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最后的倔強
在這短短五個月中,韓信、韓王信、彭越,全部被殺。
“滅楚三英”被呂后親手干掉了其中兩個。這個女人非常不簡單,記住呂后這個人,下一戰是她的專場。
彭越不僅沒有得到善終,連尸身都沒能保全,他被劉邦剁成了肉醬,裝在罐里當作“恐怖禮品”,分發給了各諸侯。
其實主要是給兩個人看的,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此時吳芮已死)。或者說其實應該就是給一個人看的——英布。
人家長沙王老吳家,特別明白怎樣保全自己。吳家被封王后,就一直低調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領地讓給了劉氏宗族,又將自己的一部分精銳親兵分到荊王劉賈(劉邦堂兄)帳下,表明自己沒有威脅。
英布在收到這個“恐怖禮物”時正在打獵,當他看到昔日的一方英雄豪杰,如今被裝在了罐里,在那一刻,他已經下定了決心!
既然英雄末路,索性就再燃燒一次吧!無論結局如何,終歸要像個男人一樣迎接自己命運的結局!
英布下定造反的決心后,開始暗中部署,集結軍隊,偵察鄰郡。
雖然英布事事小心,但還是走漏了風聲。他也折在了一個小人物的身上。起因是英布寵幸的愛妾病了,于是被一個叫賁赫的小官給盯上了。
英布的愛妾多次去大夫家治療,正好這個賁赫住在那個大夫家對面。他是個比較會鉆營的人,認為這個拍馬屁的機會不能放過,于是總在英布的愛妾看病時,送去豐厚的禮物,還陪上司的女人在大夫家喝酒。
但這個賁赫比較倒霉,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他投資的那位愛妾在侍奉英布時,開始說賁赫的好話,稱贊賁赫是忠厚老實的人。但不知是這位愛妾平時就桃花外露讓人不放心,還是賁赫的名聲不好,抑或是趕上英布那幾天心情不好,總之英布聽后暴怒。你怎么知道有這么個王八蛋的?
雖然這位愛妾告訴英布說賁赫好話是因為收了人家禮,但英布仍然疑心她和賁赫有私情。
賁赫聽到風聲后大恐,稱自己有病不去上班。
英布聽說后更加惱怒,派人逮捕賁赫,賁赫展開了逃亡。賁赫一路向北,直奔長安而去,英布派出追殺的人沒能趕上。賁赫到了長安,上書告變,說英布要造反。
一向對于造反事件跳腳的劉邦,看了賁赫的報告,突然斯文起來,找來蕭何商量。
蕭何說:“英布不應該會這樣,恐怕是有怨仇誣陷他。還是先把賁赫關押起來,派人暗中試探淮南王吧。”
英布的心理素質不好,看到漢使前來,就殺了賁赫全家,起兵造反。
英布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劉邦釋放了賁赫,然后召集將領們,問道:“英布造反,咱們該怎么辦?”
和當初有人告韓信謀反時一樣,將領們還是那個套路:“出兵打他,活埋了這小子,還能怎么辦!”
夏侯嬰回家后和自己的門客談論此事,門客薛公說:“他本來就當造反。”
夏侯嬰說:“小點聲!不要命啦!陛下給他裂土封王,賜爵顯貴,面南聽政,立為萬乘之主,他為什么反呢?”
薛公說:“彭越、韓信都死了,這三個人當初都有功勞,自然會惹懷疑,所以肯定會反。”
夏侯嬰把這些話告訴了劉邦,并說:“我的門客原楚國令尹薛公,這個人很有韜略,您可以見見他。”
于是,劉邦召見了薛公。薛公說:“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計出上策,山東地區就不歸陛下所有了;計出中策,誰勝誰敗就很難說了;計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劉邦問:“什么是上策?”
薛公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楚國,吞并齊國,占領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本土,山東地區就不再歸陛下所有了。”
劉邦再問:“什么是中策?”
薛公回答說:“向東攻占吳國,向西攻占楚國,吞并韓國,占領魏國,占有敖倉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了。”
劉邦又問:“什么是下策?”
薛公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自己跑到長沙,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慮了。”
劉邦問:“你覺得英布將會選擇哪個計策?”
薛公回答說:“選擇下策。”
劉邦問:“為什么?”
薛公回答說:“英布原先本是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后代考慮,所以說他會選用下策。”
劉邦說:“說得好。”下令賜封薛公為千戶侯。
每個異姓王在造反時,總會有幾個搭上封侯末班車的人,像薛公說“不為子孫后代和百姓”都是瞎扯。不過,薛公開頭說得還是挺對的,出身決定了英布的見識。
我們來分析一下,薛公這三個計策的區別。
上策和中策,相同的地方都是取吳下楚。這個好理解,鞏固南方的地盤。區別在于上策是并齊取魯,中策是并韓取魏。
之前我們說過,韓地是天下之中,中國的“咽喉”啊!為什么不如齊地呢?關于這一點,劉邦是比較感同身受的。
采取中策,英布頂多就是下一個項羽。
英布采取上策就不好說了,至少他不會速敗。
別看韓、魏的中原土壤可能比齊魯大地更肥沃,但兩者的經濟實力和防御成本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齊國北邊有黃河、濟水,西邊有泰山,南邊有泗水,東邊是一望無盡的東海。所以從地勢上,一直有“東秦”的說法。關中是四塞之國,齊地其實也差不多,整個邊境都有天險守護,而且南可擊楚,北可伐燕,西取趙、魏,此地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這個地方還產鹽,經濟實力強勁,從管仲時代就是經濟發達地區。劉邦把整個山西高原全分了,但唯獨死死地攥著晉西南的河東地,也就是運城平原。因為那里有當時中國最大的鹽池。
關羽之所以后來被封神,擁有“神仙中的‘帝’級編制”,跟最開始作為老家守護神,守護運城鹽池有著很大的關系(講到北宋時我們會有涉獵)。鹽,就是那個時代的石油。
當年齊國靠著這片土地稱王稱霸了七八百年,韓信打下了這么多國家,全都沒正眼瞧,直至打到齊國,才下定決心威脅劉邦。
項羽豪氣干云,睥睨天下,北邊打成什么樣都沒當回事,但當韓信拿下齊地之后,竟然放下身段,開始恭維韓信。
這片土地,就是這么重要!
