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想:案子是由黃金引起的,黃金的下落還未真正查清,沒見實物,只憑幾個和尚空口作證,怎么就定案了呢?于是,他把被告傳上大堂,進行查問。
“被告,你把寺廟里的情況以及黃金的事向本官詳細地說一說。”李德裕問道。
“啟稟大人,現在在廟里做和尚的人都樂意掌管廟務,好從中撈些油水。多年以來,前后好幾任主事僧,都是憑空交接寫著黃金150兩的文書,其實并沒有黃金。大家心照不宣,亂中謀私,廟中的財產年年被他們侵吞。只是我新來乍到,處境孤立,我又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污,他們便孤立我,排擠我。誣蔑我私吞了廟里的黃金……”話未說完,跪在地上的被告已是淚流滿面,一臉的冤屈。
“誰是誰非總會弄清楚的!”李德裕的態度不冷不熱,不偏不倚,當即把被告打發走了。他低頭沉思,很快想出一個破案辦法。他想:“以前的幾任主事僧,交接財產時,文書上都寫有黃金,到底有沒有黃金,還是讓他們自己來證明吧。”
他馬上派出許多乘轎子,把那些有關的主事僧都請了來。
“在你們任主事僧交接財產時,文書上都寫有黃金,請問,確有黃金嗎?”李德裕突然這么問。
主事僧們大概感到這個問題的嚴重,直接牽扯到自己,都屏住呼吸,偷眼相看。
李德裕又追問了一句。結果,由一個主事僧遲遲疑疑地帶頭,其余主事僧接著響應,都說確實有黃金,并說交接財產時,都是主事僧親自過目交接。因為他們以前出庭作證,也是這樣講的,現已不好改口另講了。
接著,李德裕讓這些主事僧分散開,叫人弄來一些柔軟的黃泥,每人分一塊。李德裕說:“你們每人都用黃泥捏出你們曾經交接過的黃金的形狀。”
很快,這幾個主事僧就都拿著自己捏出的黃金模樣交給李德裕看。李德裕逐個查看完之后,突然大聲地命令衙役:“來人,把這幾個主事僧都給我抓起來,因為是他們侵吞了黃金!”
李德裕是如何認定這幾個主事僧才是偷黃金的賊呢?
常識斷案:李德裕通過分析,斷定這幾個主事僧根本就沒有交接過黃金,因此也就不會知道黃金是個什么樣子。這樣,他們捏出的黃金模樣也必然是各不相同,所以案子也就真相大白了。
41.假扮閻王
有一個名叫郝廣友的普通農民,在端午節的當天,帶著妻子和女兒來到縣城觀看賽龍船。因為高興,郝廣友就在鎮上喝了點酒,回家后酒勁大發,不禁酣睡不醒。到了晚上,他的妻子突然號啕大哭,鄰居們聞聲趕來,只見郝廣友鼓出兩只大眼,已死于非命。大家便連夜稟報給縣令狄仁杰。
狄仁杰斷案是出了名的。他接到這個案件后,便帶著衙役來到了郝廣友的家,他先是查看了郝廣友的尸體,發現死者既無傷痕也無中毒跡象,便又開始細心地查驗死者的住房,查著查著,突然他發現死者家的地窖內有一個秘密通道,連接著鄰居孫坤的家。狄仁杰覺得有點蹊蹺,便把孫坤傳了過來進行盤問。孫坤一見狄仁杰立刻慌了神,馬上就招供說自己與郝廣友妻子有私情,私密通道就是自己挖的。
狄仁杰見孫坤說出了實情,馬上就開始審問郝妻,并將孫坤已承認與郝妻有私情的事實告訴了郝妻,希望郝妻不要執迷不悟。
可是,郝妻不但不聽狄仁杰的規勸,反而一口咬定那通道是他家原來購置房產時就有的,并在狄仁杰面前大罵孫坤因調戲她不成,竟然害死了她丈夫郝廣友。
狄仁杰眼見郝妻拒不承認。自己又沒有真憑實據來認定郝妻是兇手,便耐心地問郝妻:“你丈夫白天還好好的呢;為何晚間便突然死去了呢?”
郝妻回答道:“這種事命里注定的,俗話說,閻王要你三更死,你便活不到五更。”
狄仁杰在郝妻回答自己的問題時,便察言觀色,心中初步認定郝妻一定與死者的死有關系。突然他在腦海中想出了一個計策。于是,他讓衙役先將郝妻押在獄中,在半夜三更之時,便將郝妻定了罪,破了這個案子。
狄仁杰是如何讓郝妻伏法的呢?
