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無所畏懼,因為越怕什么就越來什么

墨菲定律的四大基礎內容:第一,任何事情都不會像它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第二,所有任務的完成周期都會比預計的時間長;第三,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錯的可能,那么就會有極大的概率出錯;第四,如果你預感可能會出錯,那么它就必然會出錯。

壞運氣:是命中注定還是暫時“水逆”?

時常聽見身邊有人抱怨:“我的運氣太不好啦,什么壞事都能被我碰到!”高考時,總害怕自己發揮失常,結果真的考砸了。面試時,總擔心自己說得不好,結果真的語無倫次了。投資時,總認為自己買的股票會虧損,結果真的虧得一塌糊涂。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壞運氣”總是讓人哭笑不得,同時又讓人產生懷疑,是不是有一雙“命運之手”正暗中操控所有事物的發展呢?那些不如意的事,是命中注定還是暫時“水逆”呢?

稍微懂點數理思維的人都知道,這種“怕什么就來什么”的情況,完全可以用墨菲定律來解釋。只要我們還是“地球人”,就不可避免地會被墨菲定律影響。那么,究竟什么是墨菲定律呢?

1949年,一項名為“MX981火箭減速超重”的實驗轟動了全世界。這項實驗的發起者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工程師愛德華·墨菲。他想通過這項實驗測定人類對于加速度的承受極限到底有多大。在實驗過程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需要在16名受試者的座椅支架上安裝16個傳感器。每個傳感器上有兩根接線,如果接反了,則不能正常讀取數據。

當實驗人員安裝好所有的傳感器之后,愛德華·墨菲驚訝地發現,自己最害怕發生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幾乎所有傳感器的接線都安裝反了!

愛德華·墨菲認為是自己在設計傳感器時考慮不周,才導致“意外情況”發生,因為他沒有想到會有人將接線安裝反了。事后,他還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錯誤的方式被處理,那么最終肯定會有人以錯誤的方式去處理它。”這句話正是“20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定律——墨菲定律”的前身。

墨菲定律被提出時,歐美國家的經濟、科技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西方人被一種盲目的自信和樂觀精神籠罩,相信人類能夠戰勝所有的困難,有能力改造一切,沒有什么問題是解決不了的。而墨菲定律的提出,卻給盲目自信的人潑了一盆冷水。

人們漸漸意識到,只要事情有出錯的可能,就會有人把事情做錯。而且,事情越復雜,參與的人數越多,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

再后來,人們進一步剖析了墨菲定律,并提出墨菲定律的四大基礎內容:第一,任何事情都不會像它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第二,所有任務的完成周期都會比預計的時間長;第三,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錯的可能,那么就會有極大的概率出錯;第四,如果你預感可能會出錯,那么它就必然會出錯。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墨菲定律無處不在!”比如,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越害怕發生的事情,越會發生;越擔憂的事情,越會出現紕漏;越想避開的難題,越有可能變成瓶頸……

那么,難道我們只能消極地看待墨菲定律,將它當成命中注定的壞運氣,然后接受命運的安排嗎?當然不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墨菲定律也是如此!

一方面,墨菲定律讓我們知道,人類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最壞的情況隨時可能會發生,無論是對科學技術,還是對概率,我們都不能盲目相信。另一方面,墨菲定律又提醒我們,要充分考慮每一種可能性,做好全面的預防工作,這樣就有可能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因此,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墨菲定律,既要理解、接受它的消極含義,又要努力發揮、利用它的積極面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能夠透過它發現自身隱藏的積極情緒的力量,這才是墨菲定律帶給我們的最大益處。

好運氣:一場漫長等待后的空歡喜

我們身邊從來不缺乏“幸運兒”,他們做什么事情都特別順利——看到滿意的工作,一面試就順利通過;遇到心儀的對象,一表白就能成功在一起;玩個游戲都是歐皇附體,讓非酋們羨慕不已……

為什么好運氣總是降臨在這些“幸運兒”身上呢?科學家可能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好運氣是一種奇妙且玄的東西。有時好運氣會一直伴隨你的左右,無論你做什么事情都很順利;有時好運氣又離你很遠,讓你諸事不順。

