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好事
- 大明:我的父親是崇禎
- 枚池
- 2086字
- 2023-03-23 08:54:59
第一個不樂意的,就是文淵閣大學士魏藻德。
自去歲潼關失陷之后,京中那些達官貴人已然意識到了不妙,紛紛開始謀后路。
有官員變賣了田宅地產搶兌金銀,有官員將家財妻小早送回了老家,還有官員索性棄了手頭的差事,直接逃離了北京。
一時間,京中各處衙門缺員無數,連正常的運轉都難以維持。崇禎只得下了一道嚴令,凡京官無故離京者,一律按謀逆投敵論處,又命錦衣衛捉拿了幾個逃官投到詔獄,總算是嚇住了一些人。
魏藻德祖籍通州,無處可去,家里的田宅商鋪又是祖產,舍不得變賣,只能守著家中的金山銀山,膽戰心驚的過日子。
可他家的銀子再多,那也不是平白無故得來的,他想不通,憑什么要讓他們捐款助餉。
因此,平日里圓滑的魏藻德率先站了出來,苦著臉哽咽道:“皇上,臣為官以來,一直是兩袖清風,家中幾無余財。如今朝廷短了臣半年的俸祿,全靠親友接濟,這才能勉強度日。若是再助餉,家里可就真的就揭不開鍋了!”
他這一哭,接著便有數十個官員跪倒在地,哭鬧著求崇禎開恩,更有御史抬出了太祖成祖,哀嘆著大明江山淪落至此。
一時間,皇極殿這個大明朝的理政之處,竟成了哭祭的場所。
崇禎聽的怒不可遏,偏生又無法將這么多人一一治罪,只得厲聲道:“國事艱難如斯,爾等既不念國家大義,那朕也不必和你們客氣,王德化,你去和高時明說一聲,讓司禮監擬出個章程,三日之內,讓東廠將助餉的銀子收齊,若有不從者,以欺君大不敬論處!”
那個叫王德化的秉筆太監,聽到崇禎提起自己,連忙擲下筆站起身,連聲稱是。
聽到崇禎下了旨意,群臣哭聲更大,崇禎干脆不理會這些人,拂袖而去。
今日的廷議從南遷到勤王、又從練兵到助餉,上至內閣重臣,下到詹事翰林,爭的是不可開交。至于如何打退寧武關外的闖賊,到最后也沒說出個所以然。
眼見著這場廷議以鬧劇收場,幾位閣臣互看了幾眼,齊齊發出一聲嘆息。
李邦華和李明睿看向了丹陛一角的太子朱慈烺,遙遙施了一禮。太子朱慈烺極其恭順地還了一禮,神色淡然。
自古以來,居太子之位越久,與皇帝就越容易生疏,朱慈烺也是如此。
十歲之后,皇帝平日里理政都會將他帶在身邊,美其名曰觀政。實際上,他這個太子的意見,除了能得到父皇的幾句夸贊之外,影響不了任何決策。
隨著年齡漸長,他也漸漸摸透了崇禎的性格。他的這位父皇一向疑慮過甚,對任何事任何人都抱有深深的懷疑。
面對這樣的君父,朱慈烺早做好了言聽計從的覺悟,努力在父皇面前擺出一副謙謙君子的樣子。
對于朝臣,朱慈烺則擺出了不偏不倚的態度,與那些主動示好的朝臣處好距離,對那些雞蛋里挑骨頭的朝臣,則冷漠視之。
他看的很開,左右是崇禎的嫡長子,有了前朝國本之爭的教訓,崇禎和朝臣都對立儲一事諱莫如深,不論父親如何冷落生母周皇后,他的太子之位卻是無人敢撼動。
朝野上下,都道太子謙遜恭敬,有君子之風。虧他年紀輕輕,竟也努力做得一個寵辱不驚的君子。
至于原本他是什么樣子,連他自己都有些模糊了。
他走出文華殿,信步朝鐘粹宮而去。鐘粹宮是他如今的居處,位于景陽宮之西,承乾宮之北。
進了院門,朱慈烺卻沒有急著進前殿,而是站在了天井的石階上,仰頭看天。
雨終于停了下來,天空中烏云裂成了無數塊,露出湛藍的底色。
朱慈烺正看的入神,一個年輕的太監從殿內奔了出來,高聲叫道:“啊呦,我的殿下哎,仔細著涼了!”
太監說著,招呼著人去拿外衣,朱慈烺見是自己的貼身太監田存善,淡笑道:“不必再讓下面的人忙了,本宮這就進殿。”
田存善迎著朱慈烺進了前殿,殷勤問道:“殿下可曾用飯?光祿寺送來的早食怕是早就涼了,奴婢再去傳一份來。”
朱慈烺先是找了個椅子坐了下去,隨手拈起桌上的一本書,笑道:“不必了,讓徐嬤嬤去小廚房里隨便做些便是。”
崇禎有命,太子大婚之前,不需服事的宮女接近。鐘粹宮里,除了太監之外,便只有兩名年長的嬤嬤貼身服侍。
兩嬤嬤一姓徐、一姓黃,都是周皇后在信州時使喚過的貼身宮女,算是看著朱慈烺長大。
有了這層身份,兩人伺候起朱慈烺可謂是關懷備至。聽說太子還沒進食,兩人忙放下手中的活計,去小廚房做起了吃食。
過不多時,徐嬤嬤進了菇絲雞湯面,軟磨硬泡逼著朱慈烺用了兩碗,這才說道:“娘娘多日未見殿下,明日恰逢朔日,若是殿下得了空,不妨移步坤寧宮,和娘娘見上一見。”
聽徐嬤嬤提起了自己的母后,朱慈烺的臉上生出了向往之色。
因崇禎擔心后宮影響太子的成長,自十歲冠禮之后,朱慈烺就搬離了坤寧宮,獨自住在這鐘粹宮里。
鐘粹宮距坤寧宮不過一箭之地,對于母子二人來說,卻不啻于遠隔重洋。幾年來,除了朔望之日請安之外,也就是逢上節慶,母子才能見上一見。
得了徐嬤嬤提醒,朱慈烺這才想起,從二月十五向母親請安之后,就再沒去過坤寧宮,他當即說道:“徐嬤嬤,你去一趟坤寧宮,說本宮許久沒去拜見母后了,午間若無他事,就去伺候母后用膳。”
徐嬤嬤喜孜孜的去往坤寧宮傳話,朱慈烺則是先去了端敬殿。
端敬殿原本是他學習之處,自及冠之后,就成了視政之地。
司禮監遵從崇禎的意思,所有的奏疏都會抄送一份送到他這里,等他覽畢之后,在奏疏上寫了批復,這才會呈到崇禎那里批紅。
他進了端敬殿,剛在一摞奏章面前坐下,一個和他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從偏殿鉆了出來,手里拿著一封奏疏,笑著說道:“殿下,您的好事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