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讓你擁有運籌帷幄的謀略思維(9)
- 思維的盛宴2
- 宮曙光 張馨
- 5605字
- 2014-11-28 16:10:23
周新仔細觀察范典的言語神情,心中斷定,范典一定是清白無辜的。于是他便和顏悅色的對范典說道:“你別著急,一切由本官做主!”
周新馬上布置一番,然后將老囚犯押到了大堂。
老囚犯剛一跪在地上,周新突然對站在一旁的范典喝道:“范典,你的同案犯已到,你還不跪下!”范典便“撲通”一聲跪在老囚犯的身旁。
周新對著老囚犯指著范典說道:“你告他是同伙,他卻不認賬,你看是不是他?”
老囚犯望了望范典,很堅定地說:“周大人,千真萬確是他,他跟我一起搶劫,燒成灰我也認得。”
范典見老囚犯指認他,并沒有急,反倒問老囚犯:“你真的認識我?”
“沒錯,就是你,你就是范典!”老囚犯肯定地說道。
周新見老囚犯確認跪在身旁的人就是范典,不僅哈哈大笑地說道:“你認錯人啦,他根本不是范典,你還是趕快說實話吧,是誰指使你誣告范典,快快從實招來,免得皮肉受苦!”
老囚犯見事情敗露,便一股腦的把實情說了出來,原來是一個小吏與范典有仇,用重金買通了他陷害范典。
常識斷案:周新讓自己的一個衙役裝扮成范典與老囚犯對證,老囚犯誤以為衙役就是范典,故而原形畢露。
60.字跡的證明
明朝正德年間的清江縣,有一個生意人名叫朱鎧。一天,人們發現朱鎧被殺死在文廟之中,縣衙得知情況后,馬上立案調查,開始尋找兇手,可是,調查了一個多月卻沒有發現一絲線索。
就在人們苦無良策之時,一天,清江縣令殷云霽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揭發縣衙里的一個名叫王信的差人,殺死了朱鎧,殷云霽便問身旁的幾位差人:“我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說朱鎧是被王信所殺,你們認為這可能嗎?”
“可能,非常可能。”幾個差人回答道。
殷云霽想了想說道:“我看不一定,仇人未必就是殺人者,這難道就不能是真兇嫁禍于人的一種手段?好讓我們轉移視線,從而放松追查真兇嗎?”
殷云霽看著手中的匿名信,突然問道:“縣衙里都有哪些人平常與朱鎧非常要好呢?”
一個差人回答道:“有個姓姚的小吏,同朱鎧交往甚多。”
“好了,我可以找到兇手了。”殷云霽高興地說道。
他馬上讓差人把全衙門所有的當差者都叫到大堂,然后,讓他們做了一件事,立刻殷云霽便指著一個人說道:“姚明,你還不從實招來!”
叫姚明的人見自己被縣令所識破,馬上跪地求饒:“小人愿招,小人與朱鎧確是好朋友,一個多月前,朱鎧準備了一大筆錢準備去蘇州做生意,讓我去送他,我看他手里拿那么多錢,就起了貪心,便在文廟里把他給殺了。”
案件在殷云霽的巧妙布置下,終于破了,可殷云霽是讓所有當差者做了一件什么事?就讓兇手姚明露了餡呢?
常識斷案:殷云霽讓所有衙門里的當差者全都來到他的大堂,對他們說道:“本縣令因公務忙不過來,想讓你們幫助抄寫文章,現在你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呈上來,我好看看誰的字寫得好,同時,我又記住了你的名字。”當每人寫了字呈上來后,殷云霽拿著匿名信一一核對,發現姚明寫的字與匿名信上的字相同,便認定姚明就是殺人兇手。
61.數茄子
一天早晨,一位菜農挑著兩只空筐往菜地走去。茄子長大要以上市了,他要摘一挑子到集上去賣。想到自己精心種植的茄子開始收獲了,心里美滋滋的。
走著走,他突然看到一個青年挑著滿滿兩筐茄子,從他的菜地里走出來,向集市匆匆趕去。
菜農急忙趕到自己的菜地,一看,大個的茄子都被摘走了。他拼命跑著去追趕偷茄子的青年。追上后,伸手抓住吊筐的繩子,質問道:
“你怎么偷我的茄子?”
那個青年卻說:“這是我自家的茄子,你怎么說是我偷的?你怎么誣賴好人?”
