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廟堂與江湖:范仲淹傳·憂樂人生(第二部)
- 滕非
- 2606字
- 2023-03-06 16:34:31
第四章 朝堂風(fēng)云
景德四年
范仲淹在應(yīng)天府書院砥礪求學(xué)的那幾年,大宋王朝發(fā)生了許多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1007年,史稱景德四年。景德,是宋真宗皇帝使用的第二個年號。真宗皇帝趙恒執(zhí)政二十六年,他一共使用過五個年號。這五個年號分別是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和乾興。
就在真宗皇帝將年號改為景德以后,大宋朝發(fā)生了一件雖不很重要,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事件。這一年,皇帝趙恒派人來到盛產(chǎn)瓷器的江西,將這里的一個小鎮(zhèn)欽定為皇家御用瓷器的制造基地。從那以后,這里出產(chǎn)的皇家瓷器底部皆書以“景德年制”四字,這也是如今以瓷器聞名世界的景德鎮(zhèn)的由來。
景德四年開春,真宗皇帝決定要去祭拜一下他的祖先們。宋初,皇帝陵園設(shè)于鞏縣,鞏縣雖離京城不遠,但皇帝出行不是件小事。一是要有一定的儀式和規(guī)制;二是朝中文武百官都要一同跟隨。
臨行之前,真宗皇帝對朝廷的大小事務(wù)都進行了安排。他先是任命大臣陳堯叟為東京留守,負責(zé)處理京城的一應(yīng)事務(wù),同時又任命宦官劉承珪勾當皇城大內(nèi)公事。將一內(nèi)一外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后,皇帝又任命代理三司使丁謂為隨駕三司使,負責(zé)他出行的后勤保障工作。
這年正月初,真宗皇帝一行浩浩蕩蕩地從京城出發(fā)。
帝輦發(fā)于京師,沒幾天便經(jīng)中牟到達鞏縣。到達鞏縣以后,真宗皇帝便住在了永安鎮(zhèn)的行宮。稍作休整,第二天凌晨時分,皇帝一行便乘馬出發(fā)前往皇家陵園。在陵園,他先是拜祭了伯父、太祖皇帝趙匡胤的永昌陵,然后到父親太宗皇帝趙炅的永熙陵進行了拜祭。隨后,真宗皇帝又逐一到各位皇后以及前輩王爺?shù)牧陮嬤M行了拜祭。
祭奠完成之后,真宗皇帝并沒有直接回京,而是去了一趟西京洛陽。
也許是在皇城待久了,也想看看京城之外的景色,到達西京之后,他在這里多住了幾天。
住在洛陽城的真宗皇帝沒閑著,他到洛陽各大景點轉(zhuǎn)了轉(zhuǎn)。皇帝先是專程到龍門進行了游覽,參觀了龍門石窟,并差人尋到了曾在此為官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后人,對其進行了厚賞。另外,他還到漢代大將軍紀信的陵墓和東漢名人魯恭的祭廟進行了參觀。在游玩之余,真宗皇帝命人在西京建太祖皇帝神殿一座,并下令在西京設(shè)國子監(jiān)和武成王廟,以示對先人的尊重。
西京之行結(jié)束以后,真宗皇帝沒有原路返回,他又去了一趟鄭州,然后才返回京城。
這次出行,出發(fā)時間是正月初,返回京城的時間是三月。真宗皇帝這一行一出京整整轉(zhuǎn)了兩個月,皇帝的身體和心靈都得到了一定的放松。
帝王無小事,這次巡游,真宗皇帝的本意是祭祖尊先,見帝意如此,群臣爭相迎合,致使真宗皇帝沉浸在一個崇天信古的怪圈里。真宗皇帝的一心執(zhí)著,無意間卻給大宋朝朝廷上下釋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信號,大宋朝上上下下開始重新研判朝廷的政治走向。
郭皇后于這年的四月末去世。按照常制,真宗皇帝任命宰相王旦為園陵使,總負責(zé)郭皇后的陵墓及下葬工作。此時,朝臣們還沒從皇帝那里捕捉到什么敏感的政治跡象。
這年八月,朝廷還下令正式改用了林特、李溥等人的新茶法。在改法的前一年,舊茶法年收茶稅七十三萬八千零五貫。改法以后,兩年共收了七百零九萬二千九百六十五貫。朝廷收入大大增加,舉朝上下皆大歡喜。因此,新茶法的建議者和執(zhí)行者三司鹽鐵副使林特、江淮都大制置茶鹽發(fā)運副使李溥都得到了升遷。
總體看來,這是大宋朝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一年。本來天下太平,大家都活得好好的。但也就是在這一年,看到國家治理有方、百姓安居樂業(yè),真宗皇帝卻覺得自己還該做點兒什么。郭皇后死后,他心里一直覺得空落落的。想來想去,他想起了年初祭拜皇陵的事情。真宗皇帝眼前一亮,他終于為自己找到一件有意義的事:為太祖、太宗兩位皇帝修史。
