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得有理
北宋初期,宋太宗趙光義得到了一顆釋迦牟尼的舍利。為此,太宗下令在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的開寶寺修建一座木塔,用來供奉這一件佛教圣物。任務重大,朝廷官員特地請了一位來自杭州的著名建筑師設計寶塔。
這位名叫喻皓的建筑師被稱為“宋朝開國以來木工第一人”,特別精通木工,又擅長設計多層寶塔建筑,在當時的建筑界可是響當當的人物。
喻皓一接到任務,就趕到汴梁,多次到開寶寺考察地形、地貌,好幾個月以后才交出了寶塔的設計圖紙。
有了設計圖紙,建塔工程就如火如荼地開始了。在打地基的時候,有位工匠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寶塔地基的西北方向比東南方向要低許多。如果按照這個設計進行建造,到時候造好的寶塔就會由東南方向往西北方向傾斜。
工匠們都覺得很奇怪,議論道:“也許是喻皓沒考慮周全,才會出現這個設計上的失誤吧!”于是,有人跑去提醒喻皓。喻皓聽了大家的建議,只是笑著說:“我的設計圖紙沒有錯誤,大家就照著圖紙施工吧!”既然設計師都這么說了,工匠們只好繼續施工。一層,二層,三層……當寶塔建到第六層的時候,已經傾斜得非常明顯了。

博士,寺廟里的寶塔到底有什么用呢?只是為了看風景嗎?

寶塔和佛教一樣,都是從古印度傳入我國的。最初的寶塔是用來收藏佛經、佛像和僧人的遺體的。傳入中國之后,聰明的工匠將這種建筑形式和傳統的閣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建筑形式。如有名的大雁塔、雷峰塔等,都是我國古代建筑智慧的結晶。
“這塔好奇怪,怎么是歪的呢?”路過的人們都這么想著。
“再這么造下去,造出來的塔不知道會歪成什么樣呢?”工匠們各個忐忑不安。
喻皓當然也聽到了人們的質疑聲,但他仍舊沒有改變主意,還是囑咐工匠們繼續按照他的圖紙建造寶塔。
春去秋來,一轉眼,八個年頭過去了,寶塔終于造好了!十三層的八角木塔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精巧的工藝令人贊嘆不已。不過,當宋太宗看到寶塔的時候,卻不滿意,甚至非常氣惱,他質問道:“怎么會造出一座歪著的塔,難道造塔的人都不長眼睛嗎?”很多人也紛紛附和,有的人說設計寶塔的人沒水平,有的人說是工程的負責人偷工減料。反正,大家給新建成的寶塔貼上了“豆腐渣工程”的大標簽。
負責此事的官員趕緊把喻皓叫來向太宗解釋。喻浩不慌不忙地過來,十分冷靜地說:“我在設計這座塔之前在開寶寺周邊考察了好幾次。我發現這附近,甚至整個京城的地勢都很平坦,沒有高山,卻常年刮西北風。因此,我才設計了這么一座由東南方向往西北方向傾斜的木塔。因為,如果按照普通的方法設計,用不了幾年,這座木質的塔就會被常年不斷的西北風吹得傾斜,最后傾倒。但是,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就算寶塔被西北風吹上幾百年,也不會倒掉,反而會被吹正呢!”

宋太宗聽了喻皓的這一番解釋,總算明白了這位建筑大師的一番苦心,認同了他的看法。
那么這座傾斜的寶塔究竟有沒有被汴梁的西北風吹正呢?很可惜,這座木質的寶塔只矗立了50多年,就在一場雷電引發的大火中燒毀了。雖然人們無法見證它和地面垂直的場景,但設計師喻皓不拘泥于常規、注重實際的理念一直影響著后人。
知識小鏈接
著名的斜塔
在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矗立著世界上最大的斜塔——比薩斜塔。正如奇跡廣場的這個名字一般,比薩斜塔就是世界的一個奇跡。它傾斜了5.5度,偏離地基外沿2.3米,頂層突出4.5米。從1173年開始傾斜,直到現在都沒有倒塌。
在中國四川省馬爾康市,也有這樣一座“頑強”的建筑。那里的直波碉樓建成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經測量發現傾斜了2.3米,并且歷經三次大地震依然屹立不倒,被譽為中國版“比薩斜塔”。
【口才大比拼】
你能根據漫畫提示,用自己的語言講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給同學聽嗎?比比誰講故事的本領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