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的中國傳統
- 王旭等編著
- 15210字
- 2023-02-17 11:32:34
錦繡五千年
大約五千年前,伴隨著中國文明的曙光,絲綢誕生了。絲綢裝點著古老的中華文明它是原始先民生活遺址,上的半顆蠶繭、一縷蠶絲,是西域大漠中的錦旗殘片,是薄如蟬翼的紗衣,是富麗堂皇的龍袍,是新婚的嫁衣……

埋在地下的秘密

小蠶一天天在長大。可是有一天,它們一整天都沒吃東西,一動不動地躺著。寬寬擔心它們是不是死了,但第二天小蠶又活過來了!它們蛻了舊皮,顏色變得更白,個頭也長大了,正在精神飽滿地大吃特吃。
爸爸說:“蠶寶寶一生要蛻四次皮,每回休眠又醒來,都像死而復生一樣,等到結了蠶繭后,蛹還能變成蛾子鉆出來,好像永遠不會死似的。因此,古人認為,既然蠶這么神奇,那么用蠶絲織成的絲綢也一定有神圣的功效,能夠幫助人們的靈魂升天。”
寬寬驚訝地說:“靈魂升天?”
爸爸點點頭:“是啊,古人迷信鬼神,相信絲綢能夠幫助通靈,所以在喪葬和祭祀中都會用到絲綢。但絲綢的壽命有限,很難長時間保存。不過,在一個特殊的地方,它們能保存幾千年。你猜是哪里?”
寬寬想了想,說:“是古墓中嗎?”
“說得對!”爸爸夸他,“墓穴在地底下,如果密封條件好的話,墓中的陪葬物品都能維持原樣,幾千年前的絲綢也會開口說話呢。”
“啊?它們說什么?”寬寬很好奇。
爸爸說:“咱們明天去一個地方看看,你就知道啦。我打算給你請一位特別的老師,他能幫助咱們破譯古代絲綢的秘密哦!”
“是誰呀?”寬寬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
“哈哈,保密!”爸爸故意賣關子。
周六早上,寬寬和爸爸出發了。寬寬一路上都在琢磨:這是要去哪里?那個神秘的老師是誰呢?
下了車,寬寬發現原來到了絲綢博物館。在入口處,他老遠就認出了社區圖書室的大學生志愿者陳龍。陳龍熱心又風趣,定期為社區的小學生組織讀書活動,孩子和家長們都很喜歡他。
寬寬親熱地大喊一聲:“卷龍哥哥!”
“卷龍?”爸爸有些詫異地看著陳龍。陳龍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一頭天生的自來卷,嘿嘿地笑著說:“小頑皮們給我起的外號。”
“不錯不錯,這個外號還挺適合你的。”爸爸笑著評價。
爸爸對寬寬說:“卷龍哥哥可不簡單,他學的是博物館專業,還是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呢。今天他正好休息,我就請他跟咱們一起逛博物館。寬寬,你有不懂的就問他吧。”
原來爸爸說的神秘老師就是卷龍哥哥啊!寬寬心里的謎底揭開了,一行三人說說笑笑地走進了博物館。
他們一進博物館,就像進入了一道時光長廊。沿著這條長廊,寬寬和爸爸看到了很多不同種類的絲綢文物:錦、綢、緞、綺、綾、羅、紗、絨、絹……
卷龍哥哥說:“你們看這些漢字,好多都有絞絲旁,它們都是絲綢大家族的成員。”
寬寬打量著這些絲綢面料,發現它們各有特點:有的是素色,有的有花紋和圖案;有的厚實,有的輕薄;有的表面毛茸茸,有的光滑又閃亮;有的很硬挺,有的又很柔軟……
“長得不一樣,難怪它們有不同的名字呢。”寬寬明白了。
絲綢品種
●絲綢共有多少品種?
1965年,國家紡織工業部根據組織結構、生產工藝、材料、外觀特征及用途,將絲綢分成了十四大類:紡、綾、緞、縐(zhòu)、綃(xiāo)、絹、絨、綢、紗、羅、錦、綈、葛、呢。
●最早出現的絲綢品種是什么?
羅和絹大約在5500年前就出現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絲綢品種。

朱色菱紋羅(西漢)湖南省博物館藏
半顆蠶繭和織物殘片

“最古老的絲綢是什么樣子的呢?”寬寬好奇地問。
“很遺憾,史前時期保留下來的只有織物的碎片,我們已經無法看到那個時候織物的完整樣子了。”卷龍哥哥指著玻璃櫥窗里的一件殘片說。
啊,這是新石器時代的絲縷殘片!寬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殘片竟然出自數千年前的先民之手,正是它們開啟了中國絲綢的燦爛歷史。
看著看著,寬寬感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織物殘片雖然平凡,卻很神圣,他似乎從這些殘片上感受到了先人的氣息。

半顆蠶繭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500年)中,發現了這半顆用利器切過的蠶繭。它是至今人們發現的最早的桑蠶實物。
1958年,在浙江省湖州市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約公元前2500年前的絹片,經專家鑒定,為家蠶絲。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長江流域就已出現了絲綢業。

錢山漾絹片
浙江省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的羅織物
河南省鄭州市博物館藏
1984年,在河南省滎陽市青臺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絲麻紡織品。這說明,新石器時代我國黃河流域就有了絲綢。
繼續跟著卷龍哥哥往里走,到了商周展區,寬寬發現墻壁上的介紹文字寫著:“統治者十分重視桑蠶業的發展,視桑蠶生產為社會經濟中的重要行業,紡織技術快速提高。”
“快看,寬寬,這里有條蠶!”卷龍哥哥突然叫起來,他發現了一件玉蠶。

