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葉雪也震顫道:“劉,劉叔,這,這是怎么一回事……這,這明明是一件一眼假的低劣仿造品啊……”
劉天華沉吟片刻。
此刻,他非常猶豫。自己到底該不該說出真相?
說出來吧,這個酒杯的來歷實在太過離奇詭異,別說葉雪極有可能接受不了,甚至連張國文、郭宏鳴還有一眾圍觀群眾也未必會信。
這樣一來,就勢必得罪了葉雪,進而等于得罪了葉家葉辰東!
但要是不說,改口判定葉雪勝利吧,無異于直接得罪了這個名叫楊林的少年。
聽這個名叫楊林的少年的口音,并非京城本地人。就算他的背景再怎么強大,也難以直接涉足京城。
因此,正常來講,倘若選擇避重就輕,劉天華應該選擇后者,也就是改口,判定葉雪獲勝。
但作為一個資深古玩收藏者、頂級鑒定家,他的心中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情懷和信念。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該值多少錢就值多少錢。
因此,他既然已經(jīng)知道了這個酒杯的價值,就不能顛倒黑白,指鹿為馬!
終于,劉天華下定決心,開口道:“小雪啊,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覺得,這個酒杯的底款大有問題吧。”
葉雪道:“是的?!竺骺滴酢@豈不是最可笑的謬誤嗎。清代文字獄盛行,就算是民窯的工匠,誰又敢冒著株連九族的危險,去干這么一件殺頭的事情呢?”
“再者說了,就算有人不慎誤寫,或者是哪個不要命的故意這么寫的,清朝官府又怎么會允許這樣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東西存世呢?肯定是發(fā)現(xiàn)之后立刻銷毀啊!”
“因此,我認為,這一定是一件清朝晚期到現(xiàn)代,這一段時間的仿品!由于筆者的疏忽或者無知,犯了這種可笑的謬誤。”
她一口氣說完,雖然看在劉天華的面子上,語氣委婉,但語句中仍有一絲隱含的意思。
那就是指做這件物品的人,很無知;而將這件物品當成寶的人,更加無知!
雖然她是在袖里藏針、遍地諷刺楊林,但多少也把劉天華諷刺了一下。
但劉天華則不以為然,他并沒有展現(xiàn)出任何不快,而是和顏悅色地繼續(xù)問道:“小雪啊,你說的這些不錯。”
“但你在看看這個酒杯的其它地方,除了杯底的底款外,整個器身造型規(guī)整、精巧,火候十足,包漿自然溫潤。”
“的確是一件清代早期,康熙年間,官窯工藝的青花酒杯?!?
葉雪聽罷,瞇著眼,極不情愿地順著劉天華的話,端詳著這個青花酒杯。
不光是她,郭宏鳴、張國文二人也湊了上去,仔細端詳。
“這……這好像還真是和老劉你說的一樣啊……”郭宏鳴道。
張國文看完后,也是同意了郭宏鳴的觀點。
葉雪當然也有相同的感受,開始感到有些不對勁。
“劉叔叔,這是怎么一回事……”她說話的底氣已經(jīng)開始又一絲絲的慌張。
劉天華看了看葉雪,又看了看楊林,開口道:“年輕人,你既然選擇了這個酒杯,那你肯定知道它的底細,既然如此,就有你來給大家解釋吧。”
楊林接過酒杯道:“好?!?
說罷,朗聲道:“眾所周知,大明是大清前一個朝代的國號,而康熙又是清朝的皇帝,并且清朝初期流行文字獄,按理來說,康熙時代是不會出現(xiàn)這種底款的器皿的。即使不慎出現(xiàn),也會被官府立刻銷毀?!?
“但是,事實證明,并非如此。歷史上,其實是出現(xiàn)過‘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的。并且,在金陵的摸個博物館,就有一件被官方認證的、有著同樣底款的青花瓷器!”
說道這里,眾人已經(jīng)是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和不解了,忍不住問道:“為什么?真的假的?小伙子你自己編的吧?”
而葉雪也是黛眉緊皺,對楊林的話半信半疑。當然,疑,遠大于信。
劉天華見狀,開口道:“他說的不錯!金陵博物館,的確有一件帶有類似底款的清初青花瓷器!并且是經(jīng)過眾多金陵文博泰斗、甚至全國文博泰斗認證過的!”
這……
全場再次鴉雀無聲。
劉天華對楊林道:“年輕人,請繼續(xù)說吧?!?
楊林點點頭,繼續(xù)解釋道:“對于這種帶有‘大明康熙年制’底款的瓷器的出現(xiàn),有兩種說法?!?
“首先,第一種。清軍入關(guān)后,雖然建立了牢固的政權(quán),但其統(tǒng)治的勢力范圍卻主要還在北方,而對于南方的大片區(qū)域并沒有起到實際的統(tǒng)治作用。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北方雖然已經(jīng)更換了國號,但南方的某些地區(qū)依舊沿用大明國號。”
“另外,在康熙十二年,又爆發(fā)了一場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內(nèi)亂,史稱“三藩之亂”的大動蕩。人們推測,也許就是“三藩之亂”期間,在清朝未實際統(tǒng)治的南方地區(qū),當時的工匠就繼續(xù)沿用著前朝國號——大明。從而才有了‘大明康熙年制’底款青花瓷器的出現(xiàn),并陰差陽錯地保留了下來,流傳至今。”
“其次,第二種說法,是有一部分明朝的臣子,不愿看到國破家亡。因此,即使朝代變更,他們還是對于前朝心懷緬懷。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些明朝官窯工匠就冒著殺頭的風險,在青花瓷器上留下了‘大明康熙年制’的落款,不但表達了自己對前朝的思念,同時也抒發(fā)了心中對當下統(tǒng)治者的不滿。”
“當然,出了這兩種說法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這類瓷器并不是清朝制成的,而是明朝制造的。”
“其中的‘康熙年’,可能是當時制造它的工匠的名字。畢竟在百家姓中,也是有‘康’姓的,比如我們都很熟悉康有為,康廣仁等等。大明朝一位名叫康熙年的工匠制作的瓷器,這看起來也是一種非常可能的解釋。”
“但是,康熙本人早就預想到了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因此,他令工匠,在瓷器的‘熙’字左側(cè),多加了一道豎!而這個酒杯底款的‘熙’字的左邊,也正是多了一個豎。所以,這一種說法,明顯站不住腳。”
啪啪啪……
在楊林說完后,劉天華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說得好極了!”劉天華道。
眾人則是一臉震驚和茫然。
這原本已成定局的局面,難道要迎來大反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