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正說道:開皇天子楊堅病危,這消息如陰霾般迅速籠罩了整個皇宮。短短不到半個月,曾經叱咤風云、開創大隋盛世的楊堅,已病得形消骨立,氣息奄奄地躺在病榻之上。
病榻前,燭火搖曳,光影在墻壁上晃蕩,似是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無力掙扎。楊堅目光渾濁卻透著幾分眷戀與不甘,他強撐著病體,命人將太子楊廣喚至跟前,又宣眾大臣入殿。一時間,殿內氣氛凝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大臣們神色各異,或憂心忡忡,或暗自揣測,腳步都放得極輕,生怕驚擾了這病中的天子。
楊堅的兩個弟弟楊素、楊方也位列其中。楊素身為隋朝重臣,歷經數朝,智謀過人,在朝中威望極高,此時他神色恭敬,目不斜視,靜靜地站在一旁,看似沉穩,實則內心也在暗暗思忖著局勢的走向。楊方則微微皺著眉頭,眼中流露出對兄長病情的擔憂。
楊堅抬了抬手,聲音微弱卻又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廣兒……”楊廣立刻趨身上前,跪于榻前,做出一副悲痛萬分的模樣:“父皇,兒臣在。”他的眼中似有淚光閃爍,臉上滿是關切與焦急。
楊堅看著眼前的太子,思緒仿佛飄回了往昔。楊廣自幼聰慧,在諸多皇子中嶄露頭角,在平陳之戰中更是立下赫赫戰功,為大隋的統一大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年來,楊堅對他悉心培養,寄予厚望,才將太子之位授予了他。如今,自己大限將至,這江山社稷便要托付于他了。
“朕……朕時日無多了。”楊堅頓了頓,劇烈地咳嗽起來,楊廣連忙伸手輕輕為他撫背。待咳嗽稍緩,楊堅接著說道:“等朕駕崩之后,你便登基為帝。這大隋的江山,你要好好守護……”楊廣重重地點頭,聲音哽咽:“父皇放心,兒臣定當不負所望,以江山社稷為重,保我大隋繁榮昌盛。”
接著,楊堅又看向眾大臣,目光一一掃過他們的臉龐:“諸位愛卿,朕在位數十載,與你們一同開創了這大隋天下。如今朕將去,望你們能繼續輔佐太子,盡心盡力,莫要辜負了朕的信任。”眾大臣紛紛跪地,齊聲高呼:“臣等定當肝腦涂地,效忠新帝!”聲音在殿內回蕩,震得人耳鼓生疼。
楊素上前一步,躬身說道:“陛下寬心,臣必當竭盡所能,輔佐太子治理天下。”他的聲音堅定有力,在這寂靜的殿內格外清晰。楊堅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場面之下,實則暗流涌動。楊廣表面上悲痛哀傷,對父親的遺言恭恭敬敬,可內心卻早已按捺不住對皇位的渴望。這些年,他為了爭奪太子之位,費盡心思,在父親面前偽裝成一副仁孝恭謹的模樣,如今終于要得償所愿,怎能不激動?
