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學系列叢書(套裝共5冊)
- 杜澤遜等
- 1662字
- 2023-02-17 15:46:43
學歷、就業和成才
2020年畢業生近日陸續返校,辦理畢業手續,收拾行李書籍,以不同的方式舉行小型的畢業儀式,告別母校,黯然離去。這是史無前例的畢業,大家都知道,是疫情造成了這一切。
誰不想風調雨順?誰不想國泰民安?可是古代哲人早已總結出社會發展的不平坦。《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尚書》說:“天命靡常。”就是說,人類成長過程中,禍福相隨,難以完全掌控。對待這種有時候看來不可測的劇變,我們的先民給出了積極的答案。《左傳》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們不能想象,只有順境,沒有逆境;只有豐收,沒有歉收。《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改革開放40余年,雖然也有過波折,但沒有遇到過如此大的災難,使得相當一部分企業完全停擺,而且蔓延全世界,人類生命受到空前威脅,國家經濟負增長,民生面臨巨大挑戰。如果你是一個家長,家庭成員的主要工作無法去做,失去收入,或者產品賣不出去,窩在家里,你會做何感想?所以,疫情對于世界,對于國家,對于家庭,對于個人,究竟意味著什么,也許尚未完全顯露出來,因為儲備還在發生效益,儲備越來越少,困難就會越來越大。這一巨大困難表現在同學們身上的,就是畢業后的出路問題。有的同學找到了工作,或者考研考博,繼續深造,然而還有不少同學正在尋找出路,心情不安,可想而知。
面對這樣的困難,我們究竟持什么態度呢?
首先要正確對待學歷。山東大學畢業,211、985、雙一流大學,理應挑選好一點的工作,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我們應當正確對待學歷。清朝最有影響的學派是“乾嘉學派”,這個學派有兩大支派,一個是吳派,一個是皖派。吳派的代表是蘇州人惠棟,皖派的代表是皖南休寧人戴震,他們的學歷如何呢?都是考不上進士的低學歷者。惠棟到老也只是蘇州府元和縣學生,連個舉人都不是。范進中舉,他連范進都不如。戴震呢?學問大,被乾隆皇帝征召到翰林院修《四庫全書》。在翰林院為皇上編書,無論如何也要是進士、翰林,否則皇上沒面子。可是戴震只是個舉人。于是皇上賞給他參加殿試的資格,成了進士,還成了翰林院庶吉士。他們在學歷上都沒有光榮的歷史,不是照樣成為學壇領袖?相反,清朝的進士隊伍龐大,又有幾人比得上惠棟、戴震呢?
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有八尊銅像,那是歷史系的八大教授,有“八馬同槽”之稱。其中的明史大家黃云眉先生,浙江余姚人,只念過兩年私塾,受過三年小學教育,完全靠自學,成了著名大學的著名教授。所以學歷不可以不重視,也不可以太重視。學歷不能決定你未來的成就,也就不應成為你就業的框框。要解放思想,靈活就業。
我們看看一位大人物的工作經歷。中國數學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李儼先生,福州人,1912年20歲時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和后來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是同學。可是入學才一年就因家貧失學,考入隴秦豫海鐵路局(后來的隴海鐵路局),當了一名級別最低的工務員。到1955年為止,在鐵路局工作長達40年。在當職員的艱苦條件下,他通過函授完成了學業。1915年23歲時開始研究中國數學史。1917年在《科學》雜志發表成果。1919年在《北大月刊》連載發表《中國數學源流考略》。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中算史論叢》。1955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同年當選學部委員(也就是后來的院士)。李儼先生的生活是隨著鐵路施工走,經常搬家,他的數學史書籍隨身攜帶。可以想象他的研究條件多么簡陋,可是他卻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我們碰到疫情,住在家里,資料不湊手,上網不方便,于是焦躁不安,心情郁悶,甚至與家長鬧意見。我希望我們學習前輩,艱苦創業,尤其在就業這個問題上,解放思想,放下架子,放下虛榮,因地制宜。只要靠自己的雙手、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掙錢養活自己,養活家庭,孝敬父母,報效國家,就是光榮的,就是值得自豪的。只要我們有理想,有抱負,從點滴做起,積少成多,由小變大,就一定能做出大事業,闖出一條自己的成才之路。在此,讓我們重溫毛主席的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祝各位同學用自己的奮斗取得輝煌的成就!
(2020年6月16日起草。6月18日在山東大學文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上發言。劉潤楓錄入。經杜澤遜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