龍蠶形玉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藏
寬寬扭頭看去,原來展臺的玻璃柜里擺著一件精巧的蠶形玉雕。
“哇,是蠶!”寬寬驚嘆說。
可是仔細一看,寬寬又發現了不同:“它的頭不像是蠶啊,它的背上怎么還馱著一只小鳥?”
卷龍哥哥說:“它可不是一條簡單的蠶哦。它叫作‘龍蠶形玉’,是龍和蠶的結合體,身體造型是蠶,頭是龍頭。背上站著的小鳥,考古學家認為它是象征太陽的金烏鳥。這件玉雕把幾種動物結合在了一起,神奇吧?”
寬寬贊嘆道:“太神奇了!它們一定有著特別的象征意義吧?”
卷龍哥哥點點頭,說:“這件玉器是從周代的古墓中出土的,說明那時候蠶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了。人們把它和龍聯系在一起,說明是把它當作神蟲在崇拜啊!”
寬寬想起了嫘祖的傳說。卷龍哥哥說:“口頭傳說不能證明什么,而這些文物就不一樣了,它們是確鑿的證據,證實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
接著,大家看到了更多跟蠶有關的古代文物,有鎏金的銅蠶,有蠶繭造型的陶罐,有陶土燒成的蠶蛹,還有刻著蠶形圖案的象牙杖首飾……

腰機
最早的紡織工具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它有個很形象的名字,叫作“腰機”。操作時,腰機的一頭固定在人的腰上,一個人坐在地上就可以紡織。腰機雖然很古老,但并沒有絕跡,直到現在人們還在使用它。
錦的誕生

寬寬一行人沿著絲綢的時光長廊繼續往前走,時間到了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忽然覺得眼前一亮:這時候的絲綢紋飾精美,形象生動,色調溫潤,看起來令人賞心悅目。
卷龍哥哥介紹說:“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比較完整的絲綢實物,最早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你們看,那時候的織造工藝已經很成熟了。”
寬寬脫口而出:“那時候的人一定穿得很漂亮吧!”
卷龍哥哥笑了:“這是春秋戰國時出現的絲綢新品種,叫作‘錦’或者‘織錦’,代表了當時絲綢織造技術的最高水平。它織法復雜,產量很低,特別珍貴,只有王公貴族才穿得起哦!錦到底有多珍貴,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來了。綾絹紗綢緞,都是絞絲旁,唯有‘錦’是金字旁,足以說明它貴如黃金啊!”
最名貴的絲綢

鳳鳥鳧幾何紋錦(戰國)
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藏
在絲綢大家族中,錦是最名貴的一種,號稱“寸錦寸金”。錦色彩絢麗,圖案豐富。戰國錦以幾何紋和菱形紋為主,不僅是高級衣料,還是具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它的出現是絲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這件幾何紋錦發現于湖北省江陵縣的馬山楚墓,其造型簡潔大方,色彩和諧,風格素雅,織工精細,是戰國織錦的代表之一。

舞人動物紋錦(戰國)
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藏
這件織錦同樣發現于湖北省江陵縣的馬山楚墓,是戰國時期楚國織錦的代表,展示了當時高超的絲綢生產技藝。

龍鳳虎紋繡(戰國)
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在馬山楚墓中發現的刺繡珍品。圖案中有龍、鳳、虎,造型夸張,繡工精細,反映了戰國時期極高的刺繡水準。
寬寬和爸爸對著一段戰國織錦出神。這段織錦上的圖案很豐富,有成對的神鳥、麒麟、龍、鳳,還有一對跳舞的人。更有趣的是,從上往下看,這些圖案像是復制出來的,一排一排完全相同。
卷龍哥哥湊過來問寬寬:“你知道為什么這些圖案能夠重復出現,一點都不走樣嗎?”
寬寬搖了搖頭,爸爸分析說:“如果是手工編織的話,這么復雜的圖案,很難保證每一排都編得完全一樣,難道那時候已經有了紡織機?”
“您說的沒錯,那種紡織機叫作‘提花機’,是中國人最先發明的,在漢代以前就有了。”卷龍哥哥解釋說,“提花機能夠織出復雜又重復的圖案,有了它,紡織技術提高了一大截。”
“哇,古代的能工巧匠可真厲害啊!”爸爸不由得稱贊。
素紗褝衣和“五星錦”

時光流轉,又到了秦漢時期。卷龍哥哥說,這是中國絲綢史上達到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國家政權相對穩定,尤其是漢代施行“農桑為本”的經濟政策,使得絲綢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在考古研究中,人們發現了不少這一時期的絲綢精品。
寬寬和爸爸見到了大名鼎鼎的發現于馬王堆漢墓的素紗禪(dān)衣。紗衣呈暗黃色,看上去又輕又薄,像透明的一樣。卷龍哥哥興致勃勃地介紹說:“素紗禪衣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輕便、保存最完好的衣服。”
“它的主人一定是一位美貌女子,生前也很愛美。她是什么人啊?”寬寬好奇地問。
“據考古研究發現,她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dài)侯利蒼的妻子,稱轪侯夫人。”