“我親眼看到你從我的菜地里出來,我的茄子沒了好多!”菜農氣憤地說。
“你看到我,怎么不在你的菜地里抓住我?”那個青年用無賴的腔調說。
菜農見青年拒不認賬,便拉著他來到了縣衙。
縣令李亨是個善于斷案子的人。他先叫兩個人各自說了事情的經過,然后滿有把握地說:“這茄子是誰的,一看便知。”
他命令衙役把筐里的茄子倒在大堂上,粗粗一看,就指著那個青年說:“這茄子分明是你偷的,還敢耍賴!”
大堂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困惑不解。
那個青年仍然堅持說:“縣老爺,這茄子確實不是偷的,是我自己的。”
縣令李亨笑笑說:“如果這茄子真是你自家種出來的,你怎么舍得在茄子剛剛熟的時候,就把小嫩茄子也摘下來去賣?有幾個茄子,還是連嫩枝子一塊劈下來的。可見不是你自家流汗出力種出來的。”
這時,大堂上的人才注意到那堆茄子透出的秘密。
青年開始露出心虛膽怯的神色,但仍狡辯道:“那是因為天黑,看不清,才把小茄子也捋了下來。”
見年輕人還不認罪,李亨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便說道:“你把這堆茄子分成大、中、小三等,數數看各有多少。不許數錯!數錯了,重打四十大板。”
青年人不知道縣令是什么用意,便壯著膽子把茄子按要求分開,數清,然后報告給縣令:“大人,大茄子87,中茄子63,小茄子24,一共是174個。”
李亨馬上把一個衙役叫到跟前耳語了一番,衙役便走了出去,不大一會兒,衙役回來又在李亨的耳邊嘀咕了一陣,然后,便指出了青年人就是偷茄子的竊賊。青年人見證據充分,便乖乖地認了罪。縣令李亨是怎樣讓青年人認罪的呢?
常識斷案:當青年人查完茄子數后,李亨便叫衙役到菜農的地里去數摘掉茄子后留下的蒂把,結果,摘掉茄子留下的蒂把與青年人數的茄子數正相符。證明青年人是偷了菜農的茄子。
62.同案犯的罪證
明朝的一天,被通緝多日的盜竊頭目王和尚讓追蹤他的捕快給抓住了,捕快在初審他的時候,王和尚又供出了他的同伙李強、李福兄弟倆,于是,捕快又把李家兄弟抓捕歸案。
幾天后,知縣王陽明開始正式升堂審理此案,捕快先把王和尚帶上大堂,還未等王陽明問話,王和尚就跪在地上先開了口:“大人哪,小人有話要說,有道是一人做事一人當,以前所犯的所有盜竊事都是我一個人所干,與李強李福他們沒有任何關系,你們抓錯了人,他倆是無辜的。”
“什么,他倆是無辜的,我來問你,李強、李福是不是你招供出來的!”知縣王陽明驚詫地問道。
“大人哪,那是我害怕捕快打我,說的假話,他們倆真是冤枉的。”王和尚狡辯道。
王陽明見王和尚當庭翻了供,心里不禁一驚,心想,如果王和尚拒不承認李強李福是同伙,自己還真治不了他們兄弟倆的罪,再說,這李強李福到底是不是王和尚的同案犯呢?現在還真就沒有直接證據。
正在他躊躇之時,一個差人走了進來,遞給他一封公函,王陽明拆信一看,是知府給他發來的一封信,信上聲稱李強李福很可能不是王和尚的同案犯,是被王和尚冤枉的。你要謹慎詳查,不要誣陷了好人。
王陽明讀完信,抬起頭看了一眼堂下的王和尚,又瞧瞧手中頂頭上司的信函,不禁犯了難。一會,他來到后堂,叫來負責看押的獄差,詢問這幾天在看押期間,有沒有人來探監。獄差告訴他,李家兄弟的親眷來探過監,而且還與王和尚接觸過。
“哦,李家兄弟的親眷來過。”王陽明一下高興起來,他在屋里踱了幾步,突然眼前一亮,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叫來一個親信差人,在差人的耳旁說了一番話,然后差人便急匆匆地出去了。又叫來第二個差人,讓他把堂上的王和尚先帶到另一間屋里去。
之后王陽明重新回到大堂上,繼續審案,他“啪”的一拍驚堂木。“把三個犯人帶上來!”話音剛落,王和尚,李強、李福三個人便被差人帶了進來。
當三個案犯剛剛站到大堂中央,一個差人快步跑了進來“啟稟知縣大人,知府的差人又送公函來了,叫你去門口迎接。”
王陽明不敢怠慢,抬腿就與差人走出大廳,去迎接上差去了。
這時大堂上只剩下了王和尚,李強,李福三人,王和尚東望望,西望望,見果真沒有人,便對李強李福說:“二位兄弟,你們放心,我已翻了供,他們沒有證據,一定會放你們出去。”
“王大哥,你也放心,我家眷答應給你的好處,一定會兌現的,我想,我們倆也一定能被放出去,再說,我想我們家已經給知府送了好處費,知府也一定會給這個縣官施加壓力的。
三個人正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王陽明走了回來,只見他一到公案邊便大聲說道:“李強,李福,王和尚,你們知罪嗎?”