而大臣們之中,也并非人人都對楊廣心悅誠服。有的大臣私下里對楊廣的為人有所質疑,只是在這皇權至上的時代,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心中暗自擔憂,不知楊廣登基之后,會將大隋帶向何方。
楊方心中亦是五味雜陳,他看著病榻上的兄長,心中滿是不舍與悲痛。對于楊廣,他雖無過多的成見,但也深知這皇位的更替,往往伴隨著朝堂的動蕩。他暗自思忖,日后定要多加留意,希望能在這風云變幻的局勢中,為大隋的穩定盡一份力。
楊堅交代完后事,似乎耗盡了最后一絲力氣,緩緩閉上了眼睛。殿內頓時哭聲一片,楊廣趴在榻前,放聲大哭,那哭聲悲慟至極,不知情的人定會被他的孝心所感動。可誰也不知道,這哭聲之中,究竟有幾分是真的悲痛,幾分是即將登上皇位的喜悅。
隨著楊堅的駕崩,大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楊廣在眾大臣的簇擁下,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大隋的第二位皇帝。登基大典當日,皇宮內張燈結彩,鼓樂齊鳴。楊廣身著龍袍,頭戴皇冠,端坐在龍椅之上,俯瞰著殿下的群臣。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種難以掩飾的興奮與驕傲,仿佛整個天下都已在他的掌握之中。
然而,楊廣即位之后,一系列的舉措卻讓人大跌眼鏡。他大興土木,修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百姓們苦不堪言,繁重的勞役使得民不聊生。同時,他又好大喜功,頻繁發動對外戰爭,試圖開疆拓土,卻并未取得理想的戰果,反而使得國內經濟遭受重創,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在朝堂之上,楊廣也逐漸暴露了自己的本性。他猜忌心極重,對那些曾經輔佐他登基的大臣也漸漸起了疑心。楊素雖位高權重,但也逐漸感受到了楊廣的不信任。楊廣開始重用一些阿諛奉承之輩,朝堂之上風氣日下,正直的大臣們紛紛敢怒而不敢言。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廣的統治變得愈發殘暴,各地起義不斷爆發。曾經輝煌一時的大隋王朝,在楊廣的統治下,逐漸走向了衰落的邊緣。而這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之中,為楊堅當初的決定埋下了伏筆。那個在病榻前信誓旦旦要守護大隋江山的楊廣,終究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君主,將父親辛苦打下的江山,一步步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是后話暫且不提,楊廣登上皇位給父親上謚號文皇帝,封原配妻子蕭氏為皇后,奸臣宇文化及為相國,楊素,楊方,都有任用,其余老臣像韓擒虎,定彥平,賀若弼等辭官養老不在過問朝中之事這是后話暫且不提,翻過頭來在說楊廣。新帝登基,風云初起
楊廣站在那巍峨的宮殿之上,望著腳下匍匐著的群臣,心中涌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復雜情緒。今日,他終于登上了這夢寐以求的皇位,成為了大隋王朝的主宰者。
登基大典的儀式莊重而繁瑣,陽光灑在他那身華麗無比的龍袍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儀式結束后,楊廣微微仰頭,深吸一口氣,仿佛要將這天下的一切都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他深知,從這一刻起,自己不再是那個只需在父親面前謹小慎微、偽裝仁孝的太子,而是要獨攬乾坤、主宰萬民命運的帝王。
按照皇室的規矩,楊廣首先要為駕崩的父親楊堅上謚號。他站在宗廟之中,神色凝重,周圍的氣氛莊嚴肅穆。楊堅一生文治武功,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 300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開皇之治,讓天下重歸一統,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思索良久,楊廣最終決定為父親上謚號“文皇帝”。在他心中,父親的文治之功足以彪炳史冊,這一謚號也算是對楊堅一生功績的一種肯定。
處理完父親的謚號之事,楊廣又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后宮。他的原配妻子蕭氏,溫婉聰慧,多年來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在他爭奪太子之位的過程中,也給予了他諸多支持與幫助。于是,楊廣毫不猶豫地封蕭氏為皇后。當那象征著皇后身份的鳳冠霞帔呈現在蕭氏面前時,她的眼中既有驚喜,又有一絲憂慮。她深知,這皇后之位雖尊貴無比,但也伴隨著無盡的責任與風險。在這深宮中,她將不得不面對更多的明爭暗斗,而她與楊廣的命運,也將與這大隋王朝緊緊地綁在一起。
接下來,便是朝堂官員的任免。楊廣在心中早已盤算好了一切,他要建立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權力核心。他的目光落在了宇文化及的身上。宇文化及為人狡黠,善于揣摩上意,且在楊廣爭奪太子之位時,曾為他出過不少力。雖然朝中不少大臣都知道宇文化及品行不端,是個十足的奸臣,但楊廣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宇文化及對自己忠心耿耿,是可以信任和重用的人。于是,楊廣力排眾議,封宇文化及為相國。這一任命讓朝堂上一片嘩然,許多正直的大臣紛紛私下里搖頭嘆息,他們深知,一個奸臣成為相國,這對大隋王朝來說,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宇文化及得知自己被封為相國后,心中狂喜不已。他立刻跪在地上,向楊廣磕頭謝恩,口中高呼:“陛下圣明,臣定當肝腦涂地,為陛下效犬馬之勞!”他的臉上堆滿了諂媚的笑容,眼中卻閃爍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得意。從這一刻起,他在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緊緊抓住手中的權力,盡情享受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榮耀。
