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多學多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有一次,我給一個同事介紹SCOR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介紹了供應鏈分析的4個維度,也就是4個P:第一個P是Process,即流程分析;第二個P是Performance,即績效分析;第三個P是Practice,即實踐;第4個P是People,指的是人。
說到“實踐”的時候,同事問我:“什么是實踐?”
我愣了一下,沒想到他會問這個問題,隨后不自覺地脫口而出:“實踐就是做法啊!”
這位同事是一名資深咨詢師,我本來理所當然地認為,像他這樣資深的人不應該問這么簡單的問題,所以他問的這個問題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后來一想,也就明白了:一是一個人可以問任何問題,二是“實踐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并不簡單。
什么是實踐呢?
為什么SCOR模型把實踐看得這么重要呢?
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度思考,因為這恰恰是供應鏈管理的關鍵。
如果我們比較不同企業,比較不同企業的管理,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企業的產品方向和理念都很接近,或者說大同小異,但企業經營的結果卻相距甚遠,或者說差異巨大。
阿里巴巴、京東和某些電商公司都是做電商的,為什么阿里和京東做得好,幾乎成為全球標桿,而某些電商公司做得不好,被賣來賣去,甚至淪落到賣不出去的地步?其原因,就是企業的做法不同。
2020年6月,成立僅僅5年的電商公司拼多多在市值上超過了京東,為什么呢?無非做法不同;同樣都是IT公司,小米和華為的做法不同,所以小米是小米,華為是華為。由此看來,正是因為每個企業的做法不同,所以才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企業,也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一個企業之所以做成這個樣子,或者做成那個樣子,原因就是企業領導者實踐的結果,也就是實踐道路的不同。
企業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不管你的理念多么好,也不管你講了多么好的故事,如果沒有做出來,那就只停留在口頭上。這樣的企業領導者可能只是個暢想者,但不是實踐者;如果做出來了,做成了,那就是成功者、實干家。老干媽辣椒醬現在家喻戶曉,但據說老干媽創始人陶華碧并不識字,她做企業就靠兩個字——拼命。有人說,她連省長、市長都不見,只見村主任,其原則是“誰能幫我解決問題我見誰”,這就是她的實踐。
我輔導過不少釀酒企業。同樣的高粱,有人釀出了瀘州老窖,有人釀出了二鍋頭——當然,二者都是名牌產品。不過,瀘州老窖的釀酒師可能看不起那些不起眼品牌的釀酒師,他一定會覺得好好的高粱沒釀成好酒,簡直就是糟蹋糧食。我們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是有道理的:糧食都是一樣的,釀出來的酒卻不一樣;好酒一瓶能賣上千元,普通酒一瓶才賣幾十元,不是糟蹋糧食是什么?其實,歸根結底,這就是實踐的不同。
同樣的木材,有人做的家具價值幾十萬元,有人做的家具就只能賣一兩千元,這也是實踐的不同。
供應鏈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做供應鏈管理的人就是要多學多做,加強實踐:一是自己要做出好東西來,二是如果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趕緊學過來。有一次,我和兩個同事吃飯,邊吃飯,邊討論解決方案。其中有一個同事講:看見別人做好了,學過來,就是解決方案;自己研究明白了,做好了,也是解決方案。我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
企業管理就是實踐,每個公司都有其獨特的做法,這些獨特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區分企業的差異,或許就是這些差異成就了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管理的理論往往是在總結現有實踐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所以理論總是落后的,而實踐則往往領先。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實踐,更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論斷。我覺得,實踐對于供應鏈管理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為什么呢?一方面要虛心學習,另一方面要相信自己。說到虛心學習,很好理解,畢竟有很多企業做得那么好,值得我們去學習;說到相信自己,也好理解,如果自己認準了某個事情,下決心去做,是有可能做好的。
確實,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沒有做好。但是,別人是別人,我是我。別人做不好,并不意味著我做不好。換句話說:即使所有的人都做不好,我還是有信心可以做好。
為什么呢?因為我和別人的實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