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如故,這是成功交際的理想境界。無論是誰,如果具有跟大多數初交者一見如故的能耐,他就會朋友遍天下,做事就會左右逢源;反之,如果缺乏跟初交者打交道的勇氣,不善于跟陌生人交談,他就會在交際中處處受阻,事業也就難以成功。
“套近乎”的三個技巧
在朱镕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臺的前一天,中央電視臺的有關領導告訴節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總理來視察的時候,你要想辦法得到朱總理的題詞。敬一丹聽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為難:我怎么向總理提出這個請求呢?第二天,朱總理在中宣部部長丁關根的陪同下,來到中央電視臺。他走進《焦點訪談》節目組演播室,在場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朱總理跟大家相互問好之后,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擁在他的周圍,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與總理交談。一位編導說:“在有魅力的人身上,總有一個場,以前我聽別人這樣說過。我看您身上就有這樣一個場。”朱總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里的氣氛更加活躍、和諧,敬一丹感覺這是一個好時機,一個很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時機。于是走到朱總理面前說:“總理,今天演播室里聚集在您身邊的這二十幾個人只是《焦點訪談》節目組的十分之一。”總理聽了這話,說:“你們這么多人啊!”敬一丹接著說:“是的,他們大多數都在外地為采訪而奔波,非常辛苦。他們也非常想到這里來,想跟您有一個直接的交流。但他們以工作為重,今天沒能到這里來。您能不能給他們留句話?”敬一丹說得非常誠懇,而且非常婉轉,然后把紙和筆恭恭敬敬地遞到朱總理面前。總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過紙和筆,欣然命筆,寫下“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16個字。總理寫完,全場響起一片掌聲,熱烈的氣氛進入了高潮。
敬一丹的繞圈子的確運用恰當,可圈可點。請求題詞時,她先把在外“四處奔波”、“非常辛苦”的記者抬出來,在感情、道義上繞好了一個讓人不宜也不忍拒絕的“套子”,另外語氣曲折委婉,表述又貼切誠懇,終于如愿以償。
意大利知名女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也深諳此道。她以其對采訪對象挑戰性的提問和尖銳、潑辣的言辭而著稱于新聞界,有人將她這種風格獨特、富有進攻性的采訪方式稱為“海盜式”的采訪。其中迂回曲折的提問方式,是她取勝的法寶之一。
技巧一:先拋出“套子”的一部分。
在采訪南越總理阮文紹時,她想獲取他對外界評論“他是越南最腐敗的人”的意見。若直接提問,阮文紹肯定會矢口否認。法拉奇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有內在聯系的小問題,曲折地達到了采訪目的。她先問:“您出身十分貧窮,對嗎?”阮文紹聽后,動情地描述小時候他家庭的艱難處境。得到關于上面問題的肯定回答后,法拉奇接著問:“今天,您富裕至極,在瑞士、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有銀行存款和住房,對嗎?”阮文紹雖然否認了,但為了澄清這一“傳言”,他不得不詳細地道出他的“少許家產”。阮文紹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敗,還是如他所言并不奢華,已昭然若揭,讀者自然也會從他所羅列的財產“清單”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技巧二:給“套子”換個說法。
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總統,西方評論界認為他專橫、殘暴。法拉奇在采訪中,不是直接問他“總統先生,據說您是個法西斯分子”,而是將這個問題轉化為:“總統先生,據說您是有關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拿破侖的書籍的忠實讀者。”從實質上講,這個問題同“您是個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樣的,轉化了角度和說法的提問,往往會使采訪對象放松警惕,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它看上去無足輕重,但卻尖銳、深刻。
技巧三:給“套子”涂上感情色彩。
訪問鄧小平,法拉奇是從祝賀鄧小平的生日開始的。她從鄧小平傳記得知他的生日是8月22日,而鄧小平自己卻忘記了。
鄧:“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嗎?”
法:“不錯,鄧小平先生,我從你傳記中知道的。”
鄧:“既然你這樣說,就算是吧!我從來不知道什么時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應祝賀啊!我已經76歲了。76歲是衰老的年齡啦!”
法:“鄧小平先生,我父親也是76歲了。如果,我對他說那是一個衰老的年齡,他會給我一巴掌呢!”
鄧:“他做得對。你不會這樣對你父親說的,是嗎?”
訪問氣氛就這樣十分融洽而輕松地形成了。
看來當記者的人,最擅迂回,最會委婉。遇到“記者”型人物,我們得對他們兜圈子、做“套子”有一定的警惕,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樂意被套住,再去回答問題。
初次見面如何縮短距離
初次見面,交際雙方都希望盡快消除生疏感,縮短相互間的感情距離,建立融洽的關系,同時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樣才能通過交談較好地做到這一點呢?
