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叩闕【求追讀】
- 家兄戚繼光
- 黃鶴道人
- 2987字
- 2023-04-21 11:55:10
翌日。
隨著韃靼圍城日久,京師百姓難免人心惶惶。
而此時便是各種小道消息四處流傳的絕佳時機。
其中最為人非議的便是朝廷準備與韃靼議和了。
不僅京師百姓深信不疑,便是朝廷中下層官員也多有如此猜測。
畢竟昨日楊增在德勝門下公然請求入城面圣遞交俺答的書信,當時在城樓上戍守的士兵可是有許多人都親眼目睹了的。
而戚繼美與陸繹押解楊增由京師北城的德勝門到西城的西苑,一路上見到此景的人可不少。
無論是百姓還是中下層官員,他們雖然無法探知昨日發生在仁壽宮的那場君臣對談的具體內容,但隨后朝廷便派人前往韃靼的軍營這也被人傳得有鼻子有眼。
如此一來,仿佛便為議和之舉添加了佐證。
而隨著京師輿論逐漸嘩然,首先便是御史言官開始上書言事了。
雖然這些御史口綻蓮花,妙筆生輝,但終究還停留在口頭之上。
而正在此時,有一人決定付諸實際行動了。
沒錯,國子監司業趙貞吉今日領國子監生于西苑迎合門外叩闕了。
趙貞吉,年過四十,嘉靖十四年進士及第,隨后其人順理成章入了翰林院。
后來,因感嘉靖皇帝一改即位之初時的銳意改革,去除積弊,而沉迷方術,朝政荒疏,于是上《乞求真儒疏》,惹惱了嘉靖皇帝,隨之歸鄉治學。
雖然之后其人返回朝廷,但也只在國子監任司業,官至正六品。
趙貞吉背對迎合門看著眼前聚集的國子監生高聲道:
“城下之盟,春秋恥之,如今朝廷因為韃靼兵臨城下便有意媾和,奸佞在朝不思匡正君父,卻一意迎合。”
“國子監乃天下學府之首,爾等都是朝廷日后的棟梁之材,我既為司業便不得不帶領你們發出聲音,向天子表明,大明朝依舊有熱血之士,絕不接受城下之盟。”
聚集在此的諸多年輕監生聞言多有附和,一時聲音響徹迎合門前,使得戍守在此的大漢將軍不安的挪動了下腳步。
.........
西苑,仁壽宮。
嘉靖皇帝被那股響徹西苑的聲音從打坐中驚醒,其人不由皺眉看向一旁的黃錦。
黃錦自然早一步察覺了情況,剛剛得知了消息,見嘉靖皇帝臉有不悅之色不由趕緊解釋道:
“因為京師流傳朝廷準備議和,國子監司業趙貞吉正領著監生在迎合門外叩闕。”
嘉靖皇帝聞言眉頭越發皺緊,他一聽叩闕二字便心情煩躁。
因為這會讓他回想起在他繼位之初,因為大禮議之爭發生的百官于左順門叩闕之事。
雖然如今的規模遠遠比不了那時的,但依舊讓嘉靖皇帝十分的不快。
黃錦見狀不由試探問道“皇爺,可是要出動錦衣衛與東廠番子清場。”
嘉靖皇帝聞言一時心動,隨即又搖了搖頭。
他其實知道,因為俺答南下,已經有很多人私下里認為都是他一意孤行沒有聽邊鎮守臣的諫言允許俺答的求貢,才讓事情發展至此。
而此次京師被圍,無疑對他的權威有極大的損傷。
他也知道朝中主戰之人很多,今日趙貞吉之舉不過是那股輿論的代表,此刻是不能粗暴的以武力鎮壓的。
嘉靖皇帝思忖片刻后,看向黃錦吩咐道:
“你遣人去見趙貞吉,讓他先遣散聚集在迎合門外的監生,然后讓他來見朕,他既然有話要說,朕又豈是那些聽不得臣下諫言的昏君。”
黃錦聞言雖然驚訝于此次嘉靖皇帝不準備大動干戈,卻也不敢表現在面上,聞言連聲應是,便躬身退出了仁壽宮。
........