對于楊素和楊方,楊廣也沒有忘記他們。楊素在朝中威望極高,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有著卓越的才能。楊廣深知,要想穩固自己的統治,離不開楊素這樣的能臣。于是,他對楊素委以重任,繼續讓他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楊素雖然表面上對楊廣感恩戴德,但心中卻也有著自己的盤算。他歷經數朝,見慣了宮廷中的風云變幻,對于楊廣的為人,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知道,伴君如伴虎,在這新帝的統治下,自己必須更加小心謹慎,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榮華富貴。
而楊方,作為楊廣的皇叔,一直以來都對大隋忠心耿耿。楊廣也念及他的忠誠,給予了他相應的官職和待遇。楊方接過任命詔書時,心中感慨萬千。他看著眼前意氣風發的楊廣,心中既有對新帝的期許,又有一絲隱隱的擔憂。他深知,這大隋的江山雖然如今看似穩固,但實則暗流涌動。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盡自己所能,輔佐楊廣,讓大隋繼續繁榮昌盛下去。
然而,并非所有的老臣都愿意繼續在楊廣的統治下為官。像韓擒虎、定彥平、賀若弼等一批戰功赫赫的老將,他們在楊堅時期就為大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歷經了無數的戰爭和政治風云,對于官場的爭斗和權力的旋渦有著深刻的認識。如今,看著楊廣登基后的一系列舉措,他們心中隱隱感到不安。尤其是宇文化及被封為相國一事,讓他們對朝堂的未來感到擔憂。
韓擒虎,這位當年率領隋軍一舉攻克陳國、結束南北分裂局面的猛將,此時已年事漸高。他一生征戰沙場,為大隋的統一立下了不朽功勛。他看著朝堂上的變化,心中明白,自己已經不再適合繼續留在這官場之中。于是,他毅然決定辭官養老。當他向楊廣遞交辭官奏章時,楊廣感到十分驚訝。他試圖挽留韓擒虎,畢竟韓擒虎的威名在軍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存在對于穩定軍心有著重要的作用。但韓擒虎心意已決,他對楊廣說道:“陛下,臣已年邁,身體大不如前,實在無法再為陛下分憂。如今天下初定,陛下圣明,定能帶領大隋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臣只愿能在余生中,過幾天清閑日子。”楊廣見他態度堅決,也只好無奈地批準了他的請求。
定彥平也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他的武藝高強,在軍中威望頗高。他與韓擒虎一樣,對朝堂上的變化感到失望。他深知,一旦奸臣當道,這朝堂必將烏煙瘴氣。他不愿意看到自己曾經為之奮斗的大隋江山,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向衰敗。于是,他也選擇了辭官。當他離開朝堂的那一刻,他回頭望了望那巍峨的宮殿,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自己這一走,或許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賀若弼同樣是一位功勛卓著的將領,他性格剛直,對宇文化及這樣的奸臣極為不屑。在他看來,讓宇文化及這樣的人成為相國,簡直是對大隋朝堂的侮辱。他多次在朝堂上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對宇文化及的不滿,這也引起了宇文化及的記恨。隨著朝堂上的氣氛越來越緊張,賀若弼也意識到,自己在這朝堂上已經很難再有所作為。于是,他也選擇了離開。他回到自己的家鄉,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不再過問朝中之事。
這些老臣的離去,對于大隋朝堂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他們帶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官職和權力,更是他們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智慧。而楊廣,雖然表面上對他們的離去表示惋惜,但實際上,他的心中卻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認為,這些老臣在朝中根基深厚,他們的存在可能會對自己的統治產生一定的影響。如今他們主動離去,正好可以讓自己更好地掌控朝堂,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統治秩序。
然而,楊廣并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一系列舉措,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為大隋王朝埋下了隱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隱患逐漸浮出水面,最終將大隋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而在這風云變幻的歷史長河中,楊廣又將如何面對自己一手締造的局面呢?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有些地方和正史有出入望請海涵。大隋王朝何去何從,預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