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選(全兩冊)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注
- 693字
- 2022-12-29 14:35:43
楊炯
楊炯(650—692),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十一歲時舉神童。授校書郎。武后時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有《盈川集》。
楊炯恃才倨傲,為時人所忌。他以文詞和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人稱王、楊、盧、駱,他卻自稱“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從詩的造詣說,他在四杰中獨創性最差。現存楊炯詩三十三首,詞藻雖富,內容卻較貧乏,顯著地表現了陳、隋遺風。
從軍行[1]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2]。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3]。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4]。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5]。
[1] “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如歌辭·平調曲》。
[2] 這兩句說報警的烽火照耀西京(即長安,唐時國都,今西安),壯士的內心不能平靜。“烽火”,古代邊境告警的火。在邊境到內地的大路上,沿路筑高臺,臺上置桔槔,桔槔上有柴草籠子,稱桔槔烽。唐朝的制度,根據敵人進擾情況的緩急,逐級增加烽火的炬數,最高四炬。一炬至所管州縣,兩炬以上都到京城。此處言“照西京”,表明敵情嚴重。
[3] 這兩句說朝廷調兵,將軍奉命出師,強勁的騎兵包圍了敵方重鎮。“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和主將手中,調動軍隊時用作憑證。“鳳闕”,漢武帝所建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稱鳳闕。后常用作帝王宮闕的概稱。“鐵騎(音季)”,精壯的騎兵。“龍城”,匈奴的名城,這里借指敵方的要地。
[4] 這兩句通過戰地風光的描寫,暗示戍卒艱苦,戰斗激烈。“凋”,指脫色,失掉鮮明。“旗畫”,軍旗上的彩畫。
[5] 末兩句以感慨的語氣作結,意在歌頌從軍衛國。與杜甫《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詩“壯士恥為儒”,意思相同。“百夫長”,下級軍官。《史記·周本紀》注稱百夫長為“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