還記得2018年的幸運“錦鯉”女孩“信小呆”嗎?她本來只是一位普通的“90后”女孩,就職于一家普通的IT公司,從來沒有辦理過護照和簽證,從來沒有出過國,唯一一次坐飛機還是因為出差辦事。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女孩,卻被幸運之神眷顧,在某支付平臺舉辦的轉發贏錦鯉活動中,獲得了一億元大獎。

這種好事的發生概率為億萬分之一,但它為什么偏偏就發生在“信小呆”身上呢?我們只能用好運氣去解釋。

如果一件事情有好壞兩種結果,最后一定會誕生一個“倒霉蛋”和一個“幸運兒”。

有人相信好運氣是需要等待的,于是選擇守株待兔,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幸運之神的垂青。但在一場漫長的等待之后,得到的卻只是一場空歡喜。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和建筑師。就像人不能沒有金錢一樣,人不能沒有運氣。但是,要想有所作為就不能等待好運氣光顧。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發生,就是不會發生不勞而獲的事。

可見,好運氣可能隨時降臨,也可能永遠不會降臨。在好運氣降臨之前,我們也需要有所作為,而不是單純地等待天上“掉餡餅”。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更幸運呢?

第一,為好運降臨創造條件。海明威曾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在好運氣降臨之前,我們有必要有所準備——做好周全的計劃、增強自身的實力等。

第二,好性格更容易帶來好運氣。英國心理學學者查爾斯·懷斯曼致力于研究運氣心理學,他認為那些“幸運兒”與其說是因為有好運氣而獲得成功,不如說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和性格最終導致了成功。那些積極樂觀的人更善于把握機會與創造機會,而那些孤僻、刻板的人,往往讓機會和好運悄悄溜走。

第三,相信好運能夠帶來積極的力量。牛津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福克斯在《為什么幸運的人一再走運,不幸的人繼續倒霉?》一書中寫道:“真正的樂觀主義并不是帶著粉紅色的眼睛看世界,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甚至為了長遠的更大回報忍受眼前短暫的痛苦。”

相信好運的人更容易獲得好運,因為這種相信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進而獲得樂觀、自信和掌控感。在這種積極心理的影響下,我們會更加努力地生活,更加認真地工作,不畏困難坎坷,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

第四,好運氣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在分析行為成敗的因素時指出,運氣只是成敗的因素之一,其他更重要的因素還包括歸納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身心狀態和其他外界因素等。

如果我們只想依靠好運氣獲勝,顯然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墨菲定律,還是韋納理論,都從側面提出警示:壞運氣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好運氣隨時可能降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壞運氣降臨前做好預防,在好運氣降臨前做好準備。沒有人會一直倒霉,也沒有人會好運連連。好運氣永遠屬于有實力、有計劃、有準備的人。

只要有可能發生,就一定會發生

在經典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男主角庫珀給女兒取名叫“墨菲”。這無疑是一個充滿暗示性的名字。當庫珀驅車送兒子、女兒去學校的途中,車子突然爆胎了。兒子認為,這是墨菲定律。女兒責問庫珀,為什么要以壞事給她取名字?庫珀解釋說:“墨菲定律并不是說一定會有壞事發生,而是說只要有可能,就一定會發生。”

電影中許多情節體現出墨菲定律的正確性與客觀存在性——我們永遠無法阻止所有意外的發生,只要有一點可能性,就應該做好選擇與充足的準備。

在電影的最后,當所有人都認為庫珀不能回來時,他卻回來了。這便是墨菲定律的積極面——哪怕好事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只要有可能發生,就一定會發生。

有人可能會問:“什么是可能性呢?”可能性就是事物發生的概率,包含在事物之中,預示著事物發展趨勢的量化指標,是客觀論證,而非主觀驗證。在任何一個關于“可能性”的故事中,人們都是奇跡的締造者,一切皆有可能。

霍金曾經說過:“宇宙未來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繼續膨脹下去;二是收縮以至于坍縮成一個點。”無論霍金的觀點是否正確,都足以說明人類科學的視角已經延伸至遙遠的宇宙未來——現今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這也是關于宇宙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的探討。

