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與酒文化:酒香中的現當代中國
- (日)藤井省三
- 1511字
- 2023-02-06 10:37:27
序言
我的首次赴華留學是在1979年。雖說那時距離中日邦交正常化已有七年,但由于“文化大革命”(1966—1976),兩國的交流如滾芥投針,到1978年時才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這一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次年,中日政府間的交換留學生制度正式發足,我作為第一批留學生,在北京和上海生活了一段時間。此后四十年來,短期和長期的旅程加總起來,本人赴華語圈學習現代文學和電影的次數已逾百回。
1976年毛澤東逝世后,“文革”也隨之落下帷幕,中國從毛澤東時代走進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激增46倍,從1980年的約3000億美元一躍增至2018年的14兆美元,其間中國人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反觀同時期的日本,GDP從1兆1000億美元增長至5兆2000億美元,僅僅翻了5倍。就人均GDP而言,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約為3.8萬美元,中國約為8600美元,兩者之間的差距也正在快速縮小。
再看近期的中國小說和電影,刻畫過去至今十幾年光陰流逝的作品,或是從現代回溯至數十年前的作品都很引人矚目。譬如2016年基于慶山(曾用名:安妮寶貝,1974—)的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七月與安生》便是其中的杰作,影片描繪的是兩個在初中校園成為好友的女生與一名男生的三角關系。華語圈影評家井上俊彥在北京觀看該片后陳述如下:
《七月與安生》描寫的是兩位女性之間,從少女到27歲的密切交流,友情、嫉妒、背叛、諒解等女性復雜的心理交織在一起,令銀幕前的女性觀眾紛紛落淚。
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家庭環境和個性截然不同的兩個女孩在江蘇省鎮江市的中學相遇。兩人意氣相投成為好友,從此形影不離。這樣的關系在林七月(馬思純飾)考入當地最好的高中,李安生(周冬雨飾)進入職業高中后依然延續著。當七月喜歡上同校同級的蘇家明(李程彬飾)之后,兩人天真爛漫的友誼蒙上了微妙的陰影,跌宕的十年就此展開……
兩個少女都熱愛著對方與自己全然不同的個性,像家人般相互關懷,時而又會心生嫉妒,甚至意圖搶走對方擁有的東西。(http://www.peoplechina.com.cn/home/second/2016-09/19/content_728076.htm,2018年6月28日檢索)
井上表示,“不僅拍攝地鎮江風景宜人,20世紀前半葉北京的時代感也被很好地展現了出來。就連房間里放置的小物件,都嚴謹地做過時代考證”。由此可見,電影《七月與安生》既演繹出少女們成長過程中的內心世界,又巧妙地描寫出變化中的中國社會的面貌,因而引起了諸多中國觀眾的共鳴。
此外,井上就電影中的“視角”問題指出,“不過,由于雙主角的關系,影片中既有安生對過往的回顧,也有第三方鏡頭展現的內容,還有七月視角下發生的故事。有些地方確實會因為不知該以誰的視角來觀看而稍感困惑”。這一現象在文學批評的范疇中可以概括為一種復調——多文體、多敘述者同時存在。中國觀眾觀影時,當在兩位女性與鏡頭的三個視角之外,再加上自己的視角,以此來回首十幾年來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激蕩變化。
跟《七月與安生》具有相同傾向的著名電影作品還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暴雪將至》等。小說則可以列舉出將在地方篇“小引”中介紹的閻連科(1958—)所著《炸裂志》等。這或許就是如今的中國人借此在百感交集之中凝神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所發生的巨變吧。
于是我想,通過回顧我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和歐美時的體驗,是否也能以我自己的視角,描摹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史?尤其是“公宴”和“私宴”這樣的飲酒場合,讓華語圈各地的文化特征及文化人的個性如一幅幅難以忘懷的風景畫一般,在我腦中重新鮮活起來。我將這些景致分成了五個篇章,分別是與中國大陸相關的北京篇、上海篇、地方篇以及香港·臺灣篇,有關韓國、新加坡、歐美唐人街的世界篇。
希望不管是愛酒之人還是不喝酒的朋友,都能通過本書的酒后戲言尋得些許對華語圈現代文化的興味。四十年文化史的“酒宴”就此開席,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