的妹妹,我們得把她從那地方弄出來。”因為流浪漢們和愛斯梅拉達同為底層民眾,同為受苦受難的無辜者。于是他們群情激憤,全副武裝,摩拳擦掌。浩浩蕩蕩的隊伍直奔巴黎圣母院而來,場面悲壯激烈、驚心動魄。

這場暴動就是底層民眾對于昏庸、腐朽、殘忍、不公的封建王朝的一次抗議和革命。

理由二:小說中的人物,幾乎無人不在觸動、違背固有的禮法,整個社會固有的秩序已經完全被打亂了。

最諷刺的就是哲學家甘果瓦,竟然淪落到在地痞流氓的“法庭”上受罰的地步——整個世界簡直都“亂套”了!這種風俗的敗壞恐怕也是革命必將爆發的原因。

理由三:同情受苦受難的底層民眾。

我們很難忘記愛斯梅拉達的出身,她那位妓女母親的可憐身世,也是非常值得解讀的。這位母親是在黑暗世界中真正“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代表。這群人讓整個變革顯得具有了最起碼的正當性,而這位可憐的母親,她的懺悔在這個黑暗時代中似乎只是一種更大的諷刺:她試圖以“非人”的狀態自我懲罰曾經犯下的“罪孽”,卻不曾知道這種徒勞的懺悔——在那個眾人皆不把基督的道德放在眼里的時代堅持著上帝的道德,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痛苦。

或許革命想要洗刷的正是這受苦受難的底層民眾所背負的痛苦,他們日夜等待的拯救,讓革命塑造的歷史成了真正的救贖歷史。

理由四:討伐昏庸殘暴的統治階級。

聾人預審官審判聾人伽西莫多,即使兩人審問、回答驢唇不對馬嘴,也可以悍然斷案。“而且這位預審官是個聾子,這對于一位預審官不過是輕微的缺點罷了。孚羅韓閣下的判決是不用上訴的,它總是非常恰如其分。的確,一位預審官只要裝出在傾聽的樣子就行了,這位可敬的預審官是很符合這個條件的——嚴格審判最為緊要的條件,因此任何聲音都打擾不了他。”這一場景真是可笑至極。需要維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審判官,竟然是一個聾人,而且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聾人,竟然還自詡恰如其分,做出更加威嚴、更加大公無私的樣子,真是一大諷刺。這樣的審判何談公平!何談公正!

國王聽到群眾造反,以為只是反對司法宮的大法官,“心里的歡笑流露到臉上來了,使他滿臉放光。他雖然老在裝腔作勢,但仍然掩蓋不住心頭的高興”。“好!我的百姓們!好極了!推翻那些假冒的領主!干你們的吧!進攻!進攻!打倒他們,殺掉他們,絞死他們!啊!你們都想當國王嗎,大人們?干吧,老百姓,干吧!”等到他得知被圍攻的是圣母院時,造反的群眾瞬間由好臣民變成暴民,他也從原來的大力支持,轉變為派衛隊趕盡殺絕。“特里斯丹已經把廣場打掃干凈,把所有的尸體都扔進了塞納河。路易十一那一類國王,在每次屠殺后總要留心把道路洗刷干凈。”由此可知,如此昏庸、殘暴的君主勢必會激起民憤,勢必會激化矛盾,也就勢必會掀起革命的浪潮。

雨果認為,底層民眾起來革命是歷史的必然;但是,雨果也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對于革命,人民的認識是膚淺的,態度是不堅定的,目的是不明確的,所以革命成功的概率也不大。

“大門已被那根梁柱撞得變了形,但還沒有被撞開。他們氣得發抖地準備使勁再撞一下,把它完全撞垮。每個人都愿意站得近些,以便在大門被撞開后第一個沖進去。教堂是藏著三百年來一切寶物的大寶庫呀,他們快活地貪婪地怒吼著,想起了那些漂亮的銀十字架,富麗的織錦,漂亮的銀邊墓石,宏偉的唱詩室;想起了在燭光輝煌的圣誕節和陽光燦爛的復活節等光輝的節日里,教堂里那些燈臺、圣體盒、圣龕和圣骨匣,都用黃金或寶石裝飾著,擺在神壇上;想起這些情景的時候,所有的假麻風病人和水腫病人,偽裝的高級執事和火災受害者,他們希望搶劫圣母院一定要比希望拯救埃及姑娘更強烈得多,我們還可以認為他們里面有些人不過是把拯救埃及姑娘當作搶劫圣母院的一個借口罷了,假若搶劫也需要借口的話。”

