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潛: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研發紀實
- 高仲泰
- 1892字
- 2023-03-07 17:11:20
序 奔向全海深探索時代
探索未知是人類的天性。
進入15世紀之后,歐洲地理探險活動突然間大量增加,世界歷史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及至16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等航海強國為開疆拓土、擴大勢力范圍、尋求東方財富,先后派出以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為首的船隊遠征探險。
這些勇敢的探險家歷經磨難,終于繞過非洲南端,開辟了從歐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路,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完成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開啟了全球化的進程。
當時亦屬強國之列的中華帝國正處于明朝統治時期,受到明朝皇帝支持的鄭和船隊在1431年至1433年第七次航行之后卻告終結,再無聲息,盡管無論是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還是船隊規模、航線距離,鄭和船隊都比歐洲探險家們的船隊要高出一籌。
今天我們回望這段歷史,不能不感慨:多少年來,“鄭和下西洋”一直是我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可是,為什么我們600年前的航海能力和優勢沒能得到傳承與發揚,進而擴大海權以構建“藍色文明”、繁榮經濟,卻反而在后來受到海上強敵的欺侮,使這個昔日的“航海大國”成為絕響?
事實上,在我國,至少遲至約180年前鴉片戰爭打響,海洋問題才真正開始被國民所認識。而那之后大約100年,深海以其廣闊的空間、豐富的資源,開始成為人類探索的重要區域,各國一直致力于研制各種深海潛水器。
1930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威廉·畢比乘坐潛水球下潛183米,1934年又乘坐它創造了下潛923米的紀錄,成為當時轟動世界的新聞。據說,這位教授對大西洋深處的海底世界嘆為觀止,他后來寫道:“只有蒼茫的太空本身,才能與這神奇的水下世界相媲美。”
1948年,瑞士皮卡德父子設計制造的潛水器下潛到了1370米的深度,人類終于成功地潛入了千米以下的深海。1960年,美國“的里雅斯特”號載人潛水器潛入了馬里亞納海溝底部。1995年,日本的“海溝”號無人潛水器,也在馬里亞納海溝底部潛航。
我國的深海探索雖然起步較晚,但可謂后來居上。
1986年,我國第一艘深潛救生艇完成試驗,下潛深度300米,掀開了我國載人深潛新篇章。2002年,我國7000米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立項,此前我國研制的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只有600米。2012年,我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和集成研制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問世,創造了當時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7062米的世界紀錄。2017年,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研制成功,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化,關鍵設備國產化”。
特別令人矚目的是,2020年,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到10909米,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臺下潛到“挑戰者深淵”的載人潛水器,也是全球首次同時將3人帶到海洋最深處。這同時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全海深探索的時代。上述這些,堪稱我國深潛科研團隊在落后西方先進國家50年的情況下,經過20年的艱苦探索和守正創新而創造的奇跡。
目前,全世界可潛入6000米以上深度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僅有8臺,分別屬于中國、美國、法國、日本和俄羅斯。
很高興看到譯林出版社推出《深潛: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研發紀實》一書。這是有關我國載人潛水器研發題材的首部科普文學作品,也是一部記錄我國深海戰略性高技術發展之路的科技主題出版物。它將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從立項、設計、研制到海試的歷程娓娓道來,詳實描述了“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接連創造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的重大時刻,也生動展現了深潛科研團隊團結協作、拼搏奉獻的精神風貌。
尤為欣喜的是,我在書中還看到了我所熟悉的葉聰,他與同伴們乘風破浪、勇攀高峰的身影,豈不也是國人從“望洋興嘆”到“走向深海大洋”的一個縮影?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著的《歷史哲學》中的一段話:“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新聞里傳出喜訊,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神舟十四號順利交接,成功創造了“雙舟伴宮闕,六君會天宮”的佳話。恰如之前深潛的壯舉,將深海探索推向前所未有的深度,載人航天的新突破同樣令國人深受鼓舞,領略到“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豪邁。
深海迄今仍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也是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的主戰場。作為國之重器,深海潛水器的研發、應用對于我國經略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建設海洋強國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相信《深潛: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研發紀實》的面世,能夠激發公眾更多地關注深海、探索深海,感受新時代中華民族濃濃的海洋情懷!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尹傳紅
——屈原
——居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