常識斷案:當夜三更的時候,在獄中的郝妻突然被兩個蓬頭小鬼將一條鐵鏈子套住她的脖子,將她押到一個陰森森的大殿,殿兩旁兇神惡煞張牙舞爪,牛頭馬面如狼似虎。大殿正中端坐著閻王。郝妻見到如此的場面,霎時嚇得臉都變了色。
在幽暗的燭光下,從殿后走出了一個年輕鬼魂,突鼓著兩眼對著郝妻叫道:“你這賤人,還我命來!”郝妻一見,那人竟是自己的丈夫郝廣友。這時,閻王開口問道:“郝廣友,你有何冤屈可如實稟告。”郝廣友馬上呈上了一份狀紙,說道:“我的冤屈全寫在狀紙上,請大王審閱。”閻王看完狀紙,對著郝妻大聲喝道:“大膽潑婦,與人私通,謀害親夫,還不從實招來!”
郝妻已經嚇得不能自己,連忙從實招供是自己與孫坤私通之后,在端午節那天趁丈夫酒醉熟睡之際,用鋼針害死了丈夫的犯罪事實。
閻王命令道:“立即畫押!”郝妻便畫了押,待畫完押之后,大殿上忽然燈火通明,堂上坐的閻王,原來是狄仁杰假扮的。原來狄仁杰見郝妻相信因果報應和陰間閻王的迷信之說,便巧妙地利用這些破了案。
42.用驢找鞍
唐朝的時候,河南有個河陽縣,因為交通比較方便,所以集市貿易特別興旺。逢五排十,趕河陽集的人絡繹不絕。
這一天,一個客商到河陽來賣東西。天過中午,集市快散了,他的東西也賣光了。他找到一家小飯店,把小毛驢拴在外面,走進店里,很愜意地吃了一頓,飯后又稍停了片刻,就準備上路了。
等他走出飯店一看,他的小毛驢不見了。只有半截被割斷的韁繩留在樹樁上。
客商著急起來,便四處打聽尋找。可一直找到傍晚,也不見驢子的影子。他不得不住下,第二天繼續尋找。又找了兩天,還是沒找到。于是,這位客商便把丟驢的情況報告給了縣衙。
河陽縣縣令名叫張堅,他接到這一案子,立即命令差役把尋驢告示張貼在各主要街口,告訴偷驢的人把驢趕快放出來,并要知情人到縣衙告發。告示貼出的頭一天,沒什么動靜。第二天,張堅又叫差役把尋驢告示貼進大街小巷,聲言要進行搜查。因為追查的風聲越來越緊,私藏客商驢子的人在晚上把驢子悄悄地放出來了。
這天早晨,客商在大街上忽然見到了自己的驢子,心里很高興,但他找到差役說,還有一個新驢鞍子備在驢身上,現在不見了,準是叫偷驢的人藏起來了。
“驢找到就行了,一個鞍子才值幾個錢!”一個差役不耐煩地說。
“驢鞍子是個死東西,不能像驢那樣會自己走出來。再說,鞍子那么個小玩意,藏起來,很難找到。”另一個差役說。
兩個差役滿不在乎的樣子,讓客商十分不快,他就又來到縣衙,希望張堅能幫他再找到鞍子。張堅很有把握地告訴他:“既然驢子都找到了,驢鞍自然就有線索可查了。”果然,第二天,張堅就找到了驢鞍。你知道張堅是如何找到驢鞍的嗎?
常識斷案:張堅叫兩個差役去專門看管驢子,并告訴差役不得給驢子喂料,經過一天一宿之后,驢子已經被餓得直叫,第二天傍晚,張堅命令差役將驢子放開,隨它任意走動,幾個差役跟在驢子的后面。驢子又餓又渴,便徑直跑到這幾天飼養它的那一家去。差役跟著進去,一搜查,便找到了鞍子。
43.巧還耕牛
唐朝時,一向斷案如神的張允濟被派到武陽縣做縣令。
一天,有個青年人來到縣衙前擊鼓報案。衙役將這個青年人帶到縣令大堂。
張允濟見堂下是一個樸實憨厚的農民,便問道:“你要狀告何事何人呢?”
