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社會史研究
- 李卓
- 890字
- 2023-02-08 17:58:50
前言
從研究對象來說,社會史研究的最小單元是家庭,進而擴大到性別集團、職業集團、社會集團等。通過對社會史的考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特定社會、特定時期的社會現狀及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過程,從而進一步認識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其他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難以解釋的歷史現象與歷史問題。
人們往往認為,文化傳統相近的中日兩國是在近代以后才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但認真進行社會史的考察,會發現兩國的歷史發展軌跡從很早開始就顯現出某些不同。大和時代的日本,孱弱的皇室與強大的豪族并存,實施族制集團式統治,以身份等級制度維持社會秩序,可以說日本在大規模吸收隋唐文化之前已經形成了社會與文化的基本格調。7世紀中期的大化改新后,日本人為改變本國的落后面貌,竭誠效仿隋唐時期中國的先進制度與文化,創造了奈良時代日本文化的繁榮。但是,大化改新后及律令時代對中國制度的模仿,并未改變舊有秩序及傳統的根基。從平安時代起,日本社會逐漸脫離唐文化影響,與它原來鐘情的中國制度與文化漸漸拉開了距離,回歸傳統的傾向日益明顯。雖然與中國在文化上的聯系仍在繼續,但從社會發展道路上卻與中國漸行漸遠,越來越接近歐洲社會,進而奠定了近代以后“師徒關系”轉換的社會基礎。
在幾十年的日本史教學與研究生涯中,我選擇從社會史的視野考察日本,即探討日本文化的風土——作為文化承載者的人群狀況,分析日本歷史上社會結構的變化及社會關系、社會群體和社會生活。研究日本社會史,會發現日本在社會組織、社會集團、社會控制、人際關系等方面表現出明顯區別于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特征,表現在皇權衰落、貴族政治、族制集團式統治、身份等級制度等方方面面。盡管日本歷史在不同階段一直處于外來文化的影響之下,但無論日本人怎樣吸收外來文化,都不曾動搖日本社會傳統文化的基礎,這些固有特征一直影響日本歷史過程的始終,并對日本的國民性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書基于上述認識,選輯數十年研究生涯中發表的34篇論文(即書中各節)而成,能夠忝列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第四輯《南開史學家論叢》,倍感榮幸并致以衷心的謝意!此次論文收錄時曾做了一些修改,但書中仍難免有疏漏與謬誤之處,敬請學界同行與讀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