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有多少只貓:用費米推定推算未知
- 日本東大案例學習研究會
- 3691字
- 2023-03-15 17:18:18
第1章
費米推定的基本體系
本書的目的是通過解決費米推定的問題,培養邏輯思維、假說思考、模型化、定量化等“思考過程”。但是,很多人遇到費米推定問題時(比如被問到“全日本有多少根電線桿”等),都會感覺無從下手。因此,本書將為這樣的人提供費米推定理論的骨架,即“基本體系”。
記住“基本體系”后,當突然被問(比如被面試官問)“××的數量有多少”時,就會立刻反應過來這個問題屬于體系中的哪個類型,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費米推定的“基本體系”如下一頁圖所示。
怎么樣?用詞稍微有點特殊,所以可能會難以理解。那么,接下來,我就來逐一為大家講解。
補充一句,這個體系是費米推定的“基本體系”,并不能將費米推定的所有問題全都網羅進來。比如“汽車市場規模的增減有多少”這個問題,屬于圖上“流量問題”的一種應用。嚴格意義上來講,“市場規模增減”的問題并不包含在這個體系中。但是,理解“流量問題”中的“宏觀銷售額推算”(如“汽車的市場規模有多大”)之后,就相當于獲得了解決“市場規模增減”問題的鑰匙。

也就是說,本書提出的費米推定的“基本體系”只適用于基本的費米推定問題。但同時,它也可以為解決更復雜的應用問題提供助力。本書只涉及少量應用問題,希望可以另尋機會,講解應用問題的解法。
接下來,就來簡單講解一下“基本體系”圖中各個術語的含義。
(1)“存量問題”和“流量問題”
什么是存量和流量?
費米推定的問題大致可分為“存量(stock)”和“流量(flow)”兩大類。接下來就先解釋一下這兩個詞語。
根據詞典上的定義,“存量”是指“某一時間點上存在的經濟總量的規模”,而“流量”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變化或生成規模”。僅憑這個就能理解“存量”和“流量”的人,語文水平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
簡而言之,“存量”就是指“某物在某一時間點上的存在量”,而“流量”是指“某物在一定時期內的變化量”。下面就以“汽車”為例,一起來思考一下吧。
存量和流量的具體案例——汽車
“日本的汽車總量”和“汽車在日本的市場規模(全年)”,究竟哪個是“存量”,哪個是“流量”呢?
“日本的汽車總量”是“存量”,而“汽車在日本的市場規模(全年)”是“流量”。市場規模(全年)是指汽車在日本國內的年銷售總額,即“在一年這個特定時期內,汽車在日本銷售的總量(金額)”。
打個比方,“存量”就相當于“容器中的水量”,而“流量”則是“一定時間內從水龍頭流入容器(或從容器流出)的水量”。后者“流量”的特征是會規定一個時間范圍,比如“1分鐘10升”等。