“小人要告我的岳母。”
“你把告狀的理由說給本官聽聽。”
“小人名叫張生,以養牛種地為生。我的岳母曾向我借過一頭公牛,一頭母牛,幫著犁地。前些時,這頭母牛生下了幾頭小牛,我就去要,可我的岳母就是不還,并說牛是她的,從來沒有向我借過牛。”
張允濟聽了,問張生:“當初你岳母找你借牛時,可曾寫有字據?”
“沒有!”張生答道。
“沒有字據!”張允濟有些為難地重復了一句,他看了看眼前的這個青年人,忽然心生一計。
他讓衙役蒙住張生的眼,又對其進行了化裝。然后五花大綁地押著張生來到張生的岳母家。張生的岳母見來了不少人,便迎了出來,張允濟走上前去,只幾句話,張生的岳母便說道:“這些都是我女婿的牛,我正準備還他呢!”
張允濟說了什么?使張生的岳母乖乖地還了張生的牛呢?
常識斷案:張允濟說道:“我們抓捕了一個偷牛賊,正在挨家挨戶地核對,好查清楚每家牛的來源”。
44.秘密公差
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對流浪漢解慶賓和解思安,因犯法被流放到揚州。弟弟解思安躲過看守的士兵逃走了,解慶賓怕看守追查,就冒認了城外一具死尸,謊稱是自己的弟弟被人殺了,而把尸首領回來安葬了。因為死者的相貌與解思安頗有點相像,所以見到的人都分不清真假。
為了更加真實,解慶賓一不做,二不休,又向揚州府寫信誣告看守士兵蘇顯甫和李蓋,說懷疑是他們殺了自己的弟弟。揚州知府不問青紅皂白,立刻對兩名士兵嚴刑拷打,經不住皮肉之苦,蘇顯甫和李蓋只得承認解慶賓所告是實。馬上揚州知府將案子呈報到了上級主管淮南都督李崇。李崇看了案卷后覺得該案頗有疑問,就指示揚州知府先不要判決,他需再次提審解慶賓。
不久,有兩個外地公差風塵仆仆地找到解慶賓,對解慶賓說:“我倆是北邊管理治安的人,在巡查時曾遇到一個人來投宿,夜里和他聊天時,發現他有點可疑,經過追問,他才說是從流放地逃跑來的,叫解思安。我們要把他送交官府,他苦苦央求,說:‘我有個哥哥解慶賓,現住在揚州相國城內,嫂嫂姓徐。您如果可憐我,請幫我報個信,說說我的處境,我哥哥知道后,一定會重重報答您的。’今天我們倆是來核對這件事的,如果他說了謊,找不到他哥哥,就把他送官府治罪。如果你真是他哥哥,并且愿意給我們一些好處,我們就放你弟弟;你如果不信,現在就可以跟我們去見他。”解慶賓聽到弟弟解思安在外面又被抓住了,吃了一驚,嚇得不得了,趕緊好好款待這二人,說解思安是他弟弟,請這二人務必幫忙放了解思安,他愿意送些錢給這二人作為酬謝。那二人答應了,拿著錢高高興興地走了。
第二天,李崇讓揚州知府把解慶賓帶來一審,解慶賓當即就招了供,承認他弟弟沒有死,那兩個士兵也是自己誣告的。很快,解思安就被抓住了。兩個士兵被放了出來。
李崇是如何偵破這個案件的呢?
常識斷案:那兩個去找解慶賓的外地人是李崇秘密派去的。他們裝扮成外地的公差,預先套取了解思安的口供。
45.兩錠假銀元寶
五代時期的鄆州城內有一家規模很大的當鋪,自開張起就生意興隆,信譽非常好。
一天中午,烈日高懸,天氣炎熱,街上的行人非常稀少,當鋪內的伙計因沒有生意做,便都在柜臺內耷拉著眼皮昏昏閉目養神。這時,一位穿著華麗服裝的青年人走進了當鋪。他來到柜臺前,從兜里取出了兩個明晃晃地大銀元寶放在了柜臺上,很傲氣地說道:“伙計,我來當銀子!”