素紗禪衣(西漢)
湖南省博物館藏
馬王堆漢墓在發掘時,專家發現墓室旁邊有一個竹箱,里面裝滿了主人生前喜愛的時裝,其中的素紗禪衣尤其引人注目。衣料為沒有染色的素紗,看起來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它代表了西漢紗織技藝的最高水平。
寬寬見展板上寫著“素紗禪衣只有49克重”,便問:“49克有多重呢?”
“49克啊,差不多是一個雞蛋的重量吧。現代的絲綢專家為了仿制它,試驗了很多次,可仿制出來的衣服總是沒有原件那么輕盈。你們覺得這是什么原因呢?”卷龍哥哥問。
“我覺得,問題可能出在絲線上。是現代的蠶絲不夠細嗎?”爸爸推測。
卷龍哥哥笑了:“哈哈,還真讓您說對了!現代的蠶結出的繭子更大,絲線的粗細和古代不完全一樣。專家們鉆研了很多年,才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后終于織出了差不多重量的紗衣,復制出這件幾乎和原件一模一樣的衣服。”
寬寬盯著紗衣,用神往的口氣說道:“漢代的素紗禪衣這么輕薄,女士們穿上它一定像仙女一樣飄逸吧!”
卷龍哥哥大笑起來:“仙女?哈哈,你以為只有女士才會穿透明的紗衣嗎?紗衣在當時也是上流社會男士們的潮流服裝哦!北齊畫家梁子華畫有一幅《北齊校書圖》,這幅畫上有幾位胡子飄飄的大學者,穿的可都是透明的紗衣。”
寬寬和爸爸驚得張大了嘴巴:“大胡子男人?全穿著透明衣服?”
卷龍哥哥點頭說:“別誤會,外面的紗衣是全透明的,為了防止走光,他們里面還穿了系帶子的白色內衣,有點像當今流行的吊帶長裙呢。”

《北齊校書圖》局部
展廳中央立著一臺大型織機,許多參觀者都在圍觀。寬寬他們走近一看,發現有兩位工作人員互相配合著,正在現場表演織錦。
“啊,漢代織機已經復原成功,可以工作了!”卷龍哥哥興奮地說,“提花織機在漢代已經普及,可惜沒有實物留下來,誰也不知道它的真面目。幸運的是,人們在一座西漢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幾臺竹木做的蜀錦織機模型。專家們花了好幾年時間反復研究,現在終于復制成功了,就是現場這臺織機。”
寬寬抬頭一看,這臺織機足足有好幾米高,許多木片像鋼琴鍵一樣有序地排列著。再看正在織錦的那位叔叔,他手下有無數根彩色的絲線,讓人感到眼花繚亂。
爸爸上前和工作人員交談了一番,回來后咋舌道:“他們說工作一整天,只能織出兩厘米。真不容易啊!”
卷龍哥哥也感慨起來:“難怪古書上說,‘六十日成一匹,匹值萬錢’。這下我終于知道織錦為什么那么貴重了,太花費時間了,對紡織技藝的要求又很高。”

成都老官山織機模型出土時的情形
2012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的一處工地,人們發現了一座西漢時期的墓葬。考古工作者在墓底的淤泥中發現了4部織機模型,上面殘存著絲線和染料,周圍還有數尊織機俑。完整的西漢時期的織機模型,這在全國還是第一次發現。

成都老官山漢代提花織機復原圖
漢代織機已經十分復雜,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做了大量工作,才將它復原。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5年,在新疆尼雅遺址的一處古墓中,人們發現了這塊漢代織錦。它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復制“五星錦”
人們發現,“五星錦”在不足50厘米的寬度下,經線達到了上萬根,密度非常高。經過多年的努力,人們終于復制出了它的紋飾,但大部分的密度都達不到它的原樣。成都老官山織機模型被發現后,人們利用同樣的織造技術進行復制,終于使兩千年前的“五星錦”重現華麗。負責復制“五星錦”的專家不禁感嘆:“我們直到現在,才用漢代時世界最先進的織機復制出了‘五星錦’,可見四川先民曾經創造了多么輝煌的文化。”
寬寬的注意力被織機上的華麗織錦吸引了。卷龍哥哥介紹說:“漢代時,織錦最引人注目,不僅結構復雜,而且紋樣、色彩都很有表現力。織機上正在織的是著名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將兩千年前的織機復原,并用來織造兩千年前的織錦,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寬寬說:“‘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名字好吉祥啊!”
卷龍哥哥說:“這是考古學家給它起的名字,因為錦上織有這幾個漢字。這塊錦,圖案中有孔雀、仙鶴、辟邪等各種祥禽瑞獸以及云氣紋和代表日月的圓形紋,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漢式圖案。它采用了藍紅黃白綠五種顏色,色彩瑰麗。五星錦的工藝也非常精細考究,是漢代織錦的代表。”
爸爸問:“‘五星出東方’,錦上這幾個字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出征前,都要觀天象來占卜吉兇,‘五星出東方’代表了打勝仗的好兆頭。這塊錦被發現時,形狀是一個護膊,是古代戰士纏在胳膊上的裝飾品。也許是某一次漢軍去打仗,把這塊錦帶到了西域。”
絲綢推動交往與融合

寬寬一行人繼續往前參觀,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展區。卷龍哥哥提醒大家:“這個時期的織錦圖案中出現了很多新奇的內容,比如,有很多原產地不在中原的動物,你們能找出來嗎?”
寬寬和爸爸饒有興致地辨認著。
寬寬找到了獅子,卷龍哥哥說:“獅子大多出自埃及、波斯和印度。”
爸爸發現了大象,卷龍哥哥說:“大象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和印度。”
寬寬又認出了駱駝,卷龍哥哥說:“駱駝是典型的沙漠動物,來自西域啊。”
寬寬有點納悶:這么多外來的動物怎么都匯聚到一起,出現在了中國的織錦上?
卷龍哥哥說:“漢代時,張騫(qiān)出使西域,使得絲綢之路開通并逐漸繁榮。另外,這一時期政權更迭,少數民族進入了中原,再加上佛教思想傳入中國,中外文化交流漸多。因此,世界各國的貨物和珍奇動物也來到中國,讓人大開眼界。于是,織錦圖案中,就出現了來自中亞、西亞的各種動物、植物、神祇(qí)和人物……”

