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成長企業論·第三季:中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 2467字
- 2023-02-15 17:23:52
高成長企業(34)|清極能源:清華系氫企瞄向“卡脖子”技術
高慧超 佛山報道 2022-09-23
“雙碳”目標下,中國氫能產業迅速站在風口之上。
近年來,氫能產業相關政策接連不斷,投資金額、數量屢創新高。在政策和資本的大力驅動下,我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加速發展,部分核心技術突破國外壟斷。
佛山市清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清極能源”)背靠清華大學科研團隊,成立5年便突破了多項技術壁壘。其開發的最新款E100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最高效率超過60%,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其研發的大功率金屬板燃料電池電堆功率密度處于國際領先,產能達5000套/年,應用覆蓋客車、物流車、有軌電車、叉車、船舶等。
此外,針對目前氫能產業商業化尚不成熟,加氫站建設、制氫加氫、儲氫、運氫成本仍居高位的痛點,清極能源正聯合能源企業布局制氫端,并開發電解槽制氫設備,未來致力于為能源企業提供從制氫到氫氣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增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緊盯氫能源車“發動機”市場
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18%的能源終端需求,創造超過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燃料電池汽車在全球占比將提升至20%-25%。
作為氫能源車核心部件,燃料電池系統占了整車成本的60%,而電池電堆又占了電池系統成本的60%。氫能源車核心部件成為企業創業和投資的重點。因此,清極能源創始人、總經理錢偉在創業之初就選定了該領域。
師從中國首個國家973氫能項目首席科學家毛宗強,錢偉博士畢業后,一直奔波于各地尋找氫能創業機會。2017年,在力合科創的牽線下,選擇在佛山創辦清極能源。
彼時,業內素有“中國氫能看佛山”的說法。之所以選擇佛山,源于這里的產業氛圍。佛山從2014年起發力謀劃氫能源產業,在國內率先出臺實施專門的氫能產業扶持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氫能企業進駐發展,現已成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廣東城市群”的牽頭單位。
創始團隊來自清華,因此清極能源將自身定位為技術型公司。公司創辦早期,其研發的領域覆蓋電堆組裝、膜電極、雙極板等多個燃料電池的核心部件。
目前,清極能源已推出多個不同系列的燃料電池發動機動力系統,自主研發HO系列電堆,功率范圍覆蓋50-150kW,采用自主研發的金屬雙極板技術,電堆功率密度達到4.2kW/L以上,壽命超1萬小時,能夠做到-30℃無輔助加熱冷啟動。錢偉介紹,“公司最新款的E100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最高效率超過60%,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清極能源還開發了氫氣引射回流系統,取代了行業通常使用的循環泵,大幅節省系統內部能量損耗。同時,通過讓空壓機高速運轉實現無油環境,大大降低其對電堆的影響。
清極能源雖然錯過了燃料電池使用在公交車上的產業化風口,但通過大力拓展燃料電池使用在物流車、環衛車等車上,營收也實現了大幅增長。“燃料電池加氫時間短、續航長,加氫幾分鐘續航可達數百公里,使得其應用在中大型及商用車上的市場空間更為廣泛。去年,我們公司的營收達2000多萬元,今年預計可達1億元。”錢偉說。
與此同時,國內一眾氫能企業也成長起來。2019年,濟平新能源氫燃料電池核心材料催化劑和氣體擴散層投產,打破國外壟斷;去年12月,國家電投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生產線也實現自主量產。目前,我國已實現擴散層、膜電極、系統控制等燃料電池部件自主研發,全產業鏈自主可控,部分性能指標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國產化的過程中,價格也大幅降低。企業積極與國產部件廠商合作,研發與國產部件適配的燃料電池。”錢偉說,部件價格降低再疊加企業燃料電池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現如今清極能源燃料電池價格比三年前降低了90%,商業價值與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資本市場中氫能企業身影也逐漸增多。2020年,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廠商億華通在科創板IPO,成為“中國氫能第一股”,這給更多氫能企業上市帶來了信心。2021年,國富氫能、治臻股份等也紛紛啟動IPO。錢偉稱,清極能源也將于2024年申報科創板上市。
聯合打造氫能應用生態
氫能產業發展過程中,資本一路相隨。據南財金融終端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氫能產業項目名義投資額超3100億元,同比增長92%。
清極能源作為賽道上的“新星”,于去年7月拿下華鋒股份、粵科智成、長江資本、力合創投的近億元融資,迄今企業共進行了4次融資,融資額約2億元。錢偉透露,企業目前的資金缺口約為3億元,仍在繼續尋找融資。
“氫能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基金投資清極能源最為看重的是企業研發團隊強大的專業能力和背景。”清極能源投資方、獵頭基金副總經理鄧林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資本與氫能如今是雙向奔赴。
需要關注的,氫氣制取、存儲、運輸和加氫站的建設最終決定著氫能汽車能跑多遠,而加氫站建設成本、制氫加氫成本仍然較高,降低儲氫和運氫成本更是難題。

(搭載氫燃料電池的貨車 高慧超攝)
2021年,中國建成加氫站數、在營加氫站數、新建加氫站數三項全球第一,目前已建成加氫站超270座。但比起大規模商用所需的加氫站來看,仍顯不足。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教授楊勇平分析,我國氫能產業鏈供應體系尚不完備,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差距。儲氫密度、安全性和成本之間的平衡關系尚未解決,低成本低排放綠氫制取也是氫能產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如今,頂層設計、政策已傾斜氫能中上游環節,制氫環節與關鍵設備研發獲得了更多關注。
目前,超三分之一的央企已在布局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中石化提出“十四五”期間建設1000座加氫站。此外,一些能源企業也在積極入局,晶科科技、寶豐能源就計劃投入上億元布局光伏制氫。
值得一提的是,清極能源目前還聯合能源國企,共同推進制氫端的布局,增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寧夏光伏電解水制氫成本每公斤已低至16.8元。”錢偉認為,隨著產業往規模化方向發展,制氫、加氫站建設成本的攻克都未來可期。
“我們計劃通過資本合作與業務合作兩種模式布局。”錢偉介紹,公司下一步將引入在氫能方面有布局的能源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目前已與3家能源企業進行洽談;還將聯手能源企業共同拓展市場,能源企業負責提供光伏、風電等能源,清極能源則打造氫能下游應用的生態系統。
“我們去年已經開始聯合能源企業開發出電解槽制氫設備,如今已落地使用,未來致力于為能源企業提供從制氫到氫氣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錢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