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舉的夸贊,公孫續并未沉迷于其中,見文舉扯出了兵力的問題,他思考了一會兒,決定考驗他一番,問道:
“仲平,既然你說到兵力的問題,眼下你覺得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夠增加兵力。”
聞言,文舉知道這是公子故意考驗自己,沉思片刻,略顯猶豫:“公子,對于征兵,舉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一般這樣說,后面的話肯定不好聽,不過不讓你講,估計這天也沒法聊下去了,公孫續撇嘴:“但說無妨?!?
文舉深吸一口氣,像是鼓起莫大的勇氣:“公子,誠然,您想從流民中吸納兵力,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不過,不知您想過沒有,自光和七年黃巾之亂起,連年混戰,我漢族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可以預見,未來還會繼續下降。
“到那時,還會有多少流民,恐怕吃不上飯的不是已經餓死,就已經當了兵。雖然公子這次占了先機,引來了幾千流民,但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身體狀況極差,已不適合當兵,排除掉老弱婦孺,能符合當兵的恐怕不到五成。
“而且,估計這已經是幽州一半的流民了,以此法下去,短時間內能夠招到不少人,但也只是一竿子買賣,所以,此法不得長久?!?
“公孫續心中詫異,當初自己提出來的建議真的只是為了收攏民心,哪里會想到這么深遠,見文舉片刻間便說了一大通道理,看來他肚子里是有貨的,臉色嚴肅起來:
“仲平既然能看出此法的弊端,在征兵方面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可否細細道來?”
文舉面色不變:“固所愿也。舉以為或可實行‘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讓現在的士兵終身世代為兵。
“一來可保證兵源的穩定性,可隨時滿足我們打仗的需要;二來嘛,在這種制度下,士兵就相當于一種職業,作戰經驗可以世代相傳,戰斗力也能夠提升,遠非招募來的士兵所能比。”
公孫續眼前一亮,之前自己重心還沒放在兵力上,自然沒想到這么多。經文舉提醒,突然反應過來,這不就是世兵制嗎。
對于世兵制他腦中有些記憶,確實,在戰亂中,世兵制能夠保證兵源的穩定性,相比于募兵制有不少優點,但也有些問題需要解決。
最重要的一個便是士兵的自愿性問題,大家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誰愿意讓自己的兒子、兄弟也當兵,一個不注意,可就斷子絕孫了。
當然,解決的辦法他也是知道的,不過他并沒有說,看向文舉:
“如你所說,你怎么能夠讓現有的士兵同意他的兒子或是兄弟繼續當兵,要知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這……亂世當用重典,若有不愿者,唯有鎮壓?!?
看你長得眉目清秀,料想心腸也壞不到哪去,沒想到你卻動不動就鎮壓,說的倒是干脆,當真是人不可貌相。公孫續翻了個白眼:
“萬一將他們逼急了引起兵變怎么辦?”
“這……”
文舉一時之間無言以對。
而公孫續此時卻作高深莫測之態:“我這兒倒是有一個辦法,不若仲平聽聽如何?”
文舉滿含期望的看向公孫續:“公子請說!”
“我認為士兵之所以不愿,其根源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好處,正所謂財帛動人心,要是我們許之以重利,不怕他們不答應。
“因此,我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民兵分離,為士兵專門另立戶籍,我將之稱為士籍,同時頒布法令,言明其與民戶、屯田戶的不同,并加之優待政策,如此一來,還怕他們不愿嗎?”
文舉聽了眼前一亮,一臉服氣的看向公孫續:“公子此法甚妙,舉遠不能及也?!?
見狀,公孫續很受用,不過也沒有驕傲,畢竟他只是一個搬運工而已,在文舉崇拜的眼神下,只聽他繼續說道:
“不過,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應該將士兵的家屬聚在一起,集中居住,統一管理,這也解了士兵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在戰場上極大的發揮出戰斗力?!?
這話說的就有點虛偽了,解決后顧之憂說得好聽,主要還是以這些家屬作為人質,防止士兵叛變。
公孫續沒好意思將真實意圖說出來,但不妨礙文舉聽明白,不過文舉聽后表情卻沒有變化,相反更加佩服公孫續了。
公子這剛柔并濟的手段倒是用的嫻熟,不過也好,沒有點手段,又怎么能夠在亂世當中立足,若是一般人,我文舉還不屑跟隨。
公孫續自然是不知道文舉心中的想法,因為他突然想到城東的那片房子,于是有些激動的看向文舉:
“仲平,你說若是將世兵制與以工代賑的辦法結合起來,將士兵們的家人接到城東的那片新房居住,是不是能省不少力。
“以我觀之,流民們絕對住不完所有的房子,剩下的便可分給士兵們的家屬住,實在不夠,還可繼續修,反正我們有的是糧食?!?
公孫續自己都為這個想法感到意外,越說越興奮,這真是無縫銜接啊,當初無心插柳,現在卻成了秧,而且他越想越覺得可行。
文舉聽了有些疑惑:“公子說的世兵制莫非就是剛才舉所說征兵之法,細細想來,倒是貼切?!?
公孫續點頭,而文舉卻是驀然一驚,激動的上前抓住公孫續的手,不可置信的說道:“公子,你實話實說,是不是早就計劃好了這一步?是了,連名字都起好了,肯定是早有謀劃。
“虧我還大言不慚的指出公子從流民中募兵的弊端,原來公子早有打算,而且一環扣一環,真是羞煞我也?!?
感受到文舉臉上激動、懷疑、激動、羞愧的情緒變化,公孫續一時無言,還沒反應過來,只見文舉松開他的手,后退一步,莊重的一躬到底:
“公子之才令人萬分欽佩,舉愿留于公子身旁,為公子效力,還請公子答應。”
見狀,公孫續經過短暫的愣神后,變得欣喜,上前扶起文舉:“仲平不必如此,我答應就是了,不過,以仲平之才,以后少不得要麻煩你了?!?
被公孫續扶起后,文舉也是一臉欣喜:“主公莫要如此說,此乃舉之福氣耳。”
文舉真心實意的投效,公孫續感到非常開心,之前想要對文舉的猜測做出解釋的心思早已拋之腦后,不管了,過程什么的都不重要,結果最重要。
冷不丁的聽到“主公”二字,讓他抖了個機靈,連忙說道:“仲平萬萬不可,稱呼公子便可?!?
開玩笑,眼下公孫瓚還在,雖然他的家業遲早都是自己的,但什么時候給卻是一個問題。
要是讓公孫瓚知道今天這事,雖然未必會翻臉,但多少還是會引起父子之間的隔閡,沒必要,而且公孫瓚對他也不錯,他覺得可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