方格獸紋錦(北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盤條獅象紋錦(北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對羊對鳥燈樹紋錦(北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這幅紋錦于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被發現,它濃郁的西域風格讓人印象深刻。織錦上的主體紋飾是塔形燈樹,配以圖案化的鳥、羊形象,造型凝練,色彩莊重高雅。它是北朝高昌古國時期的織物,又一次證明了古代絲綢之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絲綢故事
諸葛亮化干戈為玉帛
三國時期,諸葛亮任蜀國丞相。他不僅在打仗時能夠神機妙算,在管理國家方面也非常有才能。他鼓勵老百姓養蠶織錦,使蜀錦成了蜀國的搖錢樹,絲綢產業成了蜀國的重要經濟支柱。
諸葛亮平定西南地區后,希望和當地的少數民族友好相處,化干戈為玉帛。他派人送去藥品和蜀錦做禮物,還把織錦的技術傳授給那里的人們。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學會了織錦后,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一直到今天,苗族都把五彩錦叫作“武侯錦”,侗(dònɡ)族把侗錦叫作“諸葛錦”,都是為了表達對諸葛亮的感激之情。

成都以生產蜀錦而聞名遐邇,被稱為“錦城”。
開放華美的錦繡傳奇

“啊,大唐盛世!”一進入唐代展區,卷龍哥哥就發出了感慨,“如果能穿越回古代,我一定選擇去大唐,它大氣而華美的氣質太迷人了!”
寬寬發現,唐代的絲織品上紋飾多種多樣,鳥語花香,花團錦簇,充滿生機。爸爸指著一幅唐代仕女圖說:“這些婦女的服裝很有特點,裙子上有很多大團大團的花朵,色彩也很鮮艷,看上去富麗堂皇,就像你說的大氣而華美,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她們來自唐代。”
“你說的大團大團的圓形圖案叫作團花紋,它是唐代絲織品上最典型的一種圖案。當時流行的圖案紋樣還有很多種,比如聯珠紋、纏枝紋、寶相花紋、幾何紋,在一匹織錦上,有時候用單一的圖案,有時候幾種都有。”
爸爸問:“那時的絲織品有哪些品種呢?”
卷龍哥哥說:“唐代紗的數量很多,貴婦們都喜歡在裙子外披著輕薄、鮮麗的紗衣,貴族男子也穿紗,這些形象從唐代的繪畫中就可以看到。另外,錦是唐代最重要的絲織品,開創了‘緯錦’的新織法,能織出更為復雜的花紋和寬幅的織物,所以才有了豐富多彩的圖案,形成了華麗明快的風格。所以,唐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代周昉繪制。畫中貴婦們身著華美的絲綢衣物,外罩輕紗,更加襯托出細膩而柔嫩的肌膚,個個顯得豐腴而華貴。
卷龍哥哥繼續描述著唐代絲綢生產的盛況:“唐代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黃河流域、巴蜀地區和江南一帶的絲織業最發達,形成了著名的三大產地。官府的大型織造工坊、私人的小型作坊遍地開花,織工們整日工作,絲綢品種繁多,不僅供應國內,還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
“唐代是一個開放的朝代,長安城里居住著不少來自西域各國和日本、朝鮮等國的外國人,各種文化兼容并蓄。絲織工匠們非常善于借鑒外來題材,從外來文化中吸收營養,使得唐代絲織品的圖案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卷龍哥哥告訴大家,唐代最著名的紋樣創新大師叫竇師綸,他創制了“陵陽公樣”。寬寬不太明白,問:“陵陽公樣是做什么用的?”
卷龍哥哥說:“公樣相當于設計圖,織錦上想要織出漂亮的圖案,先要設計,然后織工們根據設計圖案進行紡織。陵陽公樣就相當于唐代的皇家絲綢設計樣稿,代表當時的最高水準。”
爸爸問:“那么,各個朝代應該都有類似的皇家設計稿,為什么唐代的陵陽公樣會這么有名呢?”
卷龍哥哥說:“陵陽公樣部分吸收了波斯紋樣的特點,又具有中國特色,不僅引導著唐代的織錦潮流,它的影響還延續到后世好幾百年。”
寬寬聽得有些神往:“好想看看陵陽公樣是什么樣子啊!”
卷龍哥哥指著一幅織錦說:“看,這就是典型的陵陽公樣。圓形的圖案周圍是環式花卉或卷草,中間是鳥獸等中國傳統動物。簡單地說,就是結合了花環團窠和動物紋樣的織錦圖案,還可以生發出各種變形,產生很多新花樣。竇師綸的封號是陵陽公,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設計的花樣稱作‘陵陽公樣’。”

花鳥紋錦(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這件紋錦發現于新疆吐魯番的一處唐代墓葬。織錦圖案正中為一放射狀團花,團花四周分布有幾簇小花和綬帶鳥,花鳥之間有彩蝶飛舞。紋樣繁復,色彩富麗,給人以春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感受,是“陵陽公樣”花鳥紋錦的典范。