人類本身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地球上有七十多億人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同時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不能說乞丐就永遠無法成為千萬富翁,也不能說平民就永遠無法步入政壇,無法站在權利的頂端。每個人的未來都是充滿可能性的,無論他處于社會的哪個層次,無論他有什么樣的經歷,都有可能獲得成功,都有可能創造奇跡。

霍金身患痼疾,卻能憑借自己的大腦,以及兩根能動的手指,暢游科學的海洋,甚至推動了人類的科學進程。“可能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彰顯。其實,每個平凡之人都能擁有不平凡的人生,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大大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將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在固定型思維者看來,人的能力是先天產生的、不變的,失敗是因為自身的能力有限。他們不愿意接受挑戰,不愿意接受改變,不愿意發掘生活中充滿可能性的事物,而只愿意做自己認為有能力完成的事情。

在成長型思維者看來,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他們喜歡挑戰一切,不畏懼困難,懂得在批評和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自己,進而獲得成長與進步。他們注重激發自己的潛能,認為未來充滿了可能性!

在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影響下,往往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故步自封和不斷進取。

關于宇宙未來的可能性、關于人類文明進程的可能性、關于人類科學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只能去想象、推測,卻難以改變。但是,關于我們自身未來的可能性,我們卻能將它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說,無論什么事情,只要有變壞的可能,我們就不能沒有防范意識。同樣的道理,無論處于怎樣的困境之中,只要還有一丁點向好的可能,我們就不能放棄,就要為之付出努力。

凡是有可能出錯的事,就有可能被做錯

人人都會犯錯,再聰明的人也無法把所有事情都做正確。這也是墨菲定律的一個重要體現——凡是有可能出錯的事,就有可能被做錯。我們不要僥幸地認為,這種小概率事件很難發生。事實上,它發生的概率高得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飛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有關數據表明,飛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概率是三百萬分之一。換句話說,假如我們每天乘坐一次飛機,也要飛上8200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事故。但現實的情況卻是,機毀人亡的事件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再比如,曾經轟動世界的“泰坦尼克號郵輪沉沒事件”——建造者曾宣稱這是一艘永不會沉沒的輪船,因為它的噸位大且設備完善。但在1912年4月的首次航行中,泰坦尼克號郵輪還是在一片遠離密集冰川的海域上,與冰川相撞了。

很多人認為,這艘輪船發生事故的概率太小了,所以并沒有配備太多的救生艇。即使在災難發生前有過多次預警,人們也沒有太在意。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僥幸心理,認為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極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事實卻與之相反,正是由于疏忽大意,正是由于人們缺少安全意識,從而加大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上面這種現象也可以用統計學中的“大數定律”來解釋:某一個極小概率發生的事件,當實驗的次數趨向于無窮大的時候,縱觀整個發展歷程,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概率趨向于1,也就是說,必然會發生。這就好比做一項工作有很多種方法,其中一種方法出錯會導致事故的發生,那么肯定會有人按照這種方法去做。所以,我們不能認為事件發生的概率小,事件就不會發生了。

僥幸心理會讓我們松懈大意,進而低估事故的發生概率,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那么,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有可能出錯的事”呢?

第一,不要抱有僥幸心理。僥幸心理是人類的自我保護本能。當我們遇到壓力、風險、危機,感到焦慮不安,心理失去平衡的時候,僥幸心理便會“挺身而出”,進而產生一種不確定的樂觀情緒。這種不確定的樂觀情緒支撐著人的精神層面。但它并不是基于現實產生的,甚至與現實相反,它的作用就是讓人的失衡心理及精神狀態得到暫時的穩定。

在某些情況下,僥幸心理會讓人產生樂觀的心態。但對于一些懶散之人,或者對于想要投機取巧、一夜暴富、一勞永逸的人來說,僥幸心理就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和行為。比如,有的人總想通過賭博、炒股、博彩等行為實現人生飛躍。

因此,面對“有可能出錯的事”,我們不要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它一定不會發生,應該做到防微杜漸,以客觀嚴謹的態度去面對。