戚繼美與陸繹腳步匆匆的直奔迎合門而去。
他們剛剛從黃錦那里得了吩咐,便準備去迎合門尋趙貞吉。
戚繼美邊走邊感嘆道“原來是有人叩闕,我便說,誰人無事敢在西苑喧嘩。”
陸繹聞言不由微微頷首,隨即似乎想起什么,看向戚繼美叮囑道:
“戚兄,你可能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事情,而我是見過的,若是以往,陛下會讓錦衣衛與東廠直接鎮壓,此次卻大不同。”
“但因為有以往的先例在,這些監生見到錦衣衛都會反應激烈,一會你跟在我身邊,不要在意那些監生的態度,千萬不要有過激的舉動,免得最后場面失控了。”
戚繼美聞言笑著頷首道“陸賢弟放心,我知道輕重。”
陸繹聞言這才松了口氣,隨即兩人便不再言語,加快腳步往迎合門趕去。
待兩人抵達了迎合門,果然便見聚集在此的監生見到他們一身的飛魚服便有所反應。
有的心生怯意,開始默默往后退,有的一臉怒容向他們沖來。
所幸趙貞吉也知道不能讓事情失控了,在他的一番勸解下,眾人這才安靜了下來。
陸繹與戚繼美見狀不由對視一眼,齊齊松了口氣。
隨即戚繼美不由打量起眼前的趙貞吉,眼見其人生得白白凈凈,一副儒雅之相。
戚繼美自然是知道眼前之人不僅是徐階的學生,而且此人后來在隆慶朝入閣一度與高拱相爭,也是個狠人了。
不過他今日能有此舉,想來一則因為性情使然,再者也是因為入仕后不是呆在翰林院便是國子監,對朝廷的爾虞我詐顯然還認識不夠深刻。
在戚繼美胡思亂想之際,陸繹已經與趙貞吉道明了來意。
趙貞吉此次叩闕本就是為了面圣,如今嘉靖皇帝愿意見他,他自然是不會再橫生波折。
隨即戚繼美便見到在趙貞吉的一番勸解下,聚集在此的監生開始陸續返回。
待迎合門前再無監生時,戚繼美與陸繹便陪同趙貞吉向仁壽宮而去。
........
西苑,仁壽宮。
嘉靖皇帝待趙貞吉行禮后,打量其人良久,方才皺眉問道:
“趙卿,你不在國子監教書育人,反而聚集諸生在迎合門外喧嘩不休,擾朕清凈,你可知罪嗎?”
趙貞吉聞言抗辯道:
“臣雖然官低位卑,卻不敢忘國事,如今韃靼圍城,殺掠城外百姓無算,可臣卻聽聞朝廷有議和之舉。”
“臣一時憂憤,想當面奏對于君父,稟明退敵之策。”
嘉靖皇帝聞言默然片刻,這才徐徐說道:
“既如此,卿有何良策獻于朕?”
趙貞吉聞言趕緊肅然道:
“其一,如今京師被圍,城中人心惶惶,臣請陛下遷離西苑,重返紫禁城,御朝視事,下詔罪己。”
此言一出,嘉靖皇帝的臉色便是一沉。
壬寅宮變給他帶來的陰影至今尚存,他可不想再回紫禁城去。
更不用說,若要修道,哪里有比西苑更適合他潛心修道的地方了。
而更讓嘉靖皇帝氣憤的是那句“下詔罪己”。
一般可是君王無道,惹得天怒人怨,這才需要天子下罪己詔的。
可他又有何罪?
嘉靖皇帝如此想,自然便如此問道:
“依趙卿所言,朕有何罪?”
趙貞吉聞言徐徐說道:
“陛下為天子,身肩九州萬方,億萬黎明之任,如今韃靼一路南下,殺人放火,搶掠不斷,北直隸村落焚毀無算,父子夫妻肝腦涂地不能相保。”
“此非陛下之過乎?”
嘉靖皇帝怒極而笑,卻又無言以對。
趙貞吉繼續說道:
“其二,前任大同總兵周尚文,為人多謀略,擅長騎射,時有’飛將軍’之稱,其人征戰西北二十余年,多次抵御韃靼入侵,屢有功勛。”
“卻因得罪權臣之子而死后不予恤典,時任禮科給事中沈束上疏論之,為周尚文鳴不平,卻被下獄論罪,如今依舊被關押在錦衣衛獄。”
“臣請陛下開釋沈束,追封周尚文,以示陛下賞罰分明,激勵軍心士氣。”
嘉靖皇帝聞得此言心情愈發的糟糕,他其實對此事有些了解,趙貞吉所謂的權臣之子指的便是嚴世蕃了。
雖然此事之中,嚴嵩有挾怨報復的嫌疑,但決定卻是他下的。
而他是不會承認自己有錯的。
趙貞吉眼見嘉靖皇帝臉色陰沉,不由在心中暗自嘆了口氣,還是繼續將最后一點說出了口。
“其三,臣請陛下撥銀賞賜士兵,遣人出城募買韃靼首級,如若斬敵首級一顆,即獎白銀百兩,那么朝廷撥銀十萬兩,則可立殲韃靼。”
嘉靖皇帝聞言不由輕笑一聲,隨即問道:
“如今城外兵荒馬亂,若朕讓卿去,卿敢嗎?”
趙貞吉聞言不由俯首道:
“為國盡忠,為君父分憂,臣何惜此身,陛下若有令,臣愿往。”
嘉靖皇帝聞言一時神色復雜難明。
隨即嘉靖皇帝沉吟片刻后,擺手道:
“卿的意思,朕已經都知道了,不過你所言的三條建議,牽扯重大,朕需與內閣商議,你先退下吧!”
趙貞吉聞言雖感遺憾,但也無法再待,便躬身退出了仁壽宮。
待其人退出殿后,嘉靖皇帝沉吟良久方才對身旁的黃錦道:
“宣,如今直廬無逸殿的諸臣都來見朕。”
黃錦聞言俯身應是,隨即匆匆離開了仁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