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超越
- (美)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1954字
- 2023-03-14 17:01:26
孤獨致死
一項近期調查顯示,40%的成年人聲稱自己感到孤獨,大約4260萬45歲以上的成年人聲稱自己長期感到孤獨。在《孤獨是可恥的》一書中,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卡喬波說:“社會隔離對健康的影響與高血壓、缺少鍛煉、肥胖或者吸煙的影響相當。”
有證據表明,孤獨對公共衛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研究表明社會隔離會損害人體的免疫功能,提升炎癥的發生概率,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和糖尿病。
約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被孤立的人或孤獨的人同有強大社交網絡的人相比,他們患冠心病的風險高出29%,中風的風險高出32%。
孤獨不僅會使我們暫時生病,它實際上正在殺死我們。一項研究發現,孤獨感、社會隔離、獨居能夠使死亡風險分別上升26%、29%和32%。
主觀上感到孤獨、客觀上同他人分離,這樣的人面對的死亡風險最高。孤獨構成的死亡風險同吸煙相當,是肥胖的兩倍,老年人和那些沒有足夠社交的人早亡的可能性要比普通人多出一倍。
沒有人能幸免于孤獨帶來的可怕后果,而且沒有任何人類基本需要的滿足能夠取代深厚的情感聯結——金錢、名譽、權力、人緣,甚至歸屬和接納也不能。然而,我們常常訴諸這些途徑,并錯誤地希望它們能夠代替滿足我們對情感聯結的需要。利奧·布勞迪在回顧人們的各種名利追逐行為時指出,人們對名利的渴求常常基于“對接納的憧憬”,以為名利會讓自己在余生都感到被愛、被接受和被追捧。
但是,這樣的憧憬常常是假象,名利遠不能給我們帶來滿足,很多已經獲得名利的人都可證實這一點。盡管追求愛情與權力的動機看起來毫無關聯,但在1962年《社評》雜志一篇名為《愛情與權力》的文章中,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提出,愛情與權力實際上有共同的動機——努力逃離孤獨。摩根索認為,權力和愛情為達到相同的目標采用了非常不同的策略:“愛情通過自發的相互依存實現新的結合,權力通過單方面的強制要求實現結合。”
但是,如摩根索指出的,權力只是親密關系差強人意的替代品。他說:“愛情至少能夠接近且在短暫的瞬間實現親密,而權力只能給人以假象。”沽名釣譽也是如此。摩根索認為,為了使自己的人生完整,對權力的追逐總是不可避免地使人想要得到更多的權力。這造成了一個諷刺的結果——最有權的人最孤獨。正如摩根索所說的那樣,這有助于解釋那些對權力最渴望的人(比如希特勒)為什么需要不斷地要求他人稱其為“我們親愛的領導者”。
孤獨可能是名人自殺的原因之一。如卡喬波指出的:“百萬富翁、億萬富翁很容易感到孤獨,很多運動員也常常感到孤獨。很多人想要成為他們的朋友,但是如果所有想要和你做朋友的人,都只是覬覦你所能給予的物質或是社會利益,你會有何感受?”
以受到瘋狂追捧的同性戀小說家斯蒂芬·弗雷為例,他在采訪了一位烏干達政治家之后企圖自殺——這位政治家試圖以死刑處罰同性戀。在這次采訪后不久,弗雷說:“我前思后想,試圖分析到底是什么從內心消失了。我整個人仿佛變得空空如也,曾經的我已經全都不在了,只有一種感覺襲來——一切都該結束了。”
弗雷在酒店房間里吃掉他能搜集到的所有藥物,喝掉所有的伏特加之后昏了過去,失去了反應。后來,電視制片人和酒店員工破門而入,發現了他。“一個如此富有、名聲顯赫的成功人士怎么可能抑郁呢?”他后來在網站上寫道:
孤獨?我幾乎每天都能收到人們寄來的請柬。我會出現在溫布爾登的皇室包廂里,朋友們熱情又慷慨地邀請我加入他們——今年夏天或許是去法國南部,或許是意大利、西西里、南非、哥倫比亞,或許是美國。我有兩個月的時間寫一本書,之后還要啟程參加《第十二夜》在百老匯的巡演。
我可以再念一遍臺詞,看看自己是否得了雙相情感障礙。如果我在接受治療并且沒有抑郁,我有什么權利感到孤獨、悲傷、絕望?我沒有這個權利。但是話說回來,我也沒有權利不去擁有那些感受——感受并非是人們有權或無權做的事情。
歸根結底,在所有問題之中,孤獨是最可怕也是最令人矛盾的一個。
孤獨如此肆虐,我們的社會到底哪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孤獨如此肆虐,我們的社會到底哪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承認自己孤獨,他會背上污名;如果他公開表示想去結識新的密友,人們會認為他犯了禁忌。但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們正在做著一些與社會聯結背道而馳的事情,然后我們來問為什么自己感受不到彼此間的聯結。”斯坦福大學共情與利他主義研究教育中心科學主管愛瑪·塞佩萊如是說。她寫道:
我們對生活的優先級的排序,以及我們對事物的優先級所做的排序,常常有悖于我們對歸屬的強烈需要。無論我們追求的是物質商品還是精神愉悅,是經濟上的改善還是社會的進步,我們都在徹底地偏離宗旨。我們并沒有看到最大的幸福來自情感聯結,無論是與家庭的聯結還是與宗教、社會團體的聯結,這些聯結都是來自比自己更強大、更具超越性的東西。我們如此迷惘,而且這么多人都感到迷茫、焦慮、抑郁、孤獨,這都是有原因的。
讓我們從錢開始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