第二,未雨綢繆,做好預防工作。中國有一句話叫“飽帶干糧,晴帶雨傘”,意思是說,就算吃飽了飯出門,也要帶足干糧;哪怕晴天出門,也要帶上雨傘。在面對“有可能出錯的事”時,我們也應該未雨綢繆,做好預防工作,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每一種可能性。這不僅是一種有遠見的保護措施,也是一種降低風險的有效手段。

第三,正視錯誤,汲取失敗的經驗。如果錯誤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我們就應該正視錯誤,并且汲取失敗的教訓。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特里法則”,它源于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理特里的一句管理名言: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為正視錯誤的人將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

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出現錯誤與失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對待錯誤與失敗的態度將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當錯誤不可避免地出現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正視錯誤,汲取失敗的教訓,避免以后出現同樣的錯誤。要知道,錯誤的潛在價值在于其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事都沒有它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首先我們應該分清,任何事物都會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被大腦錄入、處理后的主觀認識物,另一種是現實世界里的客觀存在物。

每個人看待事物、理解事物時都會受到主觀認知的影響,但這種主觀認知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事實,甚至與客觀事實完全相反。因此,我們在看待、理解或判斷某個事物時,不能僅依靠主觀認知,還應該尊重客觀事實。

什么是主觀認知呢?主觀認知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思想意識等。從根本上來說,主觀認知也是客觀事實的反映,但由于經過了大腦思維的整合和加工,于是就存在著符合現實、脫離現實,或者超越現實、歪曲現實等多種情況。

什么是客觀事實呢?就是真實存在于個體經驗之外,存在于個體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的客觀真實的事物。在客觀世界里,一切都具有真實性。無論客觀世界有多么寬廣,又有多少事物在發生著變化,也無論我們是否接受和適應,它們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最真實的存在。

從根本上來說,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客觀事實是主觀認知的基礎,而主觀認知是客觀事實的反映。

不過,主觀認知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并不是機械的、死板的、不變的,也不是完全照抄照搬的,而是隨著外界事物和內在心理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且,這種反映往往還是綜合的、經過大腦處理的,有時候甚至是復雜的、歪曲事實的反映。

這樣一來,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差異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事物,可能只是主觀認知里的樣子,而不是客觀事實里的樣子。

當我們能夠分清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之后,就會更加自覺地從客觀事實出發,而不會過分依賴于自己的主觀認知,更不會以個人的想象和喜好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且,當我們以客觀事實為標尺來檢驗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時,就會發現很多事確實沒有表面看起來那樣簡單。只有尊重客觀事實,不以主觀認知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我們才能將犯錯的概率降到最低。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人的大腦存在兩個系統,也就是大腦處理信息時往往依賴于“兩個系統”,其中一個系統傾向于感性,它能夠快速地、自動化地、情緒化地處理信息,另一個系統傾向于理性,它能夠有邏輯性地、有意識地、慎重地處理信息。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處理一些簡單的信息時,會運用到感性思維,而在處理一些復雜的信息時,則會運用到理性思維。

當然,每個人的思維習慣不同,即使面對同樣的問題,有的人依賴于感性思維,有的人則依賴于理性思維。然而,我們在看待、理解和判斷某個事物時,應該盡量運用理性思維。

所謂理性思維,就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和邏輯推理基礎之上的思維方式。它能夠讓人們有效避免主觀情緒的影響,讓人們在思考、處理問題時不沖動、不憑感覺行事,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本身。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理性的人,卻有偏向于理性思考的人。他們在思考、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更看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是自身的情感體驗。每個人的主觀認知不同,對于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樣,但這并不會改變客觀事實。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客觀事實,以更多的理性思維去思考,不能總被主觀認知控制。

總之,墨菲定律說的并不是宿命或概率,其前提是“可能出錯的事”,也就是說某個事物本身并不完善,有出錯的可能性,雖然不能確定何時發生,發生在誰的身上,但肯定會發生。這便是客觀事實,也是對“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的最好注解。