流浪漢們聯合起來營救愛斯梅拉達,實際上到最后這種想法只是一個幌子,更多的人還是奔著教堂的金銀財寶去的。他們做不到齊心協力去營救愛斯梅拉達,他們眼里沒有圣母院這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藝術瑰寶的概念,只想將其洗劫一空,大撈一筆。從這里能看出雨果對底層人民的起義并不看好,這也預示了巴黎公社的悲慘結局。

主題三:闡釋命運

既然雨果創作這本書的靈感就是來自“命運”二字,那么這本書的主題當然和“命運”息息相關。通讀全書,可以發現書中多次提到“命運”二字,書中的人物也都擺脫不了自己必然的命運。

愛斯梅拉達,多么美好的女孩,充滿愛心,因為錯愛一人,在命運的驅使下不得善終。

克洛德副主教,看似一本正經,實則渴求淫樂,內心瘋狂、變態。他愛著愛斯梅拉達,但他的愛是扭曲的,是沉重的,是充滿罪惡感的。他也無數次地抵抗命運,但最終無濟于事。第七卷第四章的標題就是“命運”二字。“他氣惱地扔掉了錘子,隨后他便頹喪地坐在桌前的椅子上,被高大的椅背擋住了,若望看不見他,有好幾分鐘若望只看得見他的拳頭緊握著放在一本書上。忽然,堂·克洛德站立起來,拿起一只羅盤針,默默地在墻上刻下這個大寫的希臘字:’ΑΝΑΓΚΗ。”“正當我自以為很有力量的時候,命運卻比我更有力量。唉,是命運把你抓住了,并且把你放在我私自做成的機器的可怕的齒輪下面了。”他在不遺余力地對抗過后,意識到命該如此,命運使然。

伽西莫多,命運讓外形丑陋內心善良的他愛著愛斯梅拉達,卻無力保護她。伽西莫多在保護愛斯梅拉達的同時,也在對抗著這個灰暗、陰郁的社會。但是他勢單力薄,依然改變不了痛苦、不幸的命運。

那個時代黑暗的制度和脆弱、無知的人們,最終導致了一場悲劇。這可能也就是所謂的’ΑΝΑΓΚΗ(命運)。

主題四:保護建筑

第三卷包括兩章:《圣母院》《巴黎鳥瞰》。通讀全書,我們可能會覺得雨果有時像一個專業的建筑師一樣,長篇大論地給我們介紹巴黎的各種建筑,這些內容似乎與這部小說關系不大,似乎是“閑筆”,讓讀者不解,甚至讓讀者生厭。但是像雨果這樣的大家、像《巴黎圣母院》這樣的巨著怎會有可有可無的“閑筆”呢?“閑筆”當然不“閑”。那么,雨果長篇大論地詳寫建筑又想表達什么呢?

雨果寫作這部小說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呼吁人們重視對巴黎歷史建筑的保護,也正是因為他的努力,巴黎圣母院后來確實得到了比較好的修復,巴黎人也開始關注歷史建筑的保護問題。

在第三卷中,作者首先仔細描摹了巴黎圣母院,細致到仿佛在帶領讀者游歷,通過它的每一個側面、每一塊石頭,來尋找時間、政治、宗教、流行時尚在它身上劃過的印痕。接著,作者從巴黎圣母院鳥瞰巴黎。

仔細品讀,能夠感受到文學大師的筆力雄厚,整個畫卷緩緩打開,巴黎就這樣浮現在讀者面前,栩栩如生。建筑也許會隨著歷史變遷、戰火紛飛而損壞,但文字中的建筑卻永遠留存下來,成為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

