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修建一座立交橋有多難?
- 讓你搞基建,沒讓你建奇觀
- 時指
- 2075字
- 2023-01-02 01:05:45
這是一座立交橋的工程圖。
總經理已經看懵了。
他并非專業出身,但身為一家建筑公司的總經理,相應的知識儲備還是有的。
然而圖紙上的內容,他還是看得兩眼發暈。
最終,他嘆了口氣:
“以前聽說修建立交橋的技術難度很大,但沒有想到居然這么大,我一個建筑公司的總經理都完全看不懂。”
董事長點點頭:
“是啊,我們華夏基建一直比不上西方,就是因為這些技術比不上。我們華夏第一座立交橋的建造者歐先生,早年設計立交橋的時候,就實地走訪了各個西方國家,實地勘探,親自設計,加上建造前后花了整整五年,動用了近兩萬人,以及超過600億,這才把立交橋建造出來。”
“七天時間別說配送建材了,就連設計圖都不夠!”
“建筑設計圖不是簡單畫出來就是的,它往往要在實地勘探之后,才能開始設計。就算有草圖,后續也要反復修改!”
“圖紙出來后,還要經過從總工程師到總設計師再到工程師、設計師、項目負責人、監理一層層的審閱,確保每個人都熟悉。”
“這個過程最快也要月余時間,就算江皓提前有工程圖,難道給每個人看一眼,一兩萬人就知道怎么建了?你覺得這可能嗎?”
“不可能!”
不等總經理回答,董事長便已然替他回答。
“但是……”
董事長笑了笑:“那個江皓敢吹這個牛,說明他本事還是有的,我倒有點想會會這個年輕人。趕緊催行政訂機票吧!”
“是,董事長!”
……
與此同時。
山城市,南郊工地。
一個用移動板房搭建的臨時會議室里。
十幾個人正圍著一張桌子,桌子上面擺放著一張詳細的山城市地圖,地圖上畫著一條條紅線,形成猶如蛛網般的網狀結構。
這像是蛛網的紅線,就是立交橋的線路。
看著地圖,江皓指尖夾著煙,問眾人:
“大家還有沒有意見?如果沒有的話,我們開始修改工程草圖。”
眾人齊聲道:
“沒有意見!”
江皓點點頭,問其中一人:
“土方建材的運輸隊到哪了?還有多久才能到?”
一名員工當即回答:
“回江總,第三路已經和西南水泥集團的領航車接觸到了,目前第三路負責人正在和西南水泥基團董事長接洽。”
江皓點點頭:“那快了,估計一個小時后第一批材料就能到。”
這時,臨時會議室的門被推開。
第一路負責人麥冬走了進來。
“報告江總,沿途所有村莊已經完成賠償事項,所有拆遷工作已全部完成!”
江皓朝他點點頭:
“辛苦了,讓手下人歸隊待命,建材馬上就到了。”
“是,江總!”
麥冬當即利用“腦海”里的AI矩陣傳達命令。
下一刻,第三路負責人進來。
“報告江總!三路已完成沿途一百二十公里的土質、地貌、地形、沿途河流、避讓道路的全部勘探工作,并做好所有數據總結!”
江皓把煙頭在煙灰缸掐滅。
“辛苦了。第三路全部歸隊,準備加入建設。”
“是,江總。”
隨后江皓對眾人說道:
“前期籌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建材、土方會在一個小時內到達,預計兩天內會完成所有運輸。我們的工期是七天,其中兩天就是等待建材配送。”
“我們的時間很緊,接下來開始匯總所有數據,這項工作要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所有圖紙必須完成修改!”
十幾個人當即立正。
聲音整齊劃一的說道:
“是,江總!”
江皓接下來將一張用鉛筆勾畫出來的圖紙攤開。
“這是我們之前設計的圖紙,現在結合勘探數據,說說有什么問題。”
話音剛落,勘探隊負責人指著一個地方說道:
“江總,沙仔梁地段有問題。這個地區我們原本計劃是鉆探一個隧道,但是經過勘探后發現,該地區的地質多為玄武巖,不容易進行鉆探。”
江皓聽完后,當即用鉛筆在沙仔梁打上一個叉,然后畫了個圈。
“這個地方架橋。”
勘探負責人說道:
“沙仔梁有座山脊,平均高度300米,而我們勘探地貌時發現,在偏移西南方位有個凹谷,凹谷的高度只有120米,但需要繞路大概兩百米的距離。”
江皓問道:
“能節省多少時間?”
勘探負責人立即回答:“大約5個小時左右。”
“那就繞路!”
江皓當機立斷做了決定。
至于能省多少錢,這不在江皓的考慮范圍內。
他只要考慮時間!
唰唰唰——!
江皓拿起鉛筆,在地圖上重新勾畫。
僅僅一分鐘左右的時間。
圖紙上的沙仔梁隧道就改成了沙仔梁大橋。
改完后,江皓放下鉛筆:
“繼續。”
勘探負責人繼續指出下個問題:“江總,我們實地勘探發現東利山的土質偏軟,更適合鉆探隧道……”
唰唰唰——!
唰唰唰——!
隨著一個個問題指出。
江皓不斷在圖紙上作出修改。
每次修改,都會有新的內容躍然紙上。
與此同時,在場的員工通過仿生人的AI矩陣,將消息實時共享到每個員工的腦海里。
至于圖紙的修改,向來是江皓自己負責。
他前世就是建筑師。
祖國許多璀璨的基建項目,他都親自參與過。
這一世,他也不會放棄設計,并且要更加燦爛!
……
就在江皓集團如火如荼開工時。
山城國際酒店,VIP休閑包間。
此時,包間里的氣氛顯得無比壓抑。
第一建司蔣承天反復看著投影儀里的新聞直播錄播。
整個人都傻了。
他的心底里涌出一種深深的絕望。
他沒有想到。
江皓居然能做到這種地步。
本地的建筑商都知道江皓,都知道他做工程向來以效率和速度著稱。
但每次工程他們都只是聽說,根本沒有親自到現場學習調研過。
他們腦海里的固有觀念,讓他們認為江皓集團以往的“奇跡”都只是請媒體夸大而已。
工期三個月吹成兩個月,一個月吹成十幾天……
畢竟這種噱頭宣傳他們也經常做。
直到,他們親眼看到直播的畫面……
才知道什么是效率,什么速度,什么是執行力!