永遠不要放棄重來一次的機會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人都難免會犯錯,都會遇到挫折和失敗。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世界上便沒有誰比誰更幸運。而在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心態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果你不能調整好心態,可能永遠就會被困在墨菲定律中,越是努力,就摔得越厲害。

一位男士暗戀自己的女同事很久了。于是,他決定寫一封飽含愛意的情書給女同事。他買來最貴的筆和紙,思考了很久很久,用美麗的英文花體字寫了一遍又一遍,稿紙也撕了一頁又一頁——哪怕是一個詞沒有用對,或者一筆寫得不好,他都覺得不完美,要撕掉重寫。就這樣一直寫了很久,他也沒有寫出一封令自己滿意的情書來。

因為他越想寫好,手就越抖,就越容易出錯。他絕望地看著垃圾桶里滿滿的廢紙團,最終心灰意懶地放下手中的筆,他決定不寫了。他感覺自己再怎么努力寫,也不可能寫好了。

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糟糕的事情太多了。你越想把某件事情做好,就越容易出錯;你越害怕某件事情發生,最后偏偏就發生了。這也符合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糟的可能,那它就真的可能變得更糟。

上面那位男生為什么寫不好一封飽含愛意的情書呢?因為他給自己制訂的目標太高,從而導致自己內心過于緊張,手不自覺地產生了“目的性顫抖”,心中產生了“目的性恐懼”。這樣一來,他越努力想要寫好,就越寫不好。

可見,如果我們將階段性目標制訂得太高,也不見得是好事。如果我們每天制訂的都是極限的學習計劃或工作計劃,那么我們最后往往會陷入墨菲定律之中。那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會分解目標,將極限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階段性目標,然后逐一完成。另外,我們還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害怕失敗。

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學上著名的“瓦倫達效應”,其實是真實發過的一個故事:

瓦倫達是一位高空鋼索表演者,他技藝高超,心理素質極佳,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可是,在一次高空表演中,瓦倫達卻失足掉落,不幸身亡了。

事后,大家都感到很惋惜,同時也在討論:瓦倫達為什么會失誤呢?

瓦倫達的妻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含淚給出了回答:“我早就有預感,他這次表演可能會出事,因為以前每次表演前,他都自信滿滿,專心為表演做好準備,而不會去想表演是否成功;這次表演前,他卻一直在說‘這次表演太重要了,一定不能失敗,絕對不能失敗’。”

后來,人們把這種專心做事,不在意這件事的意義和結果,不患得患失的心態,稱為“瓦倫達心態”,又把這種害怕失敗而最終導致失敗的情況稱為“瓦倫達效應”。

生活中很多人會受到“瓦倫達效應”的影響。比如,一位籃球運動員在比賽前提醒自己一定要進球,而他的大腦中往往會出現沒有進球的情景,這一情景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發揮,而現實的情況就是——最終真的沒有進球。

所以,害怕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假如你在做某件事情之前不去考慮太多問題,不被功利心困擾,專心去做那件事情,那么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成功。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失敗者。當你因為心理原因或者外界干擾而失敗時,請不要氣餒,你要相信自己,相信只要在未來自己能夠注意細節,注意小錯誤的影響,那么就能有效地避免大錯誤的發生。因為大的失敗都是由一連串小的錯誤組成的。

當失敗不可避免地出現之后,我們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灰心氣餒,而是立刻行動起來,彌補自己的錯誤,讓失敗的影響力逐漸縮小。最后一定要記住,永遠不要放棄重來一次的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专栏| 太仆寺旗| 许昌县| 光山县| 雷波县| 兰坪| 林周县| 防城港市| 改则县| 城口县| 拉萨市| 从江县| 黄冈市| 蕲春县| 扎鲁特旗| 和龙市| 元阳县| 盐津县| 枣庄市| 江津市| 沙田区| 罗定市| 克山县| 韩城市| 呼和浩特市| 前郭尔| 西昌市| 文安县| 湖南省| 拉孜县| 寻甸| 肥城市| 民和| 苗栗市| 景洪市| 祁连县| 泰安市| 鄢陵县| 黄梅县| 湖北省| 龙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