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基金定投:普通人的低風險理財之路
- 十點
- 2774字
- 2023-03-02 15:24:47
銀行理財與基金定投
先和大家說個新聞:2020年10月,由某資管機構作為管理人、某銀行代銷的25款理財產品在連續兩次分配延期后,已全線違約,25款固收產品總規?;虺?0億元,資金缺口或超20億元。雖然有一定比例的資產已經完成變現,但仍有個別資產存在嵌套結構。不僅如此,在兌付過程中,該資管機構與作為代銷機構的銀行還“互踢皮球”。這25款固收型的理財產品,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虧損?底層資產到底是哪些標的?面對投資者的質疑,管理人與代銷銀行均表示“不便透露”。但數位投資者在與他們多番溝通的過程中得知冰山一角:該系列理財產品曾買入了某企業債券。而在2020年4月中旬,11.5億元的該企業債券被“強行延期”。
代銷銀行后來也緊急拿出了一份兌付方案,承諾在2020年10月20日兌付本金的50%,把另外48%的本金轉為該銀行的理財產品,將2%的本金作為該理財的收益,1年后到期兌付。代銷銀行對該系列理財產品的部分投資者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產品清算進度要求來清算,投資者僅能獲得60%本金的返還?!岸宜私獾降氖?,該產品的最新凈值為0.84元,這與60%的本金返還比例仍存在較大差距。”一位投資人稱。
從這條新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教訓。
第一,銀行理財產品并不保本。銀行在理財產品的合同里面對這件事寫得很清楚,只是大家買的時候沒有仔細看,而且他們對風險的提示也很清楚,還會讓購買者做風險評估,所以如果真的虧本了,甚至虧得血本無歸,購買者拿銀行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打官司,購買者也必輸。
第二,銀行理財產品所謂的4%~6%的利息,其實是“高利貸”?,F在一年期銀行存款的基準利率只有1.5%左右,如果你想要通過銀行獲得4%~6%的年利率(大概相當于定期存款利率的3~4倍),這就是高利貸,風險自然也高。
第三,銀行理財產品一年可以虧16%。上面新聞提到的系列理財產品當時的凈值是0.84元,這意味著投資者已經虧損了16%。而且這些虧損還是在沒有確定兌付方案的情況下的結果,根據新聞,投資者有可能虧損40%,所以你說風險大不大?
第四,銀行理財產品也會血本無歸。銀行理財產品屬于非保本的投資類產品,風險還是很大的,只是之前我國經濟一直處在快速發展階段,資金的投資收益都很高,從銀行理財產品中募集到資金的成本相對較低,所以銀行理財產品的違約極少。即使出現了個別違約的情況,銀行為了名聲不受損傷及后期其他產品的順利銷售,也會悄悄解決。但是接下來如果違約數量增加,如新聞中所說的產品,在40億元本金中有20億元無法兌付,那么銀行賠不起,基金公司也賠不起,最后只能讓購買者自行承擔。而且讓購買者承擔也沒錯,因為是購買者自己主觀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就跟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金,但這完全是誤解。如果出現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被投向一個風險較大的企業債券的情況,且這個企業在破產清算后資不抵債時,那么很可能這筆投資就血本無歸了。
第五,銀行理財產品只是獲得了償還優先權,并不是沒有風險。怎么理解這一點呢?假如將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借給了某家企業,而這家企業破產了,那么銀行理財產品購買的企業債券可以獲得優先于股東分配的權利。在企業的剩余資產拍賣后,企業要先還這部分錢,然后再將剩下的錢分配給股東。當然,企業債券的清償優先級別低于員工工資和國家稅款,后兩者優先級別最高,企業只有發完員工工資和繳清國家稅款后才能還債。所以只要將錢借給企業,都存在風險,因為企業是有限責任,如果企業資不抵債,那么作為債主的銀行理財產品肯定要虧錢,只是虧多少的問題。
但是銀行存款與銀行理財產品不一樣,雖然銀行也將存款貸給了企業,但是如果銀行收不回企業的貸款,那么其必須償還承諾給儲戶的存款,除非銀行自身破產。一般而言,銀行破產后對于單個儲戶最多賠償50萬元,我國在2015年正式推出了《存款保險條例》,其規定,只要存款金額在50萬元以內,儲戶可以全部安全拿回存款,如果存款金額超過50萬元,儲戶最多只能拿回50萬元。當然,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字,50萬元可以覆蓋99.6%的儲戶,現在這個比例估計要低一些了。所以銀行存款基本是保險的,大家基本能夠拿回本金和利息。但是銀行理財產品不一樣,它是將你的錢直接借給了企業,沒有人給你善后,只不過管理人是將資金分散借出去的,所以風險相對會低點。從銀行方來講,出售理財產品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如果虧錢,購買者自己承擔;如果賺錢,銀行也能賺不少。對于一些信托產品,銀行的代銷傭金和托管費等的比例至少有1%~1.5%,這幾乎是萬分之100到萬分之150的手續費比例,比證券公司萬分之2或萬分之3的交易手續費比例高多了。而拿儲戶的存款去放貸款,銀行還是存在風險的,一旦收不回貸款,自己就要被迫吞下壞賬。所以這幾年銀行大量發行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不僅很賺錢,而且讓銀行承擔的風險又低,何樂而不為呢?當然也有為了留住儲戶的存款,迫不得已的因素存在。
但是,作為投資者,大家必須認識到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還不小。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企業債券違約的概率越來越大,那么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就會越來越大,大家不要再把銀行理財產品當作存款購買了。當然,銀行自身也會迭代產品。為了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它們也會增加股票和基金的投資比例,R3級別以上(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總共分為5級,為R1~R5)的理財產品可以投資股票、外匯等,投資比例可高達30%~40%。但是這里面就魚龍混雜了,你無法預料某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股票會不會虧錢,這跟管理者的個人能力有關。
所以買R3級別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還不如直接購買指數基金,至少后者的獲利確定性更高。這也是我之前一直強調的:如果將時間拉長到5~10年,甚至10~20年,定投指數基金的風險幾乎為零,而且可以獲得遠超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從1941年到2020年,平均年化收益率大概是8.5%,遠超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的4%~5%。而且在標準普爾500指數設立至今的這七八十年里,發生了很多大事,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危機、金融危機等。
作為普通投資者,如果你想要從股市賺到錢,而且還想賺超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錢,從長期來評估又想要保證風險較低,那么定投指數基金是唯一的選擇。哪怕你做股票做得還算不錯,你能確定未來20年、30年,甚至50年的收益都能那么穩定嗎?不一定!世界上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你大概率也不是這樣的人。最關鍵的是,如果你放棄了這個博弈,把同樣的精力投入本職工作,你成功的概率將大大增加!所以大家不要做“傻事”,要安心定投,努力工作,賺更多現金,買更多指數基金來為你賺錢!
精選留言
某網友留言:
只要獲得有關部門發給的牌照,一些機構就可以發行理財產品,然后大膽地拿投資人的資金去冒險,冒險成功即可獲得相當可觀的收益,投資人也可以得到本金和紅利,一旦投資失敗,這些機構分毫無損,投資者卻虧慘了。這就很奇怪,為何不能規定讓發行者也投一定比例的資金,與其他投資人共擔風險呢?
十點:
所以自己要學習,提高認知,就不那么容易被欺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