“我們沒罪!”李強李福雙雙說道。
“好,我叫你們自己來認罪!”說完,王陽明叫了一個人出來,三人一看頓時傻了眼,便就認了罪,王陽明叫進來的是一個什么人呢?
常識斷案:王陽明在公案上叫了一個差人的名字,那個差人便從公案的桌子底下鉆了出來,所以三人立時傻了眼,因為他們三人說的話,藏在公案底下的差人全都聽了去。
63.尋找嫁妝
明朝的時候,有一戶姓李的富人家,養了一個寶貝女兒。女兒漸漸長大了,到了出嫁的年齡了,夫妻倆托媒婆,為女兒找了一個婆家,也是一戶富裕人家。他們想,我們是有錢人家,女兒出嫁的時候,嫁妝一定要顯出派頭,不能讓婆家笑話。
女兒出嫁前的那天晚上,他們連夜準備嫁妝,一箱箱的名貴衣服,一條條的綢緞被子,多得數也數不清。屋子里裝不下了,就堆放在院子里,準備第二天再裝上彩車。誰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們發現有一個箱子空了,放在里面的衣服都不見了,那都是女兒上花轎前要穿的呀!他們問了仆人,都說沒有拿過,四下里尋找,也不見衣服的蹤影。李家只好到縣府報案,并且請求馬上抓到盜賊,不影響女兒晚上的婚禮。
縣官聽了案情,為難地說:“縣城里有這么多的人,要是一家一戶查起來,得好幾天啊!”這時,有個叫劉炎澤的州官,正好到縣里來視察,聽說了以后,對李家夫妻倆說:“今天日落之前,我保證讓盜賊自投羅網!”他先讓文書寫了一張公告,公告上寫著:“城里某戶人家失竊一箱衣服,為捉拿盜賊,明天上午各戶居民務必等在家里,等候官兵前來搜查后,方可離開。”然后,他吩咐手下人馬上到處張貼,最后,他又對守城門的官兵關照了幾句。
這天日落之前,在縣城門口,那幾個偷衣服的盜賊,真的自投羅網了。守門官兵在他們的身上,搜出了很多女人的衣服,都是被偷的嫁妝。
劉炎澤是怎樣讓盜賊自投羅網的呢?
常識斷案:劉炎澤估計,盜賊看了布告,因為害怕第二天被查出來,會馬上把偷來的衣服運出城外,而整箱衣服目標太大,他們會把衣服穿在里面,分幾次穿出城。劉炎澤關照士兵,看誰反復進出城門的,就扣留搜查。
64.大牢與小牢
崇禎皇帝的時候,山西一帶盜匪猖獗,一股股的強盜結成了多個幫派,他們攔路搶劫,殺人越貨,把個好端端的山西攪擾得天翻地覆,民不聊生。
為了打擊匪患,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太原知府組織了一支強悍的隊伍,向各路土匪強盜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終于一股民憤極大的強盜被活捉了。
太原知府十分高興,開始公開審理這伙強盜,可是本以為好審的案子,卻偏偏碰上了釘子。這伙強盜不僅組織嚴密,而且有不怕死的幫規,任憑知府如何審理,他們就是不招供,甚至向知府叫板,說他們無罪。
眼看著沒有定罪的線索和直接證據,太原知府不禁急得一籌莫展,手足無措。
這時,太原府的一位足智多謀的師爺向知府獻了一計。知府聽罷,不僅連連稱好。
很快,知府升上大堂,命令衙役把強盜們一個一個地單獨帶到堂上進行審問,然后把其中的幾個人帶進大牢對面的小牢里,其余的人押進大牢里。這樣帶進小牢里的強盜馬上又被單獨進行了提審,而提審之后,衙役們就會給他們送去酒肉。與此同時,關進大牢里的那些強盜吃的都是粗茶淡飯。這樣過了兩天后,知府開始提審大牢里的強盜,在審問時,非常鄭重地告訴他們已經有人揭發了他們的強盜行徑。
很快,大牢里的強盜就主動地交代了罪行,這伙強盜的所有罪惡便全部暴露了出來,使知府順利地破了此案。
這位師爺獻的是什么計策呢?
