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園少年三部曲1:八臂哪吒
- 周銳
- 2234字
- 2023-02-17 16:47:23
他序 曾是驚鴻照影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讀罷《八臂哪吒》,沉思良久,殊難平靜。新與舊,進與退,葆有與更新……一部兒童小說洞開了多種維度,關乎文化,關乎情義,更關乎道路的何去何從。從故事的講述到精神內里的彰顯,小說呈現出不斷疊加的厚重與豐盈。而古典的表達形式與穿插其間的掌故附會,更讓小說于閑庭信步間閃爍兼具現實主義與古典主義的雙重風格,許久未嘗聞此調,曾是驚鴻照影來。
一種文學傳統的重提即是一種滿懷深情的呼告。周銳借助《八臂哪吒》完成了一次兒童文學史上卓有意義的書寫。作者以“說書人”的講述,層層鋪設,回環生發,借助留白與交叉敘事打開敘述層次。這是承繼于中國古典文學的講述傳統,其中鐫刻著傳奇與話本的骨血,氤氳著套曲與民間文學的調性。這種風格的小說在當下兒童文學中是鮮見的,其賦可讀性于異質性中,又在字里行間調動言語的音韻和諧與表意的靜水深流,在閱讀過程與精神世界中溝通血脈里潛藏的淵源,為讀者提供一種與祖輩、與文化傳統形成共鳴的可能。
《八臂哪吒》是一部京劇題材小說,講述的是以二葵、春生、小娥為首的一群孩子從稚童到少年的時光,他們學戲、演戲,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最終完成成長,挑起一方戲曲與人生的舞臺。
這群主人公因對京劇的喜愛而聚合,他們以兒童的智慧去解決自身以及群體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乃至僵局,同時揭開一個質樸又充滿更生意味的年代所面臨的轉折與抉擇。深諳講述之道的作者在故事的起承轉合中透露出巨大的表意空間:有對兒童天性的護念,也有對苦難的理解;既有對傳統文化的護持,亦有對文化傳統于當下之出路的深刻思考。細讀之下會不斷發現那潛藏于“冰山”之下的更為宏闊與深邃的理性闡發。在這個意義上,《八臂哪吒》是一部能夠跨越讀者年齡的作品,其受眾遠不止狹義的少年兒童。
《八臂哪吒》充滿了詩意與感性,而那感性之中又有著綿密的力度,啟發著精神的韌性。這種特色集中體現在主人公們無一不在找尋那“一線生機”。
故事中,所有的主人公都是出自困頓的家庭,即使是有著家學的林運池與春生,其出身也并不存在優越感,他們學戲既是出自熱愛,也是一種別無選擇。也正因此,在面對自身的“瑕疵”甚至是硬傷時,他們并無退路可言,反而是在艱難處尋找出路,在破碎中盛開出屬于自己的花朵。
春生從入科考試那天開始就“沒有嗓子”,二葵有一副好嗓子卻會在關鍵時候“一字不出”,然而他們卻勇于在直面困境的同時尋找自己的“生機”。春生以出神入化的火彩成就了自身在戲班獨一無二的價值,二葵以耍牙和一身的硬功夫博得了觀眾頭份的喜愛,并憑借自己的智慧改戲編戲,前后臺無不通透,最終成了科班的主心骨,成為“八臂哪吒”。
林運池、小娥,甚至那些在孩子看起來神話般的班主、教員、老藝術家們,乃至小龍運科班、戲校,無不面臨著自身的艱難。隨著故事的講述,他們那種壁立千仞的品質,那種葆有希望,苦尋出路以潮頭勇立的姿態讓小說充滿了精神火種的況味。閱讀的過程亦成了點燃的程式,那些鮮活的人物與展卷的讀者,遙遙相應,達成了精神的協奏。實際上作者已把金針渡予人,故事提供了一種關乎成長的世界觀,那些動人的主角們則用身體力行提供著方法論,他們破空而來,直達我們的時代與生活。
故事的魅力還在于其肌理中滲透著的文化況味。作者在其間穿針引線,借助起伏跌宕的情節,展露著其對于華夏文明將如何在現實世界得以發展的殷殷期待。傳承與接續,喚醒與生發,是作者關于這一命題給出的卓有力度的聲音。
戲校與科班,老戲與新戲,素火彩與彩火彩,四五花洞到八五花洞,“天橋的”和西洋的,這些作者巧妙設計出的二元對撞,新舊相交,充滿了整個故事的背景與核心情節。傳統與當下如何對接,如何在葆有精神內核的前提下煥發新的生機,其深遠旨意在此。合作、創新、堅守、突破……所有的對立都在這些關鍵詞中迎刃而解,最終盤旋聚合成嶄新的富有活力的新契機。面對我們所處的時代,面對我們必須承擔起的傳統文化接續使命,《八臂哪吒》或許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小說的現實意義即在此處。
這部小說的驚艷之處在于那些對于我們來說有些遙遠卻又無時無刻不奔流在血脈深處的文化淵源。那些規矩、傳統、情與義的解讀都在作者信手拈來的典故與插敘中。小說以說書人的全知視角打通時間與空間,使故事旁逸斜出處插補有序,讓那些原本晦澀艱深的歷史與典故巧妙地嵌接于故事之中,如春雨潤物,教之化之,以讓我們文明的根不至于“賦予斷井頹垣”。實際上,那講述即是深情,既指向傳統文化,更指向少年讀者。
而通篇的兒童視角,又讓小說不脫離兒童的認知水平與理解疆域,在可讀性和心理距離上形成牽系。那些閃爍著人性光華的細節,讓故事充滿了溫情與悲憫的基調。當小說的筆觸蔓伸至兒童內心時,便會形成一種繞梁三日般的震動。二葵因小鞋子貴而默默放下的雙手,羅運春因綁錯行頭而決絕的出走,師兄弟分擔的一半板子,眾人最終回到小龍運科班編排新戲以“挽大廈之將傾”的無私……兒童的世界從不簡單,那種深情與體察宏闊似宇宙,作者就這樣生動地講述給我們。
小說中關于戲曲的種種,那些唯美的唱詞,與情節交纏著的掌故,鮮活而充滿個性的戲曲人物,以及在歷史上真正出現過的名伶大腕,都標志著這部小說作為兒童文學的特別之處,彰顯著作者將畢生所知所學傾注于文本的默然深情。周銳先生數十年如一日進行京劇普及,那一片冰心也恰就在這故事中,他是故事中所有人的集合。
小說結尾那筐蘿卜背過去了嗎?蘿卜是什么?土地里的產物也好,情義的象征也罷,負重前行嗎?還是輕裝上路?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