雨果激情澎湃地描繪了整座建筑和從鐘樓上看到的巴黎城市圖景,談到了圣母院的各個細節,熱情地頌揚她的美,為她在歲月流逝和革命中遭到的破壞嘆息。他還批判了各個流派的建筑師對圣母院的改造和增建,以及所有巴黎建筑蒙受的損失。他希望讀者靠想象還原15世紀的巴黎,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圣母院一樣,閃耀著史詩般的光輝,卻在城市發展中不斷被推倒,人們一邊在興建新建筑,一邊在拆除古建筑。雨果甚至痛心疾首地斷言:“我們的祖先有過一個石頭的巴黎,而我們的子孫將會有一個石灰的巴黎了。”

當時,在法國各個派別的革命過程中,巴黎的市區已經是一片狼藉了。拿破侖上臺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又下令改建。再加上教會的勢力逐漸衰落,不少教堂被拆除。為了建造新的居住區,又拆了不少歷史建筑。雨果對此非常看不慣,立志要保護巴黎所剩不多的歷史建筑。在《巴黎圣母院》的兩個版本之間,他還寫過一篇名為《對滅絕者的戰爭》的文章,主要目的就是拯救巴黎中世紀的建筑。他認為,那些不懂得保護民族建筑的人,才是最邪惡的人。

所以,雨果的寫作目的之一就是保護值得保護的哥特式建筑!對于美和丑、外表與內心的討論,只是第一層的“淺薄”故事。對于這個問題,譯林出版社的譯序表達得特別清楚:作者之所以要插入這一卷“閑文”(《圣母院》和《巴黎鳥瞰》),是因為他不滿足于講故事、編故事,他要兼做建筑史家和思想家。

從后來的一些情況和同時代人的評價來看,《巴黎圣母院》的出版確實對后來圣母院的修復和巴黎的建筑保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那么,為什么雨果非要在書中加上似乎與主題無關的第五卷第二章《“這個要消滅那個”》呢?

此處的“這個”指的是印刷術,“那個”指的是建筑。也就是說,雨果認為印刷術將會消滅建筑。這似乎和前面所說的保護建筑、為建筑被破壞而痛心的思想相矛盾。其實不然。

雨果的確大力倡導全民上下對建筑給予保護,但是他很聰明,并沒有否定變化。他在第五卷中將記錄人類一系列變化與行為的印刷術形容成人類的第二座巴別塔。雨果希望進步,但他希望在保留的基礎上進步;他對于城市的擴張沒有意見,反倒將其形容成首都的“當然潮流”;他理解這一切的發生,但是不解為什么要毀滅已經存在的“美”。

還有一個問題:當時,巴黎乃至整個法國遭遇強拆或破壞的建筑有很多,雨果為什么會選擇巴黎圣母院來寫呢?

因為這座教堂建于中世紀,前前后后一共建造了180多年,是哥特式建筑中最有劃時代意義的杰作。它的建造過程也是巴黎迅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了這座城市如何崛起,如何成為經濟、文化和國王統轄下的行政中心。

因為圣母院是巴黎名副其實的中心,行政區域由它開始向外劃分,與巴黎的距離以它為基準計算。它和王室的聯系非常緊密。從它建成開始,好幾個國王在這里結婚、出征、接受洗禮,就連拿破侖稱帝的時候也選擇在這里舉行加冕典禮。

正如雨果在小說里所描述的,這座建筑承載了太多的歷史痕跡,甚至已經變成了一個“活物”一樣的存在。

藝術特色

雨果嫻熟地運用諸多對比來塑造人物、凸顯主題,這堪稱本書的一大特色、一大亮點。

對比一: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美與丑的對比。

愛斯梅拉達、弗比斯外在的極致的美與伽西莫多極致的丑形成鮮明的對比。

對比二:人與人之間內在的美與丑的對比。

伽西莫多的心地善良與副主教的心狠手辣形成鮮明的對比;弗比斯的虛情假意與伽西莫多的堅貞不渝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整部作品中被描繪得最為生動、鮮活的就是伽西莫多和他的養父副主教二人的美丑對照。

伽西莫多雖然身體殘疾、面貌丑陋,但卻十分善良,只要別人給他一點點的愛,他就加以十倍甚至百倍的回報,就像他對愛斯梅拉達與副主教的愛一樣。而副主教則顯得極為丑惡,道貌岸然,毒如蛇蝎,不斷利用著伽西莫多對自己的忠誠,虛偽的人性中隱藏著他自私專制的心。二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比三:同一個人外貌與內心的美與丑形成對比。

