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位于崤山至潼關路段,這么說可能大家沒啥印象,這樣說吧,函谷關就建立在咸陽至洛陽的故道中央,是虎秦多年以來東出的必經之道。
此道路況多屬河澗洼谷,只因深險如函、故稱函谷。
早在,早在春秋時期,晉國王室勢微,三家分晉在即秦穆公也趁機從晉國手中奪過這崤函之地,并正式設立了函谷關。
函谷關在本就天然險要的崤函之地再擇天險而立,谷道狹窄通幽且漫長,是一處絕地。
函谷就算是在通行狀態,也僅能容納一車通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正是源于此地。
魏、趙、齊、燕、楚五國壓箱底的勁旅在此集結之后,望著眼前狹長函谷關不由就會心生退意。
因為此地確實太險了,他們一國之兵投入這條狹長的谷道之后,怕是就連一點水花都翻滾不起來。
好在,他們是五國聯軍,每家約出兵三萬,二萬王牌勁旅、一萬輔助副兵,也就是說三萬人鬧不出動靜,可五家聯合就不同了,足足十五萬的大軍面前,這函谷關也不是不能破。
歷史上的秦國,函谷關就被攻破了兩次。
一次是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秦太后羋八子當政的時期,但那是作的。
那時候,齊、魏、韓三國大軍在函谷關前已和秦國對峙了整整一年多,于是秦軍忍不住發起了反攻。
三國聯軍不敵,“被迫”倉皇而退,秦國大勝,殊不知,秦軍正中調虎離山之計。
待得乘勝追擊的秦軍發現不對之后,想要回防函谷關的時候,關卡已然易主,此役以秦國割地賠款結束。
另一次則是秦朝末年,這一次同樣是作的,當時由于秦國已然一統,故而通行不暢的函谷關被廢棄,水陸便捷的榮陽便成為了秦國新的“函谷關”。
當然了,這里秦國的戰略上還是正確的,以榮陽為首,輔以成皋、敖倉,三方相成犄角,組合為全新的“函谷門戶”,這樣的函谷門戶防御優勢甚至超越了函谷關。
可惜隨著祖龍駕崩,秦未的反抗浪潮前所未有之激烈,“六國故地”皆反的情況下,這道函谷門戶根本鎮守不住關中老家。
隨著李由,也就是李斯的兒子,榮陽守將戰死于雍丘,通往關中的門戶就此敞開。
為什么說敞開呢,因為彼時的函谷關已然廢棄多時、又年久失修,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秦國沒兵了。
那個政哥一統天下之后,留下無數奇跡奇觀的大秦帝國,沒人了。
按理說這本不應該的,畢竟大造奇觀的政哥,霍霍的又不是老秦人,而是六國之民。
可是政哥心太大了啊,趙陀南下領走二三十萬秦軍,蒙恬北上、扶蘇被貶,更是讓最為精銳的數十萬秦軍戎邊殺胡去了。
然后六國故地皆反,通道被切斷,偏生秦二世又是個不當人君的,趙陀也是別有心思的,麾下的二三十萬秦軍按兵不動。
然后扶蘇更是不當人子,他自殺了,他扶蘇倒好,“奉旨”成仁,然后手握數十萬秦軍的蒙恬又追隨而去,那么這數十萬秦軍還能怎么辦,涼拌!
畢竟他們總不可能也跟著自殺吧,于是一直到流氓頭子稱漢,這數十萬秦軍都在戎馬邊塞,抵御匈奴胡貉。
咱不去計較這些個秦軍數量上的水份啊,就說祖龍歸天之后秦國的操作,簡直是窒息,這種離譜程度已經不是離譜媽媽給離譜開門的回到自家程度,而是成為反面教材直接離譜到姥姥家里去了。
所以自秦以后,立太子就成了封建王朝的必要操作,雖然能夠熬死老子的太子并不多,而且太子的死法也是千奇百怪,但窒息程度終歸不會超過始秦一朝,落得個二世而亡。
說回函谷關,無人可守的函谷關終被叛軍攻破,咸陽岌岌可危。
此時,當時已是九卿之一少府的章邯橫空出世,他拉來始帝陵的駐軍充當家底,并請求秦二世釋放酈山勞役,即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這里的“酈山徒”身份相當復雜,有囚徒、有罪民,還有“普通役老秦人”,且人數眾多。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
章邯以負責守御始帝陵的駐軍為骨,普通役老秦人為干,將本就有一把力氣的酈山徒短暫訓練之后,就匆匆頂向前線,卻是殺入關中的叛軍都快要打入咸陽了。
之前章邯便率領著由囚徒和奴役等組成的雜牌軍大戰周文率領的數十萬起義軍,數次逼退起義軍,并最終敗殺將領周文。
之后更是連戰連捷,一掃起義軍的氣焰,為秦朝短暫續了一波。
可惜天下皆反的格局一旦成形,怕是只有祖龍復生,才能將之熄滅。
所以那怕后面既謹慎又勇悍的章邯擊殺了造反頭子陳勝,破舊魏、舊齊,前楚項梁,擁有輝煌一時的定陶之戰。
也無力挽天傾。
最終,章邯遇上了項羽。
作為慎勇的章邯知道項羽不好打,選擇了穩打穩扎,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
可惜是的,秦二世就只是秦二世、更有趙高那個陰人作妖,章邯連連退卻惹得胡亥震怒,秦二世派人前來斥責章邯不說,更是開始分離章邯的部下。
要知道,現在可是章項對峙啊。
事亡可為者。相國趙高顓國主斷。今戰而勝,高嫉吾功;不勝,不免于死。愿將軍熟計之。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章邯投降項羽。
投降項羽正是章邯悲劇的開始,他降錯主子了嘩,因為項羽也是個不當人君的。
隨著秦朝敗亡,歷史進入項劉爭霸劇本,項羽受“千夫所指”,章邯也成為了項羽手下最能打的將領,劉邦專門派出了韓信前來針對章邯這位前秦雍王。
韓信那是兵仙啊,章邯再怎么謹慎也是苛不過兵仙的,人家點兵可是多多益善。
章邯引兵數次與韓信大戰,皆敗,最后唯有退守前都廢丘。
而這,正是典故暗渡陳倉的出處,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計出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