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逢地震,但是第二天的出征儀式正常進行。福臨在代善濟爾哈朗等人的陪同下,身著藍色戎服,在盛京南郊檢閱大軍。
眾軍肅立,旌旗招展,還有數門威風凜凜的紅衣大炮列于軍中。主帥多爾袞、副帥豪格阿巴泰以及一干八旗將軍騎馬立于軍前,神情肅穆。
清軍雖然都自稱以騎射起家,實際上對于火器的運用并不少。翻開清史稿,隨處可見用火炮攻城的記錄。
清軍的出征儀式別開生面,拜天就完事了。
不像以前中原地區,皇帝將象征軍權的斧鉞授予出征將軍,口呼“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在到達南郊之前,福臨就已經帶著梅勒章京以上的八旗大臣去堂子里拜天了,向上天行三跪九叩之禮。期間吹螺掌號,給他的感覺就像在做水陸道場一樣。
從堂子里出來后,才前往南郊軍隊集結的地方。然后豎起八只大纛,再次祭拜天地,行三跪九叩之禮。
福臨雖然廢除了跪拜禮,但是那只是廢除了人與人之間的跪拜禮,敬天法祖時,還是需要行大禮的。當然,這期間作為皇帝的福臨并不需要跪拜,他站著作揖便可。
為什么是八只大纛,估計是象征著八旗。
禮畢,鳴炮三響。
多爾袞一馬當先,高呼“萬勝!”隨后大軍齊呼“大清萬勝!”
看的站臺上的福臨心潮彭拜。
大軍開拔,向西進軍。下次回來時,又不知能擄回來多少漢人和糧食。這也是福臨這個身份必須要面對的,全取天下之前,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隨著最后一名八旗兵消失在天際,激情散去,盛京城重新回到受災之后的痛苦之中。
早在三月的時候,盛京就已經地震過一次,不過那次地震沒有這次強烈,而且臨近夏天,造成的破壞遠沒有此次大。
若是沒有房屋避寒,遼東的冬天真的要死人的。盛京的死亡人數在緩慢的增加,大部分人都是在受傷后,因沒有得到救治而死。還有數百人則是因為欲行不軌而當場誅殺。
近萬受災的人衣食無著,又聚集在城里,一個不好可能會釀成民變,以工代賑應運而生。
大清建國以來,只在皇太極在位期間,有過一次以朝廷為主導的賑災。當時出現了大饑荒,買一斗米要八兩銀子,于是滋生了許多盜、賊。
“民饑為盜,可盡殺乎?”
于是皇太極下令抓住的盜、賊鞭打一頓后釋放,同時發帑賑災。不過這次賑災還是以平息物價為主,一邊拿著錢去找范永斗等人購糧,一邊施粥。
以工代賑在大清的歷史上還是頭一回,好在代善的身邊有范文程、薛鳳祚等漢臣,他們對于以工代賑并不陌生。
地震過去了四天,盛京城再次井井有條。
受災之人,年六十以下、十五歲以上,無分男女,分成四部分。
一部分前往城北修昭陵;一部分負責清理倒塌房屋,將可用的木材分揀出來;一部分在粥場附近營建窩棚;剩下的則前往皇宮旁擴建學堂。
因為所有被擄掠而來的漢人都已編戶,沒有奴隸可用,又征伐了部分民夫。也不讓他們白干,除了供應三餐,朝廷每日發餉,銀半錢米半斗。
年六十以上,十五以下的都在粥場,太老太小沒法干活的只能歇著,由幾歲的孩子照顧,能干活的就劈柴淘米燒火。
總之要讓他們都有事做,不能閑下來。
以工代賑實行以后,粥場的壓力大減,此時粥場里只剩下不到一千的老人小孩。
福臨像往常一樣帶著同學維持秩序,偶爾從鍋里舀一口粥嘗。走在排隊領粥的隊伍間,福臨撇過頭去:“遏必隆,收養的孤兒一定要照顧好,朕要效仿古代帝王,以他們為基,建立一只羽林軍。”
“不單是這次收養的孤兒,兩黃旗內歿于王事的忠勇之后都要收納進來,你們這些大臣若是有適齡子弟也可。”
“不過朕先把話挑明了,性格乖張紈绔的不要給朕送來,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了。錢糧之事朕會負責,等學堂擴建好以后,就將他們送去學堂。”
另立一軍實際上就是在剝奪兩黃旗作為皇帝親軍的權柄,所以要安撫好擁護他繼位的兩黃旗大臣。讓他們的子弟陪同皇帝一起學習成長,就是最好的安撫手段。
遏必隆很羨慕圖音拜有一個在學堂里陪皇帝讀書的兒子,如今他也能將兒子送進學堂,瞬間斗志高昂。
他一邊應諾,一邊更加警惕的看向四周,防止有人暴起傷人。若是有不開眼的人來個刺王殺駕,他遏必隆別說送兒子陪皇帝讀書了,怕是九族都要跟著陪葬。
突然,福臨眉頭一皺,右手一指,富爾敦和濟度兩兄弟沖上前去就兩人逮了出來,抓到一旁的空地上。
小孩子記性好,福臨不停的在隊伍里穿梭,剛剛那張面孔應該是他今日第二次看見了。
粥場的粥很粘稠,筷子插上去都能豎起來,里面還能見到油星,一碗下去能讓這幫老弱吃個八成飽。完全沒有重復領兩回的道理,他們干的活又不重。
而且大清也不富裕,這次賑濟全是為了福臨這個新君的顏面。
“說吧,為什么領兩回?”
被抓的是個十二三歲的小伙,看上去十分老實,被抓后就跪在地上,什么話也不說。
福臨見小孩保持沉默,也不著急,看向身后的遏必隆。“派人去查查,看看他到底是個什么情況,若有正當理由就算了,若是沒有,就地正法。”
很快事情便水落石出,小孩一家是被阿巴泰從兗州地區擄掠而來,也算是個書香門第,被編入戶后就住在盛京城里。
此次地震,他一家人都無恙,他母親被編入學堂幫工,他父親則被派往城北修筑昭陵。
只不過他父親是個懶散性子,在大明沒考上舉人,成天就是尋花問柳,哪里受得了修陵的苦?干了幾天就喊累,借病回了粥場。
小孩讀了點書,也算是個孝順兒,知道儒家的親親相隱,將領到的第一碗粥給他父親吃了后,自己鬧著極大的風險來領第二碗粥。
一柱香左右,小孩的母親也被帶到了粥場,她被抓時還一臉無措。只見她三十左右,容貌尚可。
當孝與法沖突的時候,該怎么做出抉擇?
現在輪到福臨犯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