修史可不是一件小事,首先得安排得力的人員。他將人選的范圍定在了自己的宰相班子。幾經(jīng)考慮,真宗皇帝欽命宰相王旦掛帥監(jiān)修,由知樞密院事王欽若、陳堯叟,參知政事趙安仁,翰林學(xué)士晁迥、楊億一起為本朝修史。
順便說一下,因為這次掛帥監(jiān)修國史,王旦大宰相的身份得以正式明確。
在宋代,宰臣們都要身兼館職。兩年前宰相畢士安去世時,王旦的身份雖然只是參知政事,但已經(jīng)代理國史館的職務(wù),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宰相,只是沒有正式任命。如今,隨著這一任命的正式下達,王旦大宰相的身份得到了正式的明確。自此時起,真宗一朝王旦為相的時代正式啟幕。
在朝中,相信任何一個對政治敏感的人都會隨時隨地地關(guān)注著皇帝的一舉一動。從祭拜皇陵開始,到皇后去世,再到詔令修史,真宗皇帝種種舉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引起了很多大臣的關(guān)注,只是此時還沒把它上升到政治現(xiàn)象的高度。皇帝對此類事件的熱衷,大部分人只是把它們當成了單個事件,并未引起更多的關(guān)心。很多人沒有過多地去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也沒有太多迎合圣意的舉動。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對政治不敏感,很快就有一個人跳了出來。
就在這年十一月,發(fā)生了一件對大宋王朝國運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而事情的發(fā)起人,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名叫趙湘。說其微不足道,是因為他在歷史上沒留下什么大名,既不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娜宋铮矝]留下什么讓人矚目的成就,而且這個人當時的身份和職務(wù)也實在不高:殿中侍御史。
這位趙湘是一個極善投機的人,擅長揣摩上意,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yīng)并把握機會。這一天,趙湘放著好好的本職工作不做,操心起了皇族和國運的大事。
看到大宋朝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太平盛世,同時又看到真宗皇帝對于祭拜、神道的熱衷,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這名從八品下、辦公室連座位都沒有的殿中侍御史突然上言,請求真宗皇帝封禪。
一時之間,朝堂嘩然。
先看看什么是封禪。
顧名思義,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稱之為封禪。封禪活動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舉行,其聲勢之浩大,一般都被看作朝廷彰耀文治武功的表現(xiàn)。
趙湘雖人微言輕,但他這一請求卻對大宋王朝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同時也極其重要的意義。他的想法雖然荒唐,但真宗皇帝真就答應(yīng)了。
趙湘這一建議雖然荒唐,卻極大迎合了真宗皇帝的心意。客觀地說,大宋朝當時并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真宗皇帝也難說是一代圣主,難道滿朝文武沒一個頭腦清醒的嗎?
當然有。趙湘的建議一提出,就遭到了無數(shù)人的反對。
首先反對他的是宰相王旦。王旦說:封禪之禮,曠廢已久,若非圣朝承平,豈能振舉?
真宗皇帝也說:朕之不德,安能輕議?
說實話,真宗皇帝這么說只是自謙。他不是沒有動心,他表態(tài)的味道怪怪的,很耐人尋味。一個“朕之不德”,便把反對的所有聲音全部都壓下去了,細品一下不難看出他對此事的態(tài)度:你們反對封禪,是不是認為朕“不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