聯珠對鴨紋錦(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該紋錦構圖繁復,配色華麗,組織密致,代表了唐代藝術吸收融合波斯藝術后的輝煌成就。
爸爸感慨:“唐代人喜歡標新立異,對美的向往無止境,難怪大唐絲綢能夠流行全世界呢!”
寬寬突然想起一個問題:“這些風格華麗明快的唐代絲綢,是從哪里找到的呢?”
卷龍哥哥說:“有一個地方號稱唐代絲綢博物館,那里保存了大量唐代絲織珍品,它的發現是一個傳奇。”
絲綢故事
法門寺地宮的秘密
法門寺是名聲顯赫的佛教寺院,到了唐代,法門寺成為皇家寺廟,接受皇室的香火。皇室進獻給佛祖的絲綢制品,都是從各地的貢品中精選的上等品,代表了唐代絲綢的最高水平。這些寶貝一直被收藏在寺里,但是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人們以為這些東西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1981年,法門寺佛塔因年久失修倒塌了一半。幾年后,人們在維修時發現,寺里竟然有一個地宮。考古工作者進入地宮考察,有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發現:在地宮里,有七百多件盛唐時代的絲綢制品!
這些絲制品中,有女皇武則天的繡裙,還有其他皇帝皇后的服裝,它們幾乎囊括了唐代絲綢的所有品種以及織金、描金、捻金、印花貼金等用金工藝,簡直是一座唐代絲綢的寶庫。
大家正聽法門寺地宮的故事聽得入神,爸爸突然說:“我也知道一個地方,同樣是唐代絲綢的寶庫,不過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
寬寬說:“咦,奇怪,唐代的絲綢怎么跑到日本去啦?”
爸爸說:“唐代時,日本曾派了幾千名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中國高僧鑒真又東渡日本講經,所以,兩國的聯系很密切。或是通過贈送禮物,或是通過采購帶回,所以有不少唐代絲織品流傳到了日本。”
卷龍哥哥補充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唐代的對外貿易非常發達,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絲綢流通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在日本,唐代的絲織品主要保存在奈良的寺廟中,東大寺有個著名的倉庫叫作‘正倉院’,那里保存著唐代眾多品類的織錦,還有絲質屏風、絲質琵琶套等寶貝,是研究唐代絲織品的珍貴資料。”

紅地團窠對鳥紋錦(唐)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團窠聯珠對羊紋錦(唐)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紫地獅子奏樂紋錦(唐)日本奈良正倉院藏

聯珠狩獵紋錦(唐)日本奈良正倉院藏
當絲綢遇上繪畫

宋代時,尚文重理的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識,發達的手工業又把人們對美的理解通過絲綢表現出來,這使得中國絲綢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這時的絲綢生產,不僅規模空前,品種大大豐富,形成了一些特色品種,還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技術體系。
一進入宋代展廳,爸爸和寬寬就不禁齊聲驚呼起來:“這都是絲綢嗎?咱們怎么好像進了畫廊。”
他們看到墻上掛著一幅幅字畫,既有山水樓閣、花鳥人物,又有各種書法作品,果真像是一場美術展。
卷龍哥哥笑著說:“當然是絲綢啦!這叫緙(kè)絲,又叫刻絲,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絲織品,就是把名人字畫織到絲綢上。”
大家欣賞著滿是字畫的絲綢,都贊嘆不已。
寬寬不禁問:“這么美的圖案,是怎么織出來的呢?”
卷龍哥哥介紹起緙絲的織法:“緙絲的織法跟其他絲綢品種不一樣,它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緯絲按照預先畫好的圖案,但不是全幅連續不斷,而是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通經斷緯’的織法。”

緙絲《青碧山水圖》(宋·沈子蕃)
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中的人物、山水、樹木栩栩如生,緙工精細,設色淡雅,具有唐代青綠山水畫的韻致。
寬寬和爸爸聽得一頭霧水。寬寬說:“什么經啊緯啊的,太專業了。”
“哈哈,你要是能記住‘通經斷緯’這個術語,行家就知道你是在說緙絲了。”卷龍哥哥用通俗的語言繼續講解,“這種織法特別適合于制作書畫,成品的正反面花樣、色彩相同,有雙面立體感。好的緙絲作品可以流傳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其藝術價值比書畫原作都要高呢!”
“緙絲織工是不是也是畫家?這工藝太難了!”爸爸感嘆不已。
“緙絲對織工的要求確實很高,雖然他們不一定是畫家,但一定要有很高的美術造詣,這樣才能織出作品的神韻。織一幅作品要用幾十種、上百種甚至上千種顏色的絲線,織造工藝極其繁瑣,費時幾個月,有的甚至要幾年才能完成。”卷龍哥哥說道。
“‘一寸緙絲一寸金’,真是名不虛傳啊!”爸爸說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
大家繼續參觀展覽,陶醉在一片宋風中。爸爸贊嘆說:“宋徽宗趙佶(jí),兼有皇帝和藝術家的身份,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你們看,用他的畫作織成的緙絲作品,簡直就是藝術品中的瑰寶啊!”
絲綢故事
緙絲名手——朱克柔
朱克柔,南宋云間(今上海松江)人,宋高宗時期的緙絲名手。她以緙絲和繪畫見長,擅長表現花鳥蟲草題材。在她的緙絲作品中,人物、花鳥均十分精巧,暈色和諧,清新秀麗。后世贊嘆她的作品古淡清雅,有勝于國內諸名家的風韻,有運絲如運筆的絕技。當時,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爭相搶購她的作品,連皇帝也專門派人大加搜羅,可見其影響之大。其傳世作品《蓮塘乳鴨圖》《山茶》《牡丹》等,緙工精細,風格高古,形象生動,是南宋緙絲中的經典之作。

