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作者名: 梁思成本章字數: 756字更新時間: 2023-01-29 18:36:29
編者前言
梁思成、林徽因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求學以及歐洲游歷期間,見西方各國對古建筑均有系統的整理、研究和保護,而自己的祖國卻滿目瘡痍,古建筑岌岌可危,連一本自己的建筑史都沒有。兩人學成回國,1931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后,便組織考察中國古建筑,為編寫《中國建筑史》做準備。
1932年至1937年,他們和營造學社同仁調查了137個縣市的古建筑1823座,詳細測繪了206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因為“七七事變”,調查被迫終止。他們返回北京,兩月后流亡西南。離京前,梁思成在協和醫院被診斷出患有頸椎軟骨硬化和頸椎灰質化癥,從此要以一件金屬背心支撐上半身,而林徽因患有更為嚴重的肺病。從北平到長沙,再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最后到四川宜賓李莊的營造學社,輾轉幾千里的流亡苦旅,顯然加重了兩人的病情。
梁思成在李莊撰寫《中國建筑史》時,須先穿金屬背心支撐身體保持伏案寫作的姿勢;畫圖時,得用小花瓶撐住下巴。林徽因的肺病已嚴重到經常大口咯血,但她仍然負責收集漢、遼、宋的文獻資料,同時還承擔書稿校閱、補充、潤色工作,并執筆寫了書中的第六章。經過兩年的艱苦編寫,《中國建筑史》終于在1944年完稿。
作為中國建筑學科的開山之作,《中國建筑史》創下兩個第一:第一本由中國人寫成的本民族建筑史,中國第一本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寫成的建筑史。更重要的是,《中國建筑史》首次將中國建筑史學納入了系統科學研究的領域,以歷史文獻與實例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規律、技術要點,總結出中國建筑的成就和各時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國建筑史從蒙昧走向科學,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并開創了一片嶄新的學術天地。
梁思成先生當年所拍、所繪并編入本書的圖片,雖因技術、時間的關系,不甚清晰,但為保留歷史原貌,本書仍原樣保留;此次修訂針對不同時期地名不同問題,文中均以楷體字做出今日地名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