最突出的便是伽西莫多這個人物了。伽西莫多奇丑無比,又跛又駝又聾又啞,他身上似乎集中了人間所有的丑陋;但如此奇丑無比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金玉般美好的心靈,他純潔、無私、忠誠,內在的美,使他變得崇高、偉大。渺小變成了偉大,畸形變成了美好,他外貌的至丑就更加突出了他內心之至美。

對比四: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內心美與丑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副主教的身上。

副主教青年時期也曾經是一個善良的人,有撫育兄弟、收養棄兒等善舉,他身上尚存著“美”的光芒。因此,他做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成了年輕有為的形象代表。

但是當他偶遇美女愛斯梅拉達后,他一直奉行的宗教的禁欲主義也無法讓他抑制自己。他瘋狂地追求愛斯梅拉達,一心想要占有她。遭遇拒絕后,長期壓抑著的欲望使他幾近瘋狂,他運用手中權力一再迫害不順從于自己的愛斯梅拉達,直至親手把她送上了絞刑架。獸性泯滅了人性,他也成了惡的化身。

這種前后不同行為的美丑對照,突出地說明了宗教神職如何異化和泯滅副主教的正常人性,深刻地揭露了宗教和教會的罪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對比五:巴黎城市環境本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巴黎城市和圣母院的自然環境和諧、美麗,但卻到處分布著絞架、刑臺、地下牢房、存尸墓場等,隨時發生著諸如愛斯梅拉達這樣無辜的人遭受摧殘、慘遭迫害等聳人聽聞的悲慘事件。

這樣的對比更表明了作者對巴黎和圣母院已然成為人間地獄的憤慨。封建王朝的腐敗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所以這本書在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朽。

對比六:巴黎不同時期、不同場景、不同態度下的社會環境形成對比。

雨果在書中安排了兩個王朝、兩個國王、兩個法庭、兩種審判,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會的主題。

雨果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對照原則”認為,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黑暗與光明相伴。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十分到位地運用了這個原則,美與丑形象的塑造相映生輝,在對比中塑造了人物,揭示了中世紀的黑暗,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語言風格

作為語言大師的雨果自然要在書中凸顯自己的語言功底。盡管這部小說是一個悲劇,但是,雨果并沒有一直用嚴肅、正經的口吻來描述,相反,很多話語妙趣橫生,極具諷刺和幽默的味道,而在諷刺和幽默的背后又帶有批判和抨擊的力量。

他描述外交官居約姆·韓“生活在地道里”,可喜的是歐洲最能“挖地道”的專家路易十一很欣賞他。看,連君王他都不放過,連帶戲謔一番。

甘果瓦在連連遇到倒霉事時說:“我多么愿意跳下河去,要是河水不這樣冷!”這一句話,把一個懦弱、虛偽的偽哲人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當伽西莫多被綁在恥辱柱上時,他遭到百姓的侮辱,那些俏皮的你一言我一語,看似幽默實則悲哀。

更有趣的是,很多筆者以為是現當代作家的哲思的話,在《巴黎圣母院》中處處可見:學問這姐妹起碼不會當面諷刺你,你要是對她好,她總會報答你,即使有時報答得不夠;每個駝子都雄赳赳氣昂昂,每個結巴都口若懸河,每個聾人都低聲細語,他最多覺得自己有點重聽。這些話是多么有趣啊,然而讀者在笑過之后又會感到無盡的悲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黄骅市| 乌审旗| 区。| 宜宾县| 涿州市| 广元市| 石城县| 常山县| 扎鲁特旗| 鞍山市| 南皮县| 江孜县| 团风县| 瑞金市| 花莲市| 城口县| 涪陵区| 交口县| 陆丰市| 准格尔旗| 武夷山市| 海伦市| 酉阳| 黄大仙区| 神农架林区| 灵寿县| 闵行区| 永顺县| 吴旗县| 吴江市| 宜兰市| 探索| 前郭尔| 原平市| 二连浩特市| 达拉特旗| 衡水市| 琼海市| 柯坪县|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