通過親戚、老鄉關系來拉近距離
由于親戚、老鄉這類較為親密的關系會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使交際雙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別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與自己有某種關系,更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故而,若得知與對方有這類關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講出,這樣很容易拉近兩人的距離,使人一見如故。現在許多大學里面,都存在一些老鄉會、聯誼會等組織,這些老鄉會、聯誼會就是通過老鄉關系把同一地方的學生召集在一塊,組織起來。同時也通過老鄉會來相互幫助、聯絡感情、加強交流。從人的心理上來講,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一種“排他性”,對自己的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往往不自覺地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熱情,對與自己無關的則有一定的排斥。因而,在交談中將這類關系點出,就使對方意識到兩人其實很“近”。這樣,無論對方地位在你之上或你之下,都能較好地形成坦誠相談的氣氛,打通初次見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防線”。毛澤東同志就常用這種“拉關系”的技巧。新中國成立后接見民主人士時,凡是與他有點親戚關系的,以及通過師生、故友的關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剛一見著面,沒出兩三句話,他就爽直地和盤托出其間絲絲縷縷的關系,在“我們是一家子”的爽朗笑聲中,氣氛親熱了許多,使被接見者備感親切。
以感謝的方式來加強感情
有一位同學在跟一個高年級學生接觸時的頭一句話就是:“開學時就是你幫我安置床鋪的。”“是嗎?”那個高年級同學驚喜地說。接著兩人的話題就打開了,氣氛頓時也熱烈了許多。那個高年級同學的確幫過許多人,不過開學初人多事雜,他也記不得了。而這個新來的同學則恰到好處地點出了這些,給對方很大的驚喜,也使兩人的關系拉近了一層。一般說來,每個人都對自己無意識中給別人很大的幫助感到高興,見面時若能不失時機地點出,無疑能引起對方的極大興趣。因此,初次見到曾幫過自己的人時,不妨當面講出,一方面向對方表示了謝意,另外無形中也加深了兩人的感情。
從對方的外貌談起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的感興趣,恰當地從外貌談起就是一種很不錯的交際方式。有個善于交際的朋友在認識一個不喜言談的新朋友時,很巧妙地把話題引向這個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個表兄了,剛才差點把你當做他,你們倆都高個頭、白凈臉,有一種沉穩之氣……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藍色的西服……我真有點分不出你們倆了。”“真的?”這個新朋友閃著驚喜的眼神。當然,他們的話匣子都打開了。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朋友談話的靈活性。他把對方和自己表兄并提,無形中就縮短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接著在敘說兩人相貌時,又巧妙地給對方以很大的贊揚,因而使這個不喜言談的新朋友也動了心,愿意與其傾心交談。
剖析對方的名字來引起對方的興趣
名字不僅是一種代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的象征。初次見面時能說出對方的名字已經不錯了,若再對對方的名字進行恰當的剖析,就更上一層樓。譬如一個叫“建領”的朋友,你可以諧音地稱道:“高屋建瓴,順江而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謂意味深遠呀!”對一位叫“細生”的朋友,可隨口吟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或者用一種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貴、前途無量之類的話,這也未嘗不可。總之,適當地圍繞對方的姓名來稱道對方,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讓陌生人和你說話:找準共同點
和陌生人初次見面,良好的談話是打破陌生感的不二法寶。那么,怎么才能打開和陌生人談話的局面呢?心理學表明,如果能夠找到和陌生人的共同點,就可以打開初次見面互相不熟悉且心存戒備的窘境。
察顏觀色,尋找共同點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們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面有所表現,只要你善于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一退伍軍人乘車同一陌生人相遇,位置正好在駕駛員后面。汽車上路后不久就拋錨了,駕駛員車上車下忙了一通還沒有修好。這位陌生人建議駕駛員把油路再查一遍,駕駛員將信將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病因。這位退伍軍人感到他的這絕活可能是從部隊學來的。于是試探道:“你在部隊呆過吧?”“嗯,呆了六七年。”“噢,算來咱倆還應算是戰友呢。你當兵時部隊在哪里?”……于是這一對陌生人就談了起來,據說后來他們還成了朋友。而這就是在觀察對方以后,發現了都當過兵這個共同點。當然,這察顏觀色發現的東西,還要同自己的情趣愛好相結合,自己對此也有興趣,打破沉寂的氣氛才有可能。否則,即使發現了共同點,也還會無話可講,或講一兩句就“卡殼”。
