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是那個弱女子:郁達夫的愛恨離愁
- 楊斌
- 1614字
- 2023-01-16 17:08:47
郁達夫筆下的郁達夫
郁達夫的作品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特色,那就是半自傳性的題材和手法,這在他早期的作品當中非常突出。因而,郁達夫早期的許多作品的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而且主人公的外貌,往往就是他本人的長相。這個斷言并非筆者的發現。早在1931年6月10日匡亞明在《讀書月刊》發表《郁達夫印象記》時,就直接引用了郁達夫在其小說《茫茫夜》中主人公的外貌描寫,然后說;“這是他在《茫茫夜》里為他自己寫得肖像。當我每次翻閱他的全集或憶念及他的時候,這副肖像便幻現在我的面前?!?a href="../Text/chapter1_0009.xhtml#jz_01_0045" id="jzyy_01_0045">(4)因此,從郁達夫筆下的郁達夫來看,人們不僅可以管窺真實的郁達夫的“尊容”,而且可以體會他對自己外在的不滿進而產生內心的自卑和敏感。當然,郁達夫第一人稱作品對于主人公具體外表的描寫并不細致,常常局限于年齡,著重突出主人公的健康不佳,主觀感受多于寫實。
比如早期作品《銀灰色的死》中的主人公,“他大約已經有二十四五歲的年紀。在黑漆漆的房內的光線里,他的臉色更加覺得灰白,從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顴骨,同眼下的深深陷入的眼窩看來,他定是一個清瘦的人。”(5)小說中的主人公在深冬的雪夜凍死了,日本警廳發布的公告記載:死者“年齡約可二十四五之男子一名,身長五尺五寸,貌瘦,色枯黃,顴骨頗高,發長數寸,亂披額上”。(6)高顴骨,清瘦,身高五尺五寸,這正是郁達夫活生生的面容和身材;而面色枯黃,則因為郁達夫自小身體瘦弱,加之受肺病、黃疸病等其他病痛的折磨,所以愈發顯得面色憔悴。難怪郁達夫許多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面色蒼白,“清瘦”“瘦骨棱棱”“非常消瘦”“沒有血色”“蒼白得嚇人”。
讀者或問,小說畢竟是小說啊,當不得真。正如筆者前已指出,郁達夫作品的特點就是自我披露,這也是郁達夫研究者和當時朋友公認而沒有疑義的現象。1927年8月31日,郁達夫回顧自己的小說創作時說:“至于我對創作的態度,說出來,或者人家要笑話我,我覺得‘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a href="../Text/chapter1_0009.xhtml#jz_01_0048" id="jzyy_01_0048">(7)此外,小說中關于主人公的細節也符合郁達夫本人,如年齡二十四五歲。《銀灰色的死》發表于1921年7月7日至9月13日,郁達夫出生于1896年,正好二十四五歲。再者,如果比較當時人們對于郁達夫面容的記錄,也可以發現郁達夫的容貌和小說主人公簡直一模一樣。因此,《銀灰色的死》的主人公外貌,就是郁達夫本人。
小說《胃病》則取材于郭沫若去看望住院的郁達夫。住院的主人公,“洗面的時候,向鏡臺一照,我覺得我的血肉都消失盡了。眼窩上又加了一層黑圈,兩邊的顴骨愈加高了起來,顴骨的底下,新生了兩個黑孔出來”;他不由得自嘆,“瘦極了!瘦極了!”(8)這里,郁達夫再次突出了高顴骨和清瘦這兩個外貌特征。
郁達夫在《南遷》中同樣描述了自己的外貌?!耙粋€是二十四五的青年,身體也有五尺五寸多高,我們一見就能知道他是中國人,因為他那清瘦的面貌,和纖長的身材,是在日本人中間尋不出來的。他穿著一套藤青色的嗶嘰的大學制服,頭發約有一寸多深,因為蓬蓬直立在他那短短的臉面的上頭,所以反映出一層憂郁的形容在他面上。”(9)當然郁達夫不會忘記他的高顴骨。在幽暗的燈光底下,看到的是“他那瘦骨棱棱的臉上的兩點”。(10)
不妨再看看匡亞明提到的《茫茫夜》吧。這部小說也是以郁達夫自己的從上海去安慶教書的經歷為題材的。主人公于質夫(也就是郁達夫,這是他早期作品常見的化名),“是一個二十五六歲的青年,大約是因為酒喝多了,頰上有一層紅潮,同薔薇似的罩在那里”;“眼睛里紅紅浮著的,不知是眼淚呢還是醉意”;眉間“卻有些隱憂含著,他的勉強裝出來的歡笑,正是在那里形容他的愁苦”;“他的面貌無俗氣,但亦無特別可取的地方。在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雙比較細小的眼睛,和一個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了。由他那二寸款的舊式的硬領和紅格的領結看來,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富有趣味的人。”(11)這段話,除了小眼睛、大鼻子這些外貌的描寫,主要還是突出了酒后郁達夫之內心世界(愁苦)給人的主觀印象。
那么,王映霞眼中的郁達夫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