緙絲《蓮塘乳鴨圖》
上海博物館藏

緙絲花鳥圖軸(宋)
故宮博物院藏
圖軸以宋徽宗趙佶的畫稿為粉本。采用繁復的技法將花葉的暈色、鳥羽的紋理表現得惟妙惟肖,使得所緙物象線條柔美,色澤鮮麗,較好地表現了原畫細膩柔婉、高雅華貴的藝術風格。
卷龍哥哥說:“宋代時,從皇帝到官員、文人,都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他們的審美觀念影響下,宋代絲綢的圖案紋樣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和唐代的完全不同。”
寬寬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覺得唐代的華麗,宋代的雅致。”
卷龍哥哥說:“你的感受很對。宋代絲綢上的圖案流行寫實風格,清淡自然,莊重典雅,還增添了幾何紋樣、花鳥魚蟲以及植物等新題材,光是花卉就有將近二十種呢!”
寬寬指著一幅緙絲畫問:“這個騎馬打獵的人,穿著厚厚的袍子,胳膊上架著獵鷹,好像是在北方的雪地上狩獵?”
卷龍哥哥夸獎寬寬愛動腦筋。他說:“我們眼前的這幾件絲綢和刺繡,它們來自宋代時北方的幾個少數民族,現在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他們的絲綢圖案有北方的動植物,常見的有松樹、仙鶴;有他們的生活場景,比如騎馬打獵的情景;還有的反映了他們的信仰,比如唐卡……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人豐富的文化遺產。”
卷龍哥哥指著一幅畫說:“看,裝裱用的這種絲綢叫作宋錦,是宋代最著名的絲織品。它是在唐代蜀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而且質地結實,柔韌性非常好,除了能做服裝,還特別適合用來裝裱書畫。宋代在蘇州設立了宋錦織造署,從此蘇州逐漸成為絲綢名城。”
卷龍哥哥又給大家講起了宋錦的故事。
絲綢故事
宋錦重現
宋錦在宋代盛極一時,后來朝代更迭,戰亂不斷,宋錦藝人消失了,宋錦的織造技藝也就失傳了。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有人得到了一批宋代書畫,都是用宋錦裝裱的,非常高雅別致。
這位紳士天天對著那些字畫琢磨,為宋錦的失傳而嘆息。有一天,他靈機一動,把裝裱在書畫上的織錦揭下來,讓蘇州織戶照著花樣去織造,還進一步做了工藝上的改進。這么一來,宋錦就在蘇州重新煥發了生機,名氣更加響亮,被稱作“宋式錦”。現在,我們見到的宋錦就是宋式錦發展而來的。

柿紅盤絳朵花宋錦(明)
故宮博物院藏
在紡織工具方面,宋代出現了腳踏繅車、高樓提花綾機等生產工具,為后代的生產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一批關于絲綢生產的著作。如詩人秦觀寫了本《蠶書》,雖不滿千字,卻是世界上第一本講養蠶繅絲的學術專著。其他還有陳旉(fū)的《農書》、樓璹(shú)的《耕織圖》等,都有表現當時絲綢生產的內容,為后代研究宋代絲綢生產和織造技藝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南宋《蠶織圖》(局部)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宋高宗時期,翰林圖畫院依據樓璹的《耕織圖》,摹畫其中蠶織部分而成《蠶織圖》。該畫作為一幅長卷軸,共畫有24個場面。畫中細致描繪了江浙一帶的蠶織戶自“臘月浴蠶”到“下機入箱”為止的養蠶、織帛的整個生產過程。
奢華的織金錦

元代時,來自草原的蒙古貴族喜歡將金線織入錦緞中,成為金光閃閃的織金錦。當時有一種叫作“納石失”的織金錦,最受皇家喜愛,常常裝飾在貴族們的服飾、鞋帽、馬車座轎上,幾乎成為元代皇家絲綢的象征。
寬寬說:“納石失,這個詞聽上去好奇怪啊!”
卷龍哥哥點頭說道:“這是個外來詞,是按照波斯語的讀音翻譯過來的。這種織金面料是從古代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中亞和西亞流傳過來的,制作納石失的匠人也大多出自那里。”
寬寬突發奇想:“馬可·波羅是元代時來到中國的,他一定見過這種納石失吧?”
“當然見過。”卷龍哥哥接著說,“馬可·波羅在中國受到皇家和官員們的隆重歡迎,他驚嘆于納石失這種貴重的織金錦,特意寫在了游記里。中國絲綢給馬可·波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說杭州是全世界最富庶繁華的城市,城里大多數人渾身綾羅,一身錦繡衣裳。”

納石失織金錦靴套(元)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聽著卷龍哥哥的介紹,寬寬仿佛看到了那個朝代金光閃閃的繁華身影。

龜背團龍鳳紋
納石失佛衣披肩(元)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很重視絲綢生產,政府設置了龐大的官營織造體系,開辦大量官營作坊,集中大批優秀工匠,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生產。
卷龍哥哥說:“從今天來看,元代的科普工作做得非常好,出版了《農桑輯要》這樣的科學著作,以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在這部書里,種桑和養蠶的內容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一。官方編寫農書,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本書當時在全國發行,僅在浙江就印發了一萬多部,影響非常大。”
爸爸說:“編寫農書來推廣技術,這確實是個創新哦!這個時期,在紡織工具方面有什么進步嗎?”
卷龍哥哥說:“工具也有創新。北方和南方本來都各有絲綢產業,元代時,地域限制被打破,南方和北方互相學習繅絲技術,取長補短,技術開始結合統一。明代時,形成了全國通用的方法,一直流傳后世。”
農學著作
元代時,除了官方編撰發行的《農桑輯要》,還有很多民間著作,總結推廣農桑生產知識,傳播農業新技術,例如王禎的《農書》。這本書系統總結了元代以前農業生產實踐的豐富經驗,其中包含了蠶桑紡織等重要知識。