正在閉目養神的伙計聽到說話聲,連忙睜開眼,一看柜臺上的大銀元寶,不禁嚇了一跳。還未等他說話,那個青年又開口了:“我聽說你們這個當鋪是這座城里最大又最有信譽的當鋪,我現在急需現錢,不知可否用這兩個銀元寶兌付些現錢,幾日后我再來贖回。”
伙計聽罷連連說:“可以兌,可以兌。”同時用手抓起了銀元寶一掂,心中暗自稱奇:好大的分量呀,起碼可當10萬錢。這么大的數量他一個伙計可不敢做主,連忙把老板召了出來。
老板一見,又問了一下青年人典銀的原因,便馬上答應了。隨后,他讓伙計將兩錠大銀元寶在稱上稱了一秤,價值20萬錢,依照當鋪的規矩,開出了當票,兌付了10萬錢。
青年人拿到錢后便道了謝揚長而去,臨出門時,留下了一句話:“10天后我來贖銀元寶。”
做成了這樣一筆生意,老板非常高興,回到后房,就跟老板娘講了一遍。老板娘有些好奇,就來到了店里要好好看一看這兩個大銀元寶。可他手一滑,一個大銀元寶“啪”的一聲掉到了地上。一旁的伙計撿起一瞧,發現銀元寶表面脫落了一塊,里面黑乎乎的根本不是銀子。伙計急忙告訴了老板,馬上,老板就來到了鄆州府衙報了案。
鄆州府衙的主帥是這一帶赫赫有名的清官,名叫慕榮彥。聽了老板的報案,略一思索,便讓老板回去了,并告訴老板只要我貼了一個告示后,不出幾日,就可破案。果然,幾天后,這個青年騙子就被抓住了。
慕榮彥是如何抓住騙子的呢?
常識斷案:慕榮彥讓衙役在街頭貼了一張布告,上面寫道:本城的一個當鋪因不慎被盜,一些值錢的抵押品都被搶走,現府衙想請各界人士協助捕盜,發現疑跡立刻告官。幾天后,那個青年見到了這張布告,心想:當鋪被盜,那當鋪的假銀寶就無證可對,我馬上去兌付,當鋪拿不出銀元寶,就得賠償,于是,他來到了當鋪,準備再敲當鋪一筆錢,可他一到當鋪就被老板和伙計抓了個正著。慕榮彥輕松地用計就破了案。
46.誰是孩子的親生母親
宋朝有個著名的清官,名字叫包拯。因為他判案公正,人們都尊敬地叫他包公。當時,在官衙門外放著一面大鼓,如果誰有冤枉,可以到衙門口來敲鼓,這就叫“擊鼓喊冤。”
有一天,衙門外來了兩個婦人,她們一面爭吵著,一面搶鼓槌,敲打衙門口的鼓。其中一個婦人的懷里,還抱著一個幼兒,被嚇得哇哇大哭。包公聽到有人擊鼓,立刻升堂審判案子。
穿藍布衣裙的婦人,“撲通”一聲跪下,抹著眼淚說:“這孩子是我親生的,可是那潑婦竟然說,是我偷了她的孩子,硬要把孩子搶去,請老爺做主啊!”包公又讓另一個婦人說話。那婦人頭發散亂,身上的衣服很破舊,她聽到包公在問她,嘴巴動了幾下,沒有說出一句話,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久久不能停息。藍衣婦人一聽,也大聲哭起來。
包公想了想,命令差役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然后說:“我一時也分不清,到底誰是孩子的母親。既然你們都要這孩子,而孩子只有一個,如今只能讓你們自己去搶了。我把孩子放在圓圈里,你們一人拉住他的一只手,看誰把孩子拉出圓圈,孩子就歸誰吧。”
藍衣婦人一聽,馬上抓住孩子的手拼命拉,另一個婦人呢,卻放下了孩子,哭著連聲說:“老爺,是我錯了,孩子不是我的……”包公一聽,馬上指著藍衣婦人,大聲說:“來人呀,把這個騙子抓起來!”
包公不經過審問,怎么能判斷出誰是孩子的親生母親呢?
常識斷案:孩子的親生母親,怎么會忍心去拉扯自己的孩子呢?包公巧妙地用畫圈的方法,就考察出了誰是騙子,誰是孩子的親生母親。
47.審問石頭
一天,包公訪客途經一個小縣城。忽然一個賣油條的男孩子在大街上攔住了包公,哭喊他的錢被偷了。男孩說他把油條賣完后,數了一數,一共100個銅錢。銅錢放在籃子里,他靠在路邊的這塊石頭上睡著了。醒來后,銅錢被別人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