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會約
- 紅樓:開局定親秦可卿
- 一定是起風了
- 2049字
- 2023-02-09 23:58:33
書院由一座莊園重修而來,占地廣闊,有學堂十數間,這些學堂分為三級,六歲至十歲,一級。
十一歲至十六歲,二級。
十七歲至二十三歲,三級。
講學內容差異,各個年齡段所處學堂不同,王仁之屬于二級,在碧水堂學習。
除開學堂,東林書院還有學舍、藏書閣、草廬、長廊、亭子等建筑。
觀賞建筑有月河、石橋、魚池。
書院朱漆松木門前,高大的石牌坊懸掛著一副著名的對聯。
上聯寫有:風聲雨書讀書聲聲聲入耳
下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胸懷天下之壯志。
王仁之曾主動與顧憲成探討過橫批,得出兩個結果,一個是胸懷天下,另一個是天下興亡書生有責。
小會開始之前,眾人圍繞著顧憲成等人,恭移圣像于麗澤堂,口誦經典,真誠跪拜。
一時,整個書院肅穆莊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一千多人齊齊跪拜,無論從何角度來看,場面都是極其宏偉壯觀。
因此次小會人數眾多,王仁之等一眾學子都是在堂內參拜。
看著人山人海的書院,王仁之不由回想起前世參加過的黃元廟會,依是形形色色一千多人,數不清,道不明。
參拜完圣人,詠誦完經典,眾人開始推舉一人講解四書中的內容。
在一陣人聲鼎沸的呼喊聲中,顧憲成這個名子壓過了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等八人,于是顧憲成為了本次小會的講師。
眾人見到顧憲成端正身子,走向了高臺,立即閉口不言,一時院內鴉雀無聲。
在一千多位讀書人中,絕大多數人的思想、品德、素質都很高,可謂是全國讀書人之精華。
顧憲成站在高高的階上,遠遠望向朱漆門前,講道:“我們共同聚在此處,共同參拜圣像,接下來還要共同探討儒學,并議論批評朝政”。
“時間不算充足,我們先行探討一下《孟子》這本經典著作,先講《梁惠王》上篇”。
此時,石橋月河旁、柳梅等樹旁,池塘旁,以及長廊、亭子、學堂內的讀書人,全都望向了高臺。
顧憲成背手朗聲道:“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顧憲成頓了頓,又道:“此句話,解意為: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問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
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封邑有利,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
結果是上位人和下位的人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
顧憲成掃視一圈,笑道:“各位有何其他見解,或是更深的理解,可以互相交談辯論,交談時間為一盞茶”。
言罷,眾人互相交流攀談起來。
王仁之也問起身旁的同窗,道:“臣輔有何新見解嗎”
“是有一些見解,子斐不要見笑才好”。
柳元淡笑道。
“自然不會,我也有一些拙見請你評議一番”。
王仁之回道。
隨后,二人互相將自身見解說出。
……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
講解探討完《孟子》一書后,眾人開始議論、批評朝政,并痛批齊、楚、浙黨在朝黨人的作為。
其中沈一貫、方從哲、官應震、亓詩等黨內魁首被眾人狠狠的痛罵,整天職事不做,就在朝堂和輿論上打壓東林黨和親近東林黨之人。
可以看出,大周黨爭已逐漸顯露。
書院內,一千多人同仇敵愾,將貪官污吏,不為民做主的官員,給圣上吹寒問暖的宦官,以及齊楚浙三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書院中形成了議論朝政的幾個圈子,書院門前有一處,麗澤堂前有一處,亭子內有一處,石橋前也有一處。
麗澤堂前,一位遭遇貶謫的白袍男子談道:“遼東戰事沒有這么簡單,不僅僅是總兵倒賣軍器、作戰不力所致。
據某調查所知,軍中一些中下級軍官因為經常被克扣軍響,聽了敵方讒言,便趁亂投奔了他們,一人拉十人投奔,十人拉百人投奔,這才導致遼東邊軍節節敗退”。
一位黃衫黑斑男子回問道:“說的挺有道理,不過你怎么確定調查的無誤?”
白袍男子笑了笑,道:“有些投奔建州女真的軍官后悔了,便偷偷從各地回鄉,我從山海關截住了數名,塞了些銀兩便問了出來”。
石橋前,有一位被沈三貫設計革職的中年男子沉聲道:“我的家鄉的浙江使司在今年初遭遇旱災,近千萬百姓無糧可食,饑腸轆轆,只得己野草、樹葉填饑。
本省的糧庫本應開倉放糧,卻遲遲無動于衷,待我等告了本省劉按察,這才清楚,原來是叫各府、縣的貪官貪了去”。
說罷,眾人紛紛怒訴,大罵這世道貪官橫行。
昌平縣知縣譚杭生,京郊縣知縣李道政與顧憲成、顧允成二人交談了一番縣內民事。
“京郊縣前年有五十萬民戶之多,今年民戶已低至四十萬,銳減了五分之一”。
……
晚間,王仁之踏進家門,手捧了一把積雪,腳踩了一層厚雪,不覺冰冷,只覺手心暖意十足。
“今日才是冬季應有的景色”,王仁之一邊走向垂花門,一邊道。
王仁之走到后院,在游廊中慢走,每隔數米,便有兩盞璀璨明亮的花燈掛于檐上,五顏六色。
燈光斜照,王仁之的身影隱隱現出。
這時柳氏的丫鬟清蓮看到了王仁之,走向前去,低頭作揖,細語道:“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