緙絲《八仙拱壽圖》(元)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的緙絲工藝基本沿襲傳統的技法,但在用色、紋飾方面則更繁復,富有變化,帶有一定的時代特色。緙絲《八仙拱壽圖》高100厘米,寬45厘米,用十余種色絲,運用多種技法,在白色絲地上織出八仙及南極仙翁的形象,表現了八仙祝壽的主題。人物神采飛揚,服飾飄逸,很有感染力;在工藝上,緙工精細,配色典雅,為元代杰出的緙絲代表作品。
華服和百科全書

卷龍哥哥問大家:“在你們的印象中,最高級的絲綢衣服是什么?”
“那還用說,皇帝的龍袍、皇后的鳳袍唄!頂級的面料,精工細作的手藝,古裝里的巔峰啊!”爸爸不假思索地回答。
正說著,一件明代龍袍復制件赫然展現在面前。
龍袍是從明代皇家陵墓定陵中出土的,在地下保存了三百多年,出土時原件已經破損,絲綢專家們花了幾年時間才復制了一件。龍袍用絳紅色織錦做成,非常華貴精致,上面布滿了彩色紋飾,有五彩龍、仙鶴、靈芝、金色正楷壽字……寬寬和爸爸想數一下龍袍上的龍有幾條,眼睛都快看花了,更別說找齊那一千多個壽字了。
寬寬仰頭仔細凝視,好像聽到龍袍在說話:“看我,九五至尊的天子!”

羅地灑線繡百子戲女衣(復制品正面)
原件發現于北京定陵,是明孝靖皇后的常服,因為衣服上繡有一百個童子而得名。這一百個童子形象活潑可愛,打破了皇家御用的威嚴,創造了清新自然的民間情趣。

羅地灑線繡百子戲女衣(復制品反面)
北京定陵博物館藏
看完龍袍,寬寬又看到了幾件官服。寬寬指著展柜里官服旁邊的小塊織物說:“卷龍哥哥,這些像手帕一樣的是什么東西?”
卷龍哥哥笑了,說:“這可不是手帕,這叫作補子。你看過古裝電視劇吧?明清時期大臣們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都有這樣一塊圓形或方形織物,代表了他們的官位。”
“哦,我想起來了。”寬寬低頭看那些補子上的圖案。
卷龍哥哥提醒寬寬仔細看:“官位不同,補子上的紋樣就不同。飛禽圖案的,是文官的補子;猛獸圖案的,是武將的補子。不同圖案代表不同等級的官位,一目了然。”
寬寬說:“有九品官位,就會有九種飛禽和九種猛獸圖案嗎?”
卷龍哥哥說:“那當然了。補子上的圖案在明代時已形成了定規,一品文官的補子上繡的是仙鶴,一品武官的補子上繡的是麒麟。補子不光中國有,后來還流傳到越南、朝鮮等國家呢。”
補服
補服,就是前胸后背各綴一塊補子的官服,上繡不同的飛禽走獸,表示不同的官階。早在唐代,動物紋樣就被用來表示官階品級。到明代初期,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官服圖案。至清代,不同品級的官員身穿補服成為定制。
按《大清會典》規定,清代文官用飛禽圖案、武官用走獸圖案綴于補服前后,具體為:文官一品為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xī chì),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武官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三品為豹,四品為虎,五品為熊,六品為彪,七品、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穿錯補服,可是殺頭的死罪哦!

緙絲錦雞方補(清)故宮博物院藏
補子上部為五彩祥云襯托著紅日,下部為海水江崖紋。一只展翅的錦雞獨立于海中礁石上,回首遙望紅日。

納錦繡白鷴紋圓補(清)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用精湛的刺繡手法描繪了白鷴振翅欲飛的狀態。外圍一圈采用蝙蝠與壽字的圖案,代表長壽福澤。蝙蝠諧音“福”,寓意吉祥。
明代時,官府加強了對絲綢生產的管理。明代的絲綢生產和貿易非常發達,絲綢品種繁多,織造工藝、紋樣、染色技術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在這種環境下,江南地區形成了眾多繁華的絲綢重鎮,同時,明代科學家們對織造業的研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卷龍哥哥如數家珍,向大家介紹起明代的科學著作。
“李時珍,大名鼎鼎的藥圣,他在《本草綱目》中對桑樹的品種做了科學分類。還有一位科學家叫宋應星,他寫了《天工開物》,這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也是全世界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
寬寬問:“綜合性著作是百科全書嗎?”
卷龍哥哥說:“可以這么說,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呢!”
爸爸問:“這本書介紹了養蠶和絲綢織造嗎?”
“那當然,《天工開物》分上中下三卷本,介紹了當時的蠶種新品種的培育,記載了紡織機械、植物染料等等,內容非常豐富。”卷龍哥哥又對寬寬說,“這部書還有插圖呢,小學生也可以看看。”

《天工開物》內文圖
絲綢重鎮
明代江南地區的絲綢業極其繁榮,形成了蘇(蘇州)、杭(杭州)、松(上海松江)、嘉(嘉興)、湖(湖州)五大絲綢重鎮。一直到清代和近代,絲綢業都是江南地區的重要產業。
皇家珍藏

清代廢除了官營絲綢匠籍制度,工匠們可以在作坊中自由流動工作,因此,絲綢業更加繁榮,絲綢品種更加繁多。當時絲絨織物大量流行,云錦盛極一時。
這一時期,江南是全國絲綢業的中心,在南京、蘇州和杭州三處設立了專辦宮廷御用和官用紡織品的皇商,就是鼎鼎大名的“江南三織造”。其中,在南京的這家叫作江寧織造(當時南京名為江寧)。
卷龍哥哥說:“有一位姓曹的官員,擔任江寧織造這個肥差二十多年,家里富得流油。他有個孫子,名叫曹雪芹……”
寬寬叫起來:“我知道我知道,他寫了《紅樓夢》,這本書可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里最有名的一本呢。原來他家是絲綢世家啊!”