(2)“擁有類型”和“存在類型”
擁有類型和存在類型的定義
解決費米推定的問題時,必須沿著某條線索,也就是說以某物為單位來計算數量。當該線索是“擁有某物的主體”時,這個問題就屬于“擁有類型”。而當該線索是“某物存在的空間”時,這個問題就屬于“存在類型”。
換言之,思考“擁有類型”的問題時,要從“誰有”著手,而思考“存在類型”的問題時,要從“在哪”著手。
比如,“日本有多少對耳環”這個問題。
大家看到“耳環”,會聯想到什么呢?
在解決費米推定問題時,可以這樣來聯想,比如“耳環”→“年輕女性擁有的耳環”→“個人”。也就是說,可以聯想到擁有“耳環”的主體,即“個人”。然后,再以“個人”的數量為單位,計算“日本的耳環數量”。
再列舉一個問題,“日本有多少根電線桿?”
這次大家又能從“電線桿”聯想到什么呢?
“電線桿”→“家周圍的電線桿”→“家周圍的土地面積”→“1根電線桿所占的土地面積”。這種聯想也是可以成立的吧。也就是說,可以聯想到“電線桿”存在的空間,即一定的“占地面積”。然后,以1根電線桿的“占地面積”為單位,計算出日本的電線桿總量。
解決“擁有類型”的問題時,除了上述“以個人為單位”之外,還有“以家庭為單位”“以法人為單位”等方法。以家庭為單位時擁有的主體是家庭,以法人為單位時擁有的主體是法人。
另一方面,在解決“存在類型”的問題時,除了上述“以面積為單位”之外,還有“以區域為單位”的方法。下面就再來具體講解一下“以面積為單位”和“以區域為單位”。
存在類型的分類——以面積為單位和以區域為單位
“存在類型”的解法可分為“以面積為單位”和“以區域為單位”兩種。“以面積為單位”是指以“抽象的空間”為單位的解法。而“以區域為單位”則是指以“有具體名字的空間”(比如都道府縣)或“有具體形態的空間”(比如車站)為單位的解法。
舉個例子,假設“在日本,平均每50米見方有1根電線桿”。這里“50米見方的面積”就是計算時采用的單位,也是答題者設定的抽象空間,所以可以認為是“以面積為單位”的解法。
再比如,當以都道府縣為單位,計算日本的美術館總量時,計算的單位就會變成“東京都”“神奈川縣”等具有實際名字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思考“各個都道府縣平均有多少美術館”,所以可以認為是“以區域為單位”的解法。
就像這樣,“存在類型”的解法有兩種,一種是以“抽象的空間”為單位,一種是以都道府縣這樣的“具體空間”為單位。
“區域單位”除了有具體名字的空間外,還包括“公園”“車站”等名字比較抽象(相較于固有名詞而言),但“有具體形態的空間”。為了方便講解,本書將“公園”“車站”等空間歸入“區域單位”(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公園”“車站”也會被歸入“面積單位”或“個人單位”。關于這些,請通過后面的例題進行確認)。
(3)“宏觀銷售額推算”和“微觀銷售額推算”
宏觀銷售額推算和微觀銷售額推算的定義
接下來講解一下“流量問題”中的“宏觀銷售額推算”和“微觀銷售額推算”的區別。
在本書中,你可以認為“宏觀銷售額推算”≈“市場規模的推算”,而“微觀銷售額推算”≈“1家店鋪或幾家店鋪的銷售額推算”。
“宏觀”和“微觀”的差別,說白了就是規模的差別。“宏觀”的規模相對較大,“微觀”的規模相對較小。也就是說,“宏觀銷售額估算”計算的是“大規模”的銷售額,而“微觀銷售額估算”計算的是“小規模”的銷售額。因此,“日本的市場規模”→“規模大”→“宏觀銷售額估算”,而“1家店鋪的銷售額”→“規模小”→“微觀銷售額估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規模的大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另外,本書涉及的“流量問題”僅限于“銷售額(日元)”或“數量(個)”。因為本書的主要內容不是自然科學領域的費米推定,而是商業領域或公共政策領域、日常生活中的費米推定。自然科學領域的費米推定是指以“自然”為對象的費米推定,比如“沙灘上有多少粒沙子”等。要想解決這類問題,大概會需要一定程度的“理科”知識。因此,本書只能放棄這部分內容。
宏觀銷售額推算和微觀銷售額推算的方法
本書建議這樣計算:
“宏觀銷售額推算”→“主要從需求方角度推算”
“微觀銷售額推算”→“主要從供給方角度推算”
順帶一提,“需求方”是指“買方”,“供給方”是指“賣方”。
下面就一起來思考一下“日本的汽車市場規模”這個“宏觀銷售額推算”的問題吧。
推算“日本的汽車市場規模”時,很難從“供給方”的角度展開計算。即便將汽車的銷售方分為國內制造商和國外制造商,并且只考慮主要企業的銷售額,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正確地把握這些企業的特征。
要想推算“日本的汽車市場規模”,還是要依據日本國內的需求。針對“汽車的市場規模”這個問題,計算單位設定為擁有汽車的主體—“家庭”會比較合適。
也就是說,面對像“汽車的市場規模”這樣“宏觀銷售額推算”的問題時,我們更建議從“需求方”或是“買方”的角度來思考。
接下來,再思考一下 “微觀銷售額推算”的問題,比如“某家星巴克的銷售額”。
估算“某家星巴克店鋪的銷售額”時,相反,我們更建議從“供給方”的角度來計算。因為只要去過星巴克,就能直觀地想象作為供給方的星巴克店鋪,更準確地把握一家星巴克店鋪的座位數、營業時間、設備使用率、翻臺率等信息。綜合這些要素,制定計算公式,就可以推算出“某家星巴克店鋪的銷售額”了。
另一方面,從“需求方”的角度來推算“某家星巴克店鋪的銷售額”是非常困難的。請試想一下位于丸之內①的星巴克每天要接待的客人。這些客人中有外國人,也有日本人,即便是日本人,也分為游客、學生,還有白領等。要把握各個客戶群體有多少人、在什么時候消費了多少金額等信息,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要想從“需求方”的角度來計算“星巴克的銷售額”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曲線救國”。方法如下。
先計算“咖啡店的市場規模”這個“宏觀銷售額”,然后再假設星巴克的市場份額(%)。“咖啡店的市場規模”乘以星巴克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得出“星巴克(企業)的總銷售額”。最后再除以星巴克的店鋪數,這樣就能求出“(1家)星巴克店鋪的銷售額”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樣計算出來的銷售額不是像“丸之內的星巴克”這樣某家特定店鋪的銷售額,而是“每家星巴克的平均銷售額”。
1家星巴克的平均銷售額= 咖啡店的市場規模 × 星巴克的市場份額 ÷ 星巴克的店鋪總數
我們可以通過“宏觀銷售額”,計算“微觀銷售額”,請大家記住這樣特殊的解法。

這些都是對培養思考力非常有幫助的參考書。尤其是《鍛煉地頭力》(細谷功 著),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知識。
腳注
①丸之內位于東京,是日本著名的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