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卷末總結與感謝
- 夏洛克你怎么看
- 少吃米飯
- 986字
- 2023-04-15 00:06:41
1912年,58歲的夏洛克·福爾摩斯在首相的極力邀請下再度出山,花了兩年之久,在美國、愛爾蘭各地展開調查,最后一舉殲滅德國間諜集團。
結案后,福爾摩斯到英國南部鄉間隱居,這個案件也成為他的最后一案。
而這個案件的名字,就叫做《最后的致意》。
用柯南道爾先生筆下福爾摩斯的最后一案作為本書的第一案,是蠢作者在開始寫之前就想好的,算是一個小小的致敬吧。
第一個案件雖然中間被拆分成幾個小案子,但各個案件中間又有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串聯,從最初的首相密信到最后的刺殺沙皇,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著英俄沖突這樣一個背景設計的。
這個想法很顯然是受馬親王作品的影響。
在確定本書的“狄仁杰上身華生”這樣一個創意點后,蠢作者就開始翻閱華生和夏洛克相遇那一年(1881年)前后數十年國際政治上的一系列大事,最終選擇以沙皇和迪斯雷利的沖突為切入點。
之所以選擇這個切入點,一來是因為這對老冤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雙雙逝世實在是有夠巧合;
二來是因為亞歷山大二世的死亡有足夠的戲劇空間;
三來則是因為這個時間點附近,歐洲政壇有意思的人太多了,不論是維多利亞女皇還是鐵血宰相俾斯麥,都是我很想加入故事中的人物。
綜合這樣的考量,第一個案件就大概出爐了。
但是這個案件設計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就是涉及的層次太高,對于剛剛穿越而來的狄仁杰來說,不論是政治地位還是超凡能力,都稍微有點摻和不進去,這就導致在案件的后半段兩位主角的戲份缺失了一大塊,這在小說寫作、尤其是網文創作中是不太OK的。
為了在之后的案件中避免這個問題,蠢作者在本案的末尾安排麥考夫給狄仁杰遞了個抬身份的梯子,有了這樣一個身份之后,狄胖就能在之后的案件中更方便地“搞風搞雨”了。
而關于狄仁杰這個名字在西方偵探故事里有點跳戲這個問題,其實在寫書一開始就已經意識到了,但這個問題其實沒辦法規避,因為對某些讀者來說跳戲的那個名字,恰恰是有些讀者喜歡的部分,只能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反正蠢作者想了很久都沒有啥兩全其美的法子(嘆氣)。
另外由于這是蠢作者的第一本簽約小說,必須承認,對于網文的節奏把握的還是不太好,俺會在之后努力精進的,大家如果有什么意見的話,也歡迎在評論里留言~~
最后感謝大家的收藏、追讀、打賞、月票以及推薦票!
這些對新人作者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謝謝大家的支持!
PS:今天晚上沒有更新啦,明天中午有一更,是新的案子了(舊案子里還留了幾條線索,會在之后故事慢慢回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