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江寧織造博物館,位于江蘇南京,在清代江寧織造府原址上修建。
“有這樣的家世,難怪在《紅樓夢》里,曹雪芹對人物的服飾描寫得那么細膩生動!”爸爸感嘆起來。
卷龍哥哥接著說:“清代時,南京最著名的織錦品種叫作云錦。云錦織造精細,圖案精美,元、明、清三代都是專供皇家御用的高檔絲織品。”
寬寬問:“云錦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和云彩有關系嗎?”
“因為它美呀。云錦的原料除了上好的蠶絲,還運用了金絲、銀絲、孔雀毛等名貴材質,織成之后,燦若云霞,所以人們直接稱它為云錦。它和蜀錦、宋錦并稱我國的三大名錦。”卷龍哥哥回答。

墨綠地加金纏枝蓮花紋妝花緞(清)
南京云錦研究所藏
“那現在人們還會織云錦嗎?”寬寬很好奇。
卷龍哥哥說:“云錦這種古老的手工技藝無法用現代機器來實現,至今都是用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所以傳承到了現在。這也正是它珍貴的原因之一。”
三大名錦
云錦、蜀錦和宋錦,被譽為我國的三大名錦,它們的織造技藝同時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云錦,四大名錦之首,產地南京,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色澤光艷燦爛,狀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
蜀錦,三大名錦中最古老的錦,以產于蜀地而得名。盛產于秦漢至隋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
宋錦,最早出現于宋代,主要產地在蘇州,因此又被稱為“蘇州宋錦”。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質地堅柔,被廣泛用于室內裝飾、書畫裝裱。
從凋零到再度繁榮

絲綢業的發展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在飽受戰爭創傷的近代中國,曾經輝煌的絲綢業逐漸凋敝,雖然有識之士創辦了不少現代紡織學校、紡織廠,使得技術上有了重要發展,但仍難以挽回這個行業衰落的命運。
直到新中國成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后,絲綢業終于又重現輝煌。卷龍哥哥自豪地說:“現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生產國和出口國。古代名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三大名錦各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傳承人,通過他們的工作,我們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千百年前的絲綢精品。”

巨幅云錦作品《萬壽中華》作者:郭俊團隊南京云錦研究所制作及收藏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而作。作品中碧海藍天,彩霞生輝,象征中華各族兒女的56只丹頂鶴當空起舞,象征民族振興崛起的巨型龍船迎著冉冉升起的紅日乘風破浪,駛向美好的未來。
外婆的嫁衣

參觀完博物館,跟卷龍哥哥告別后,寬寬和爸爸直奔外婆家,周末是他們全家團聚的日子。
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著晚飯,聊著天,寬寬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白天在博物館的見聞。當聽到展品中有龍袍時,外婆顯得非常激動,她對寬寬說:“咱們家里也有一件寶貝,等會兒拿給你看!”
晚飯后,寬寬迫不及待地跟著外婆進了臥室。媽媽幫外婆打開一個古色古香的紅木箱子,取出一個包袱。外婆小心地打開,原來是一件大紅色金絲繡花中式上衣和一條大紅色綢緞繡花長裙,鮮亮的衣服讓整個臥室都充滿光輝。寬寬滿眼驚奇,想不到家里就藏著寶貝,不禁驚嘆起來:“外婆,這是表演用的戲服嗎?”
外婆說:“這可不是什么戲服喲,這是我當年的嫁衣,是我的媽媽你的太姥姥耗費很多心血制作的。你們說這算不算寶貝?當年,你太姥姥親口告訴我,說這件嫁衣可不同尋常,找了城里最好的裁縫、最巧的繡娘,用了最好的織錦緞、最好的繡花線,做了整整一年才完工。”

身著絲綢婚服的新娘
中國人在婚禮和節日慶典等隆重場合,常常會穿傳統的絲綢禮服。傳統的結婚禮服用名貴的織錦緞、素緞等絲綢面料制成,上面繡著龍鳳、牡丹等吉祥的圖案,充滿喜慶色彩。
寬寬欣賞完外婆珍藏的寶貝,又溜進外公的書房,想看看外公在做什么。原來,外公一個人躲在這里安靜地作畫。他畫了一幅扇面,白色的真絲扇面上有幾朵紅蓮,幾片墨色荷葉,上面題詩兩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寬寬一看就很喜歡。外公說:“你也可以來畫兩筆,咱們祖孫倆合作完成這個扇面吧!”說著把毛筆遞給他。寬寬思索了一下,小心地在荷葉下添了兩尾小魚。
外公一看,拍手叫好,說:“好一個‘魚戲蓮葉間’!”就這樣,一面頗有中國韻味的綢扇做成了。
絲綢與藝術
古代的中國畫家用絲綢當畫布來創作,留下了不少藝術珍品。另外,傳統中國畫的裝裱要用到綾、織錦等輔料做裝飾,這些裝飾都提升了畫作的藝術價值。除此之外,絲綢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藝術美感。

西湖綢傘


堆錦

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