以話試探,偵察共同點
陌生人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開口講話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開場,詢問對方籍貫、身份,從中獲取信息;有人通過聽說話口音、言辭,偵察對方情況;有的以動作開場,邊幫對方做某些急需幫助的事,邊以話試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煙,也可以發現對方特點,打開口語交際的局面。兩個老年人從某縣城上車,坐在一條長椅上。其中一人問對方:“在什么地方下車?”“到底,你呢?”“我也是。你到南京什么地方?”“我到南京山西路一親戚家有事,你就是此地人吧?”“不是的,我是從南京來走親戚的。”經過雙方的“火力偵察”,雙方對縣城熟悉,對南京了解,都是走親戚的共同點就清楚了。兩個人發現對方共同點后談得很投機,下車后還互邀對方做客。這種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實際上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火力偵察”,發現共同點,向深處掘進而產生的效應。
聽人介紹,猜度共同點
你去朋友家串門,遇到有生人在座,作為對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會馬上出面為雙方介紹,說明雙方與主人的關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單位、甚至個性特點、愛好等,細心人從介紹中馬上就可發現對方與自己有什么共同之處。一位是縣物價局的和一位“縣中”的教師,在一個朋友家見面了,主人把這對陌生人作了介紹,他們馬上發現都是主人的同學這個共同點,馬上就圍繞“同學”這個突破口進行交談,相互認識和了解后變得親熱起來。這當中重要的是在聽介紹時要仔細地分析認識對方,發現共同點后再在交談中延伸,不斷地發現新的共同關心的話題。
揣摩談話,探索共同點
為了發現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點,可以在需要交際的人同別人談話時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對方和自己交談時揣摩對方的話語,從中發現共同點。在廣州的某百貨商店里,一位在南海艦隊的人對服務員說:“請你把那個東西拿給我看看。”還把“我”說成字典里查不到的地道的蘇北土語。另一位也是蘇北的人在廣州某陸軍部隊服役。聽了前者這句話,也用手指著貨架上的某一商品對營業員說了一句相同的話,兩句字里行間都滲透蘇北鄉土氣息的話,使兩位陌生人相視一笑,買了各自要買的東西。出了店門他們就談了起來,從老家問到部隊,從眼下任務談到幾年來走過的路,介紹著將來的打算。身在異鄉一對老鄉的親熱勁,不知情的人怎么也不會相信是因為揣摩對方一句家鄉話而促成的結果。可見細心揣摩對方的談話確實是可以通過找出雙方的共同點,使陌生的路人變為熟人,并發展成為朋友的。
步步深入,挖掘共同點
發現共同點是不太難的,但這只能是談話的最初階段所需要的。隨著交談內容的深入,共同點會越來越多。為了使交談更有益于對方,必須一步步地挖掘深層的共同點,才能如愿以償。一個度假的大學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在一個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經主人介紹認識后,陌生人談了起來,慢慢地二人都發現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的看法有共同點,不知不覺地展開了討論,他們從令人不滿的社會現象談到產生的土壤和根源,從民主與法制的作用談到對黨和國家的期望,越談越深入,越談雙方距離越縮短,越談雙方的共同點越多。事后雙方都認為這次交談對大學生認識社會、對法院同志了解外面的信息和群眾要求,增強為糾正不正之風盡力的自覺性都是有益處的。
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還很多,譬如面臨的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工作任務、共同的前進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只要仔細發現,陌生人無話可講的局面是不難被打破的。
讓陌生人在你面前敞開心扉
有一種人,在容貌、才能、說話方面并沒有什么卓越之處,可是與人交往卻堪稱能手,能夠迅速地和一些陌生人稱為朋友。“若論長相,我還比他英俊幾分呢,可是,為什么他的交際能力勝我一籌?”你是不是偶爾在腦海中閃現過這個疑問?
其實,他之所以受歡迎,關鍵不在容貌、才能,而是在他是個能夠衷心與朋友在一起而感到快樂的人。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被愛、被認定自己的價值。再小的愿望,只要獲得滿足,一個人的心就會平靜、祥和。你如果想得到這些愿望,首先要學會“愛朋友”,就像愛自己一樣去愛朋友,為朋友“奉獻”。愛朋友的人,最終會得到朋友的愛。善于讓朋友傾情相訴的人,最容易獲得朋友的衷心愛戴。隨便打斷他人談話最不禮貌。我們把打斷他人講話的作為,叫做“插嘴”。這個“插嘴”起著很壞的干擾作用。下面,讓我們看看“插嘴”在講話時充當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吧。“插嘴”作為交流混亂狀態的副產品,是一種自發性的毛病。人們的講話,大致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維順序先后表達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想法,心里怎么想的,嘴巴就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