無論英布那邊選擇上策還是中策,劉邦都不好辦。但英布真的就選了那個下策。下策的東取吳越,西取下蔡,身歸長沙,實際上就是想憑淮河之險,搞地方割據。這種戰略五百年以后可以實行,此時卻不行,因為此時淮河以南的綜合實力太弱了,而且北面也遠不是摸索階段、拎不清的“五胡”。
中央以全國敵一隅,英布也不是項羽、韓信,所以無論怎樣,這都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敗局。
當你自己沒有戰略眼光的時候,需要身邊有高人幫你分析、謀劃;當你身邊沒有明白人時,你只能沒頭蒼蠅似的亂撞,最終的結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像薛公所說,說到底,英布就是個驪山囚徒,眼界就在那里。
劉邦進行預判時,英布也進行了戰前預測。造反之初,英布對將領們說:“陛下老了,打仗也打煩了,肯定不會親自帶兵,只會派遣將領來。諸將中我只害怕韓信、彭越,如今他們都死了,其余的人沒什么可怕的。”
英布在給屬下們打氣,其實差點兒真讓他猜中了,此時劉邦生病了,一開始并不想來的,但他家的呂后真不是個簡單的女人。
呂后再次出場。
劉邦一開始打算讓太子劉盈代替他出征,但呂后知道后,又開始找劉邦溝通去了。她很清楚,自己的兒子哪里見過那種陣仗,而且作為太子贏了無可賞,輸又輸不起,于是找劉邦哭訴:“英布天下猛將,諸將又跟您平輩,小孩子哪里控制得了您那幫虎狼之將,英布一聽說太子出征會大受鼓舞的。您雖然身體微恙,但仍請勉力一行。您躺在車上指揮,那幫將領就不敢不盡力。您雖勞苦,可卻是為了妻子兒女啊!”
劉邦聽后大罵:“這小子什么都不會,最后還得我親自上陣!”罵歸罵,但呂后說得確實有道理,劉邦在一通臭罵后,再次御駕親征了。
英布那邊上來向東攻打荊國,荊王劉賈出逃,死在富陵。英布合并了荊國之兵,又北上攻打楚國。楚國調動軍隊在徐、僮(今安徽省宿州市)之間和英布作戰,楚國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掎角之勢。
有人勸告楚將說:“英布擅長用兵打仗,百姓們一向畏懼他,況且兵法有云,咱們現在是在‘散地’作戰,一旦士卒危急就會四散奔逃。如今咱們兵分三路,他們只要打敗我們其中的一路軍隊,其余的就都嚇跑了,怎么能互相救援呢?咱們應該合兵一處,與他決戰。”
這是個讀過兵法的人說出來的話!
什么叫“散地”呢?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是這么說的,“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在自家國境內作戰的,叫作“散地”。為什么叫“散地”呢?在自家的這片土地上,人心容易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你可能會納悶,不對啊,在自家門口不是更應該同仇敵愾嗎?不是應該更容易激發斗志嗎?在很多體育比賽中營造出來的主場氛圍,威力可是相當的大。
這么說其實也對,但只能說萬事萬物皆有特例。
關于主場作戰,在別的事情上可能有優勢,但真到了生死關鍵的時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真打起仗來,當你一看見血,可能馬上就崩潰了。這個時候,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跑!對于國家和將領來說,在本土作戰最可怕的情況就出現了:作戰士兵不僅知道怎么跑、往哪里跑,還因為老婆、孩子非跑不可!你跑我跑大家跑,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所以《孫子兵法》中說“散地則無戰”。
那么,“散地”就真沒法打了嗎?
本國打防御戰時,如果必須進行埋伏戰或野戰,這種帶有攻擊性的戰斗,要盡量用外鄉人!用我在“背水一戰”時說的那句話:你跑不了了,意識到拼命才能活下來,才會激發戰斗力,愛拼才會贏!
那是不是本鄉人守本土就不行呢?也不是,另有妙招。
本土人守“散地”時,壓根兒就不能帶隊伍出去打!要迅速堅壁清野,將所有人跟糧食、財富聚攏到城里,憑城死守!
為啥這就行了呢?
因為這相當于把他全家的后路斷了,全家現在跟他在城里共存亡了!他保衛的還是自己的媳婦,城破了媳婦就沒了!只能玩命了!
老話講“慈不掌兵”,什么叫“掌兵”呢?真是帶著隊伍,指哪兒打哪兒,揮斥方遒,無限風光啊?心不狠是干不了這個活兒的!
古時候,所謂“掌兵”,就是斷了你的所有退路!毀滅了你的所有念想!調動起你心中的全部恐懼!激發出你身體內的全部獸性!再給你一把刀,讓你殺出個未來!珍惜我們今天有各種各樣退路的美好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