常識斷案:師爺獻的是離間計。他讓知府把強盜分別關在大牢和小牢里,并給小牢里的強盜吃好酒好肉,給大牢里的強盜吃粗茶淡飯,目的就是讓他們互相猜忌,狗咬狗,從而互相揭發,達到破案的目的。
65.被扔進荷塘的男孩
有一戶人家,姐姐和她娘家弟媳同時懷了孕,可天有不測風云,突然間姐夫和內弟都相繼得病死去。十個月之后,姐姐和弟媳又同時生了孩子,一個女孩,一個男孩。滿月后的第三天,弟媳來到縣衙告狀,說婆家姐姐在回娘家時把她的兒子換成了女孩。
知縣孔鐵林接案后,連審兩堂也沒問出頭緒來。兩方互不相讓,兩方證人都分別證明二人生的是男孩。
這下可真讓孔鐵林犯了難。這天夜里,孔鐵林猛然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傳話明天晚上再審。
第二天晚上,月色朦朧,孔知縣端坐在西花廳上,緊靠花廳的欄桿外邊就是一個半畝大的荷花塘。原告、被告和證人帶到后,雙方還是各執一詞,吵得孔鐵林心煩意亂,一甩袖子,回內室去了。
花廳上一時鴉雀無聲,眾人面面相覷。知縣夫人走出來說:“為了這個男孩,老爺都煩了,想必是孩子長得姣好,才爭成這個樣子。讓我來看一看。”說著,就從姐姐懷里接過孩子,抱進了內室。
片刻,孔鐵林走出來繼續問案,依然問不出啥名堂來。他頓時火冒三丈,手執驚堂木,在案桌上拍得“啪啪”震天響。
正在這時,傭人把小孩子抱出來了,說是夫人已經看過。孔知縣隨手接過來,怒氣沖沖地指著孩子道:“為你這乳臭未干的小兒,累得我連審兩天,還未審清問明,像你這種嬰兒,白白給大人添了煩惱,要你何用!”
說罷,兩手一揚,就把小孩子扔進了荷塘,只聽撲通一聲,那小孩子在水面上躥了兩躥,就沉下水底。這一下,頓時嚇呆了原告、被告、衙役和證人,花廳里立刻亂起來。
姐姐跑到塘邊,捶胸頓足地呼叫起來:“快撈人哪!可別淹壞了俺的孩子喲!”而弟媳婦一聽見響聲,就疾步躥到塘邊,撲通一聲和衣跳進荷塘,撲到水里去救孩子。
案子就這樣輕松地破了。你猜到底誰是孩子的親生母親呢?
常識斷案:孔知縣讓人將弟媳婦救起來,此時,花廳里添燈加亮,如同白晝。
孔知縣再次升堂,手捋胡須,威嚴地說:“此案已明,本縣心中有數。”命姐姐如實招供,若再謊言狡辯,一定嚴懲不貸。姐姐只得如實招供了移花接木、偷梁換柱的“奪子之計”。
而那扔在荷花塘里的小孩,則是用紅綢裹著的一條5斤重的大鯉魚,孩子在夫人床上睡得正香呢!
66.四句救命詩
明朝的時候有位大臣剛直不阿,才華出眾,敢于當面和崇禎皇帝爭論,為民請命。為此崇禎皇帝很想置他于死地,只因找不到借口而未能如愿。一天,百官上朝時,崇禎皇帝突然心生一計,對他說:“我深知你才華橫溢,出口成章,現在我說一句話,你作一句詩,作得好,自有重賞;